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永琏如果有儿子,那么乾隆会将皇位传于永琏的儿子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我认为可能性相当大,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儿子必须是永琏的嫡长子。有三点理由。一,清朝皇帝对立嫡的执念;二,乾隆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深爱;三,年龄合适;四,乾隆一生学习的康熙也极有可能曾动过传嫡孙的想法。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剧照)
永琏是乾隆次子,也是其与其最爱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嫡长子,其名为雍正亲取。乾隆元年,即位不久的新君就把永琏的名字写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的传位秘诏中,那时永琏才六岁,而乾隆本人也不过二十六岁,便早早决定好了继承人,足见对永琏的看重。永琏九岁即早逝,乾隆悲痛万分,赠端慧太子,超规格厚葬,永琏的寝园也是清朝唯一的皇太子陵园。甚至在退位前立后来的嘉庆帝永琰为太子时,还让永琰叩拜端慧太子永琏灵位。
那就来说说,为什么如果永琏盛年而逝,留有子嗣,乾隆会传位其子。
(藏着即位遗诏的正大光明匾)
第一,清朝皇帝对立嫡有执念。清朝入关后的皇帝,顺治没有嫡子;康熙在原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后,很快就立了年仅一岁的嫡子胤礽为太子,此后废而复立,无论胤礽多让他不满都不忍心抛弃;雍正没有嫡子;乾隆一即位就决定立永琏为即位之君,永琏死后又对皇后富察氏的另一个儿子永琮寄予厚望;嘉庆最终传位嫡长子绵宁;道光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中权衡再三还是立了符合“嫡子”标准的奕詝;咸丰无嫡子;同治、光绪无子。由此可见,除了真的没有嫡子的几位,都寄希望于嫡子即位,虽然多有不能如愿,但这延续下来的执念可见一斑。如果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立嫡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立嫡,退而求其次也是可以考虑的。
(孝贤纯皇后)
二,乾隆对孝贤纯皇后的深爱。孝贤纯皇后是乾隆的原配皇后,出身满洲贵族富察氏,名臣辈出,包括康熙早年重臣米思翰,历相康雍乾三朝的元老马齐,以及后来屡建奇功的傅恒、福康安父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雍正亲自看中为皇四子弘历选为皇子妃,之后逐步晋升宝亲王福晋,并在乾隆即位后成为皇后。乾陵与其十分恩爱“每加敬服,钟爱异常”。多次作诗给富察氏。永琏死后,乾隆也丝毫没有考虑将皇位传给其他皇子,而是寄希望于同样是富察氏所生的皇七子永琮。而永琮不满两岁就早夭,又破例给了永琮“悼敏皇子”谥号(通常未成年皇子没有谥号)。永琮死后,富察氏悲痛欲绝,不久也亡故。乾隆哀痛不已,用超规格的仪典,亲自祭奠,每每痛苦欲绝。更重要的是,乾隆甚至因为富察氏的死性情大变,严惩了很多在丧期“不敬”的官员,甚至直接痛斥自己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剥夺他们继承大位的权利,引得朝野震动。
也是因为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深爱,使乾隆朝最尊贵的异姓大臣就是富察氏的弟弟傅恒和其子福康安,甚至他们父子都获得了郡王爵位。正是对富察皇后的钟爱,让乾隆对永琏、永琮两个皇子高看一眼。此外其他皇子在富察皇后去世前都完全不在乾隆选择范围内。而同样的,爱屋及乌,一旦永琏、永琮不在了,如果永琏还有后代,乾隆对他的喜爱也一定超过其他皇子皇孙,因为只有永琏的后代才有富察氏的血脉。
(嘉庆皇帝)
三,年龄正好。乾陵去世时八十九岁,即位的皇十五子永琰比乾隆小五十岁,当时也是三十九岁了,属于年富力强。但是,所谓国赖长君,在清朝那个讲究中老年治国的时代,如果更年长一些反而更有优势。观永琏,仅比乾隆小二十岁,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永琏的嫡长子也不会太小,可能也比永琏小二十岁左右,也就是说,在乾隆去世时,永琏的嫡长子可能是四十九岁左右,这种年纪,足够沉稳,如果加上乾隆悉心培养,对朝局的把握也必不弱于嘉庆。
(弘皙剧照)
四,康熙极有可能也曾动心传位嫡孙。我们知道,乾隆一生都效仿祖父康熙,连在位时间都不敢超过,自然对祖父的行为多有关注。乾隆即位后,对父亲雍正圈禁夺爵的叔伯们及其后代几乎都赦免平反了,唯独一人,却惨遭打压,那就是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弘皙是废太子胤礽长子,从小深受祖父康熙喜爱,养在身边,比乾隆自己标榜的受祖父宠爱更甚。而乾隆的父亲雍正也待弘皙不薄,在即位后就晋封其理郡王,后来又晋封理亲王。因此素有传闻,说康熙原本有意让弘皙即位,而后来改变了主意,甚至说是雍正抢登皇位等。具体真相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肯定,乾隆特别防范这个堂兄。在给叔伯兄弟们平反的时候,唯独对弘皙痛下狠手,以“心怀异志”为由将其圈禁,夺爵,改名“四十六”,剥夺宗籍。手段狠辣前所未见。如果说不是因为祖父真的曾经属意于他,很难想象什么让乾隆对弘皙如此仇视。所以说,无论康熙是否真的曾经希望弘皙即位,至少在乾隆看来,皇孙即位是有可能性的。
综上四点,如果永琏有个儿子活着,并且是嫡长子的话,乾隆完全有可能将皇位传给这个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这个假设太荒唐,乾隆的儿子,也是“嫡长子”永琏,九岁就“夭折了”,怎么可能会有儿子啊!
永琏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也就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在此之前,乾隆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庶出”。
富察氏生了这个儿子,不仅他爹乾隆非常高兴,就连孩子的爷爷雍正也很高兴,亲自给这个“嫡长孙”起了名字“永琏”。
永琏作为乾隆的“嫡长子”,在他六岁时就也就是乾隆元年被密立为太子。密立永琏为太子的时候,乾隆才二十六岁。可以说,如果不是坚定的“立嫡”原则,这么早立太子,恐怕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乾隆的爷爷康熙朝,相似的事情也发生过,康熙在他的嫡长子刚生下来不久,就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一方面是对皇后去世的悲痛与愧疚,另一方面整个外部的“三藩之乱”带来的动荡也让康熙不得不早做打算。
但事与愿违,康熙做了六十年皇帝,硬是把襁褓中的太子给熬成了年近半百的“资深太子”。早早立储的确解决了当时的危机,但是给后来的皇位传承带来的是深刻的危机。九子夺嫡让康熙伤透了脑筋,也让雍正吃尽了苦头。
“立嫡传位”,是历代皇帝的理想,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礼法”当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立嫡”这件事,能做到或者能有条件“立嫡”的帝王比例并不大,“嫡长子”成为皇帝的并不多,因为“嫡长子”活着等到顺利继位的实在是不多。
永琏要是活着,六岁立太子,等到他的爹爹乾隆归天,这个太子已经“老态龙钟”了(差不多六十六岁)。
这个过程不敢想象,即使永琏活到那个岁数,也有自己的嫡长子,那么皇位的传承恐怕更麻烦了!
想象一下,这就是立完了太子,在太子活着的时候还要“立太孙”,朝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啊!
历史的教训表明,只要皇帝和太子同时活着,时间一长,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成为整个朝廷当中的最大的矛盾,“太子党”必然形成,这是“士大夫集团”的攀附依赖性做决定的。而只要形成“太子党”,党爭就绝对不可避免。
明朝朱元璋是历史上嫡长子死后,立嫡长孙的唯一一个帝王,立嫡长孙的直接后果,就是他的儿子们首先不干了,赶上朱元璋立的这个“嫡长孙”仁厚有余而霸气不足,碰巧他儿子当中又有一个具备当皇帝素质和胆识的老四朱棣,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没能得逞。
那么乾隆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得逞呢?
我看不一定。大概的路数不会比朱元璋更好些。除非乾隆学他老爹的办法,不但给太子提前扫清继位的障碍,也给“嫡长孙”一样扫清。
这很难做到。
其实,乾隆之所以最后的传位比较顺利,一方面是他提前给了永琰一个“实习皇帝”的机会,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干脆就直接“禅让”了。另外一个因素,是乾隆的后代是“生的不少,活下来的不多”,并且活下来的皇子们,出息大的实在是没有几个——资质平平的永琰可以脱颖而出就可以略见一斑。
总得说来,乾隆将皇位传位于永琏的嫡长子的可能性有诸多前提:
——永琏没有夭折,并且活到娶妻生子,
——永琏有嫡长子并且嫡长子可以活到少年以上,
——这个时候永琏很识趣的死了!
——这个时候乾隆的其他皇子没有一个有“帝王之相”和“帝王之志”。
——永琏的嫡长子至少是“中规中矩”。乾隆至少要“不讨厌”。
这样的先决条件,是不是很苛刻?这样苛刻的条件,乾隆有这个运气实现吗?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你还别说,以乾隆时常不走寻常路的画风来看,这种可能性极高,历史上也有此先例,明太祖朱元璋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爱新觉罗·永琏是乾隆的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生母是后来深得乾隆宠爱的孝贤纯皇后。永琏这个名字是雍正亲自起的,意指将来继承皇位,满清的前四位皇帝均为庶出,没有一个是皇后所生,乾隆打算从自己的儿子开始,由嫡出皇子日后荣登大宝。再加上永琏聪明贵重,器宇不凡,所以1736年乾隆一即位,就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太子。
谁知造化弄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永琏命中福薄,在被立为皇太子两年多以后夭折,年仅9岁。假如永琏不是幼年早夭,而是壮年去世,并且生有儿子,乾隆极有可能将皇位传于这个孙子。
永琏无疑是乾隆最宠爱的儿子。永琏死后,乾隆悲痛欲绝,初登大位的青年天子一连五日没有上朝,赐永琏谥号为“端慧皇太子”,并将当初册立永琏为皇太子的谕旨公之于众: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乾隆不惜花费巨资为永琏建造太子园陵,从选址到建造一直亲力亲为,光前期的拆迁费就花了三千多两白银,因此永琏的太子寝陵是清朝所有皇子陵中建造最完善,规格最高的。这还不够,乾隆在对永琏的祭祀上让其享有帝后陵才有的最高待遇。
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永琰(即嘉庆帝)后来被立为太子之时,乾隆以“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为由,命其向端慧太子行叩拜之礼,之后载其仪入会典。估计嘉庆要郁闷死了,皇阿玛呀,你就不能把对永琏的爱分一点给我么?此时乾隆一定会说,你小子知足吧,皇位到手了,若永琏健在,哪能轮到你小子?!
桩桩件件表明,乾隆对永琏的宠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永琏有一个儿子,那么乾隆一定会把这份爱延续到到孙子的身上,甚至包括皇位的传承。
乾隆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活了89岁,生生熬死了很多儿子。所以,对于大清的皇位继承人,乾隆手中的可选项并不是很多,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个人选。其实他们都不是乾隆心中最理想的接班人,但没办法,毕竟资源有限,矮子里面选将军,嘉庆还能靠点谱,凑合着过吧。
这时,如果永琏有个儿子,势必将这几个资历平平的叔叔们给比下去。也许他本人也未必一定天资聪颖,但只要不是弱智白痴,在乾隆心中,他也一定比这几个叔叔强。用甄嬛体的话术来说,一个人看另一个人顺眼了,他的一举一动在这个人的眼中都是极好的,反之亦然。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其中一句话反映乾隆对诸子的不满:人人都知道,乾隆晚年最最钟爱的十公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当然,这只不过说说而已,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皇位传男不传女,这句话是否反映出乾隆对一帮犬子十分不满呢?乾隆甚至想跳过儿子,直接立孙子,他总是对皇子怒骂,动不动则斥罚,对皇子要末严格。但他对孙子十分喜爱,立太子永琏夭折且不说,而且,一旦决定从孙子中择储君,乾隆选择余地很大。比如,当年冤死的皇长子的第二个儿子绵恩,才干超群,看起来似乎能成大器,但是,这个念头一出现,内心中也不免波澜起伏,中国皇帝是父死儿子继位的传统,明朝朱元章立孙子做储君不是很大教训吗?这个传统一旦打破,会不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再则,父子之间毕竟是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舍近求远,是聪明的举动吗??天下后世该怎样议论朕朕呢??乾隆有时候真是苦恼到极点,不!而是焦点!自己英明一世,却把江山交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儿子,乾隆又气又不甘心。自己英明一世,怎么生出了这一帮废柴,犬子。联想到太祖(康熙)时代,太祖的皇子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个个都有承大统继位的能力,自己的皇子自幼饱读诗书,结果都教育成了这般模样。乾隆甚至大骂皇子的老师,教出来的犬子不成器,废柴!不过这个老师又是国内知名的大学者,他还是客气些,大不了一顿臭骂再加上罚俸禄,对满族的老师就不客气了。比如: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满洲镶白旗人达椿,就被乾隆臭骂一顿之后,仍不解气:来人!打四十大板!喳!侍卫打了他四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