李白的诗
求李白诗!
问题补充:将进酒全诗!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预言诗那个神器是什么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有空加个微博好友给个好评啊
如何理解李白的闺怨诗?
问题补充:李白的闺怨诗写得很不错,例如《春思》《子夜吴歌》,但对他这类诗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很少有文章谈及,你可以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一般我们印象中的诗人,仿佛都是那种穷困潦倒,到处没有地方住,到处打秋风的样子。其实诗人是有很多种的。千古的诗人中,真正穷困潦倒的没有几个。李白虽然不潦倒,但跟潦倒也差不多。因为李白的才气太高了,社会已经容纳不下他。社会满足不了他的精神追求,所以他只有离开社会。李白曾经给皇帝写诗。据说因为写诗得罪杨贵妃,不得不被从宫中赶出来。玄宗皇帝给他一个圣旨,可以在天下喝酒不要钱。李白一辈子爱喝酒,据说喝一斗酒可以写一百篇诗。那当然是个比喻。李白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九百多首诗,如果按照那个说法,李白一辈子只喝了九斗酒,那样说李白就不是一个酒鬼了。 大家都说写诗的人孤独。但是真正的诗人并不喜欢孤独。李白不孤独。因为他是真正的诗人。李白不是没有理想。但他很能够说服自己。道不行则退而求其次,写诗。 李白是个诗人,但他喜欢热闹。李白喜欢喝酒,但他需要跟朋友喝,不喜欢一个人喝。一个人独自喝心里就闷闷不乐。所以他经常去拜访朋友,跟朋友一起喝酒。跟朋友在一起,他就意兴飞扬。 所以李白的脾气并不臭,他很能跟不同的人打成一片。他很多时候生活得不如意,才是真正的命运问题。 从这首诗里面能够看见李白喜欢的热闹。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请注意,下一首也有月亮,但两首诗的月亮是不同的。这里的月亮跟碧山,跟“人”联系在一起,就有一种热闹的气氛了。从下文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不止是李白自己,同时也包括李白的朋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因为有人一起登山,所以到处都觉得郁郁葱葱的。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朋友在这里出场了。还有朋友家的小朋友。好热闹啊。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朋友家的风景也很热闹。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看到了吧,跟朋友喝酒谈心就是不同。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诗人当然要唱歌,要仰观苍穹。在朋友家里,干什么不行啊。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大家一起喝酒,其乐融融,什么事情都忘了。 李白是很有社交特质的。跟朋友这样欢会的情景在他的很多诗里面都有体现。 但李白也有孤独的时候。这种孤独是一种真正的孤独,是一种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的孤独。下一首就来看看李白的孤独。 这一首大家都很熟悉了,每个人都能来上两句,但能背全首的不多。其实每一句都很有味,因为那是李白写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喝闷酒。不过李白也可以,喝闷酒也会找地方。说明他的孤独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一种朋友亲人不在眼前无奈的孤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孤独中还会给自己找同伴。但这样的同伴找来又太凄凉。千古以来,人们叹息李白,主要是叹息他这两句。太能够动人心魄。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果然,找来的这两个家伙不听话。他们怎么能够跟朋友和亲人相比呢?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没办法也只有将就了。不要因为暂时的孤独而不快乐。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嘿嘿,你两个不听话,就搞死你们。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虽然搞你们很痛快,但醒了连你两个都跑了。郁闷。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你们两个那么薄情寡意,总有一天又会被俺逮个正着。 看看这首,就可以发现,李白的确不孤独。在任何孤独的环境里,他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朋友。当然,太喜欢交朋友也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太影响自己的仕途。我想李白固然有得罪杨贵妃的因素,更多还是因为不该交的朋友太多,所以不能在朝廷里活得满意。 但话又说回来,李白虽然有理想,但跟他的个性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诗人的个性是一种天生的个性。而李白则很放得开。诗人的这种天生的个性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个性。也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不要太让自己的心灵受委屈了。 当然,这种个性的结果也就会产生挡不了兵掩不了土的情况。但李白又很乐于这种情况。李白众多的诗歌中也就发了一句牢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其他时候,没见他发什么牢骚。就是《行路难》这样的句子,其实也是一种更多对其他人“行路难”的体察。是李白试图从古往今来“行路难”的世界里提炼出一些东西的努力。 李白是一个奇迹。他不是一个隐士,却胜似一个隐士。他比隐士和道士更能让我们顿悟人生,达到精神的更高升华。 李白的个性是一种诗人的个性。所以他总是以诗人的角度来看世界。而李白的诗歌中,写得非常成功的还有闺怨诗。 你能发现比女人的叹息更好的诗歌吗?你不能。所以只有一个深入到怨妇内心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李白是这样,杜甫也是这样。还有白居易那首著名的《琵琶行》。 当时的闺怨诗是一个潮流。很多诗人都写这个题材。这个传统从东汉开始,也许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已经是源头。一直到唐代,大约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而李白更是其中的高手。那首著名的《长干行》,今天先不说了。因为这里有一首现成的。这首闺怨,从男人离家出走到女人闺阁的思念,刻画入微。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男人在到处领略好景色。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女人在想男人跑到哪里野去了。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陪伴自己的只有春风。 因为李白自己就喜欢游历,也许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在想自己的老婆吧。能够这样体察入微,也不枉被自己的老婆爱一场。但出去玩不带上老婆,这个习惯的确不太好,呵呵。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心理的诗。所谓“春”思,一来实指春季,二则喻爱情。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起兴一般应就眼前景物,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想象中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悖情理,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往昔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愿望。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深刻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实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因此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春日思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当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使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 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不合理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抓住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贞不移的高尚情操。诚如萧士?所说: “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李白诗鉴赏 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长安一片月”,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习见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撩起思妇多少愁绪“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自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构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乎王夫之叹道:“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大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引出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有人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语》),这两句的直抒胸臆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然不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多少深情与牵挂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李白的诗腾云中蓬莱阁在哪里
●中国山东烟台蓬莱市
●山东,日照
●据我所知,《腾云》不是出自于李白,起于马航事件
李白的诗全集中有腾云吗
●没有的,亲。
●没有,我记得是没有,希望可以帮到你,祝您马年吉祥,龙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