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还是鲁迅 鲁迅文学水平

网友提问:

鲁迅和胡适谁的文学水平更高?

优质回答:

在文学上,鲁迅无疑比胡适更厉害;而在文化上,胡适对大众和后世的影响,要稍胜鲁迅一筹。

在文学上,鲁迅是永远的旗帜,一谈到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学,我们的头脑立刻会跳出一系列的书名:《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等等等。同时还会跳出很多篇名:《药》《祝福》《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我之节烈观》《拿来主义》《论“他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而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鲁迅文章里的名句还会连续不断地浮现于耳际:“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想到胡适时,你会想到什么?《尝试集》。毕竟只是尝试,想不起里面的诗句,因为那一淡如水的句子,确实没有多少文学含量。不知是白话文害了胡适,还是害了胡适的文学,总体而言,胡适的文学,晓畅如白话,一马平川,没有多少起伏,没有多少深刻之处。

不过,浅白的文学,也有流传久远的,如胡适有一首小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早。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虽然浅白,但易懂,有韵律,更兼清新、质朴、深情,故流传甚广,至今为人所喜欢。

在文学上,胡适与鲁迅没得比;但在文化上,应该比鲁迅稍胜一筹。有人也许会说,鲁迅是文学健将,是文化旗手,是民族魂,在文化上怎么会稍逊胡适?这得从对白话文的贡献上来比较。鲁迅虽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胡适、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等人一起开辟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先河,但对白话文的普及贡献,没有胡适大。

唐德刚这样评价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贡献:在近代中国以白话文做大众传播工具的不始于胡适,但是正式把白话文当成一种新的文体来提倡,以之代替文言而终于造成一个举国和之的运动从而为今后千百年的中国文学创出一个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时代,那就不能不归功于胡适了。胡适之先生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

同时,在网上也看到过这样一个对胡适的综合评价,觉得也中肯,摘录如下:清理旧传统再造新文明的运动,他是首倡者;西方文化理念的引进,他是带路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他是“中心人物”;白话文在国家层面的正式确立,他是第一功臣;民主与科学之能深入人心,是他喊出一种新声;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之组建,离不开他的擘划……中国现代种种文明、价值与理念的落实,几乎都离不开他的“但开风气不为师”。他是这个精神脉络最不可忽略的一环。

在对文化作出贡献的方式上,鲁迅重在“破”,胡适重在“立”,鲁迅撕开丑陋的国民性,警醒世人;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指点世人。就这两点上来说,各有千秋。无论鲁迅胡适,都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不可或缺的开路先锋。

其他网友回答

谁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着想,谁的文学水平就高。为少数私人谋利益的文学就谈不上什么水平!不名一纹!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周树人)和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化界两颗非常耀眼的星星,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都推行写作革命,即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作,来代替难懂晦涩的古文写作,目的在于传播符合时代审美意识的新思想。

时至今日,他们的光芒依然耀眼。从本质上讲,鲁迅(1881年——1936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胡适(1891年——1962年)更像一名学者。

至于他们两人谁更厉害一些,这要从他们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对国民精神和思想的改造,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对后世的影响力,以及在世界文坛的地位,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

本人从他们各自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胡适为《文学改良刍议》,鲁迅为《狂人日记》,来比较他们谁厉害,基本上可以分出两人的水平究竟如何。

“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旨在瓦解愚弄民众2000多年的封建皇权专制思想,给民众灌输自由、博爱、公正的新思想,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虽然这个杂志创刊已经几年,但还没有发表出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

1918年5月,鲁迅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以白话文写作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此小说4700余字,以自述的方式展开,深刻披露了封建礼教制度的“吃人”本质,表达了鲁迅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深切的忧患意识。其中,文章中有这样的语言:那些吃人的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这些话,字字如刀,针针见血。非常提升士气,点燃了民众追求自己权利和幸福的热情。当时的国内社会积贫积弱,被三座大山压迫得奄奄一息。抛开《狂人日记》重要的文学价值不说,仅仅其社会意义不言而喻,此小说集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一体,如同久旱逢甘露一样,给民众萎靡、麻木的心灵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鲁迅像一个太阳一样已经冉冉升起,用思想光芒驱除黑暗,挥洒光明时,而胡适此时却在北京大学做他的副教授。他在做什么呢?他在搞研究,在撰写诸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他评职称很有用,却对解决社会问题,意义并不大。

虽然胡适早鲁迅半年之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但这篇文章更像一篇说明文,充满教条主义,都是诸如,在文学创作上,不准无病呻吟,不准模仿古人,要言之有物,之类的话语,比起鲁迅那篇掷地有声的《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可以说没有什么亮点。

并且,胡适的这篇文章也没有什么新式思想,更像一种总结式的理论,有论点,没有论证过程,更没有论据。没有说出文学创作者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对文学是有效的改良。

而鲁迅,已经用实际行动,用新思想和新手法创作出了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鲁迅的探索精索胡适不具备,在文本思想的深刻性方面,胡适更不具备。

由此,他们谁的水平高,就一目了然了。

其他网友回答

用脚想都知道是鲁迅,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诺贝尔奖几次联系鲁迅,要颁奖给他,他都拒绝了,拒绝理由是认为国民劣根性不适合领这个奖, 一旦领了, 又会有很多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很厉害(是不是跟现在情况很像?),鲁迅最不想看到这一幕,故拒绝!!!!

二,鲁迅的作品价值其实已经超越文学本身,他反映的是极其深刻的批判思想,这跟那些谈辞藻堆砌的,追求所谓的文学美感的作品,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他的作品一开始你读不懂会觉不以为然, 但某个时刻突然顿悟,就会对其惊为天人

其他网友回答

胡适与鲁迅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知名人物,我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究竟胡适厉害还是鲁迅厉害?

胡适美国留学时期照片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早年留学美国,观念和思想得到解放,率先认识到文化改良的意义,并身体力行,创作白话诗,撰写白话文章。据说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胡适创作的,这首诗的名字叫《两只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白话文运动第一枪

不久,胡适撰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随即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五号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胡适认为,文学改良应从八个方面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学改良刍议》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檄文,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新文化人物都受到这篇文章的启迪和影响,后来鲁迅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因为这些文字,胡适还未回国便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教授。当时鲁迅在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他的老乡钱玄同是《新青年》编辑之一,鲁迅从钱玄同那里读到这篇文章,对胡适非常佩服。后来,鲁迅和弟弟周作人都成为《新青年》的撰稿人,从此与胡适有了交往。鲁迅虽然比胡适年长,但对胡适非常尊重,言必称“适之先生”,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

胡适与鲁迅的政治观点和理念可能不尽相同,但在学术思想上是相通的,在文化思想方面胡适属于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是高于鲁迅的。但具体到文学创作,由于胡适是从事哲学文化研究的,并不擅长小说、诗歌和散文写作,所以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差距。

这是我的个人意见,诸位朋友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沟通,共同探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