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海战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网友提问: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优质回答:

甲午中日战争是千百年来中日交战当中,中国输掉的第一场战争。在它之前,无论是唐日之间的白江口之役,还是明日之间的万历朝鲜之役,中国都是获胜的一方。直到清朝末年,日本才靠着甲午战争第一次赢得了对华战争的胜利。甲午战争分为陆战跟海战,清朝先是在朝鲜战败,陆军只能匆匆撤离,但是此时清军实力并未受损。真正让清政府认输的是,甲午海战(黄海海战)的失利。

失去了制海权的清政府,再也没有了与日本对抗的底气,在日本的威逼之下,最终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可以说甲午海战,是清朝跟日本这场战争的关键。为何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清朝水师(北洋水师)会输给后来居上的日本海军呢?

第一,军队装备及思想观念落后

军备竞赛,这个词我们在研究冷战的时候时常都会听到。但实际上,这个词并不是冷战的专利。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海军便开始了与清朝水师的军备竞赛。最初清政府在李鸿章的建议下,采购了大批坚船利炮,并组建了号称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水师。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抢夺土地、资源,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为了能够在未来赢得与中国战争的胜利,整个日本都省吃俭用地建设海军。

到了甲午海战前夕,清朝的亚洲第一海军的名号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开战之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水师拥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不仅仅是数量上不及日本海军,在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方面北洋水师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及重炮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以炮火的发射速度为例,日本军舰的炮火发射的速度是北洋舰队的3倍,以致于在海战中日本舰队发出的速射炮弹会像雨点般落在中国军舰甲板上。

从亚洲第一海军到全军覆没,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当时慈禧太后在采购了一大批舰船之后,就停止了对新式舰船的采购。在她看来,舰船这种东西是可以一劳永逸,丝毫没想过更新换代的这个问题。这种令人费解的想法跟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阶层的思想观念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陆权国家,在清政府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的思想,海军充其量不过是大陆军中的一个海岸警备队,那些铁甲舰也只是一座座守卫要塞的“活炮台”,从而根本不可能为海军提出一套科学的、长远的发展战略,这就在根本上注定了甲午海战的失败。

第二,海军体制的不健全

当时的清朝海军实际上是由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组成。三个水军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与指挥,他们互相掣肘、相互牵制,完全不能形成一支有效的战斗力量。北洋海军,归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指挥;南洋海军,归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指挥;福建海军,归闽浙总督指挥,中央政府无法对其实行统一的指挥调度。海军总体实力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且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第三,战略上的失误

在甲午海战中,中国在战略上一直是消极防御的,总想着避战求和,因此错失战机,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使中国在战争中处于被动状态。早在日军大举进攻朝鲜之时,丁汝昌有唇亡齿寒的危机意识,曾上书要求率领北洋海军援助朝鲜,先发制人,争取战争的主动。但遭到李鸿章的否定,说日本“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后来丁汝昌率舰队巡戈到朝鲜海面,本想主动向日本发动进攻,又被李鸿章制止。丰岛海战前,丁汝昌要求率军前去援助,又被李鸿章一再复电制止。结果丰岛一战,毁船损兵,损失惨重。李鸿章“避战保船”,制海权完全不顾,使得日本舰队纵横海上,并迫使北洋舰队打了一场完全无准备之战——黄海海战。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一百二十三年的1895年2月,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战争以清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我觉得这次失败是清朝之后退出我国历史舞台的一个重要点,虽然在这之前我们也打过败仗,比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等等,但还是不能跟甲午战争比,前面的几次战争并没有损耗我国的元气。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失败让清朝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开始洋务运动,建立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此清朝花费重金从当时的欧洲强国英国和德国等进口了先进的战舰,组成了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装备在当时的亚洲可以说是傲视群雄,“定远号”、“镇远号”两艘主力舰就各有七千多吨的排水量(七千多吨的排水量是什么概念?)在2012年之前,我国的海军最大吨位排水量的军舰都没有达到“镇远号”的排水量,所以当时清朝的北洋水师不但船坚炮利,舰上的军官基本都曾留学英国当时最好的军官学校。而当时的日本最大的战舰吨位和排水量不及“镇远号”的一半,日本的军舰当时虽然装备不如我们,但是在士气、军心和民心和领导人的决心完胜当时的清朝。在甲午战争第一次和日本的大海战的时候,首先被击沉的是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等战舰,其他的战舰没有继续跟日本海战的勇气,吓得再也不敢出站。让日本顺利登陆,保护北洋水师的海岸炮台轻易被日本占领,日本调转炮口,用我们的陆军大炮,轰炸刘公岛,那段历史是清朝的耻辱,也是中国历史的耻辱,这时的北洋水师跑的四处乱窜,拆下舰上的炮圈去卖钱,舰长逼迫水师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投降,最后服毒自尽,为国家尽忠,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最后留在舰上向日军还击的是英国帮助北洋水师训练的英国海员,战争的最后,“镇远号”被日本俘获,到现在,“镇远号”还在日本展览。

我觉得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清朝海军的落后,那个时候的北洋水师不落后,也不是没有钱,当时的清朝年收入接近亿两白银,失败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清朝的腐败,领导清朝的慈禧没有了战斗力,战败后赔给日本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足够把当时全世界的海军买下来。

其他网友回答

北洋水师成军的时候,确实实力强于日本海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日本海军不断添置军舰,北洋水师的整体作战能力就开始低于日本了。重点有几个方面:

1、北洋水师内部的官场暗斗严重,造成指挥不畅。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建立的,自然选用自己的心腹当一把手。北洋水师最高司令官水师提督丁汝昌属于李鸿章的心腹,又是同乡,极受李鸿章器重。而丁汝昌的出身不好,参加过太平军,后叛变为湘军,继而转投淮军,属于历史有污点的人。既没有背景也有历史问题,在官场混也只能依靠李鸿章这棵大树。从海军专业素质上说,丁汝昌是传统的步军出身,没有专业的海军正规学习训练,对海军可以说是门外汉。

而北洋水师的实际指挥权是在以刘步蟾为首的闽党手中,一大批来自福建、曾经在英国留学学习海军专业的军官在北洋水师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不但排挤其他非福建籍军官(比如广东的邓世昌),而且也极度瞧不起最高长官丁汝昌,丁即使贼寇出身又不懂海军,一切事物以刘步蟾为马首是瞻。

这样的指挥体系是极不牢固的,一旦开战,最高长官的命令无法得到彻底执行,在北洋水师最后一战时,执行力的低下是北洋水师最后全军覆没。

2、北洋水师的军舰在火炮、速度上的差距。

北洋水师成军时,各国海军还普遍装备架退炮,即舰炮坐在一个有轨道的架子上,开炮后,后坐力使火炮通过架子整体向后移动。开一炮需要重新将火炮归位进行发射。这样的火炮射速较低。甲午时期,日本装备了大量的速射火炮,所谓速射炮就是管退炮,火炮发射后,炮身不动,身管进行后座,从而提高了射速。相同时间内,日本舰炮发射的炮弹数量是北洋水师的数倍。

日本火炮大量使用爆破弹,当时称为开花弹,爆破弹里面装填的是日本发明的“下濑火药”,就是黄色炸药,爆炸威力大。中国的开花弹还使用传统的黑火药,爆炸威力小。就是这样的开花弹北洋水师装备的也较少,使用较多的是装填沙子的穿甲弹,过去说装沙子是腐败所致,其实不然,当时的穿甲弹弹头内部不装火药,完全靠动能击穿军舰,装沙子是为了平衡弹头。

日本军舰在军舰两侧安装了大量速射炮,虽然口径不大,但是火力极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侧身火力。而北洋水师则大量在舰首舰尾安装火炮,虽然口径大,但射角有限,只有在正面迎敌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北洋水师成军后,多年没有进行技术更新,造成锅炉老化,而且还烧的都是劣等煤。造成北洋水师军舰的航速远不如日本海军,航速不行,海战的机动性就差。

北洋水师唯一优于日本的就是北洋有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就是战列舰的早期雏形。吨位大,火炮口径大,任凭日本海军围着打,身中几十弹仍然巍然不动,让日本海军最后放弃了攻击。

3、政治决定了战争的一切,导致战争的最终失败。

日本经明治维新后,国家焕然一新,政治清明,官民一心,国家凝聚力十分强大。日本海军都知道战争是日本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也是日本生死存在的一线之间。日本海军把每一次海战都当成生死决战来认真对待。

清末,虽然经过了数十年的洋务运动,有了洋枪洋炮,但朝廷还是朝廷,腐败依然腐败,当兵是为了吃粮,做官是为了好处。海军军官在海军基地大肆购房纳妾,而且不乏贪生怕死之辈。

黄海一战后,北洋就以保存实力为宗旨的防御战,龟缩于刘公岛内,任凭日军不断进攻,却不敢进行奇袭和反攻。日本鱼雷艇经常在夜里偷袭,而北洋鱼雷艇则胆小如鼠。最后,北洋决定使用鱼雷艇战队进行最后死战,结果鱼雷艇军官们连夜密谋在战场上逃跑,结果造成了北洋水师最耻辱的一幕,本该对日本海军奇袭的鱼雷艇队结果开足马力驶离战场,被日本海军追逐一一击沉。

其他网友回答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原因是一个农业国家受到一个工业国家的降维打击。

中国尽管进行了洋务运动,在近代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也只局限于在武器制度上,并没有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中国仍是一个封建性质国家,无论是统治阶级的备战,应战以及对战事的把握,无不反映出一个农业文明国家的腐败,效率低下。

而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后,殖产兴国的经济改革,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文明开化的西化,使得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已经蜕变成一个标准的工业国家。

以军费为例,在巨大的军费开支面前,日本大藏省采用的是发行战争债券,国内捐赠,银行借款等金融手段进行融资,用以保证战争时期巨额的军费支出。

而大清户部则是用停止工程、克扣俸廉、预缴盐厘、酌提运本的方法进行筹款,并向商会,钱庄,票号进行借款,但是都收效甚微。最后实在没辙跑去借外债,因为牵扯到战争,还没人愿意借,最后是找到汇丰银行抵押了不少东西才筹到千万银元。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能打赢战争的,都是不差钱的主,像大清那样,临战之际连军费都没有筹足,这场仗,李鸿章能打赢就奇了怪了。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海战我们的失败抛却其他的原因不谈我们只谈北洋海军自身,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的失败我认为是输在了装备以及训练上。北洋海军成军之初是由英国人琅威理担任总教习来训练海军人员的,在琅威理的训练下北洋海军官兵无论是官兵素质还是作战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时的北洋海军可谓是盛极一时,但是一直以来北洋海军一些管带特别是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与琅威理之间一直存在嫌隙,后来在众多管带的排挤之下琅威理无奈辞去了海军总教习的职务。从此以后北洋海军失去了束缚,开始疏于训练与装备保养维护。

根据记载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主力定远舰和镇远舰八门305毫米巨型榴弹炮炮弹只有三发,而且所携带的穿甲弹也是严重不足,其他军舰的情况也不乐观。甲午海战之前为了支援在朝鲜的战事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全体出动护送4000陆军前往朝鲜,由于李鸿章在战前坚持让西方列强调停中日战事,导致北洋海军先期准备不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军舰的炮弹携带量远远没有达到战时水平,当护送陆军的任务下达后为北洋海军运送炮弹的船只还停留在天津大沽口,就这样北洋海军在炮弹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贸然出战了,在护送陆军在朝鲜全部登陆之后丁汝昌紧急命令北洋海军返回威海卫,他明白军舰炮弹不足一旦与日本海军相遇后果不堪设想。炮弹不足是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北洋海军后期常年疏于训练导致作战水平低下,就拿福龙号鱼雷艇来说吧,甲午海战爆发后福龙号鱼雷艇火速跟随其他军舰前往大东沟参战,说来福龙号鱼雷艇的运气挺不错,刚到达战场就遇到了受伤严重的日军西京丸号军舰,西京丸排水量4000吨,是由一艘商船改造的只装备有120毫米速射炮一门,在战争中这门火炮也被打坏,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福龙号官兵都认为立功的时机到了,在四百米距离福龙号向西京丸发射了两枚鱼雷,但是这两枚鱼雷都被西京丸躲避过去了,福龙号本身只携带三枚鱼雷,但福龙号官兵部没有放弃进攻,把军舰开到距离西京丸40米的距离时发射了最后一枚鱼雷,无论是福龙号官兵还是西京丸号官兵都认为这次西京丸是完了,但是许久之后西京丸依旧安然无恙,福龙号官兵才明白距离太近鱼雷来不及上浮,就从船底下传过去了。

甲午海战的失败远远不止这两个原因,但是更深层次原因无非就是大家公认的朝廷腐败,挪用海军军费,李鸿章用人不当,消极避战等等。一支军队的战败除了外部的原因其实和这支军队本身也有脱不了的关系,根据我看到了历史史料证明北洋海军后期已经严重腐败,而且军纪军风严重败坏,在访问日本,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时很多军官带头上岸,在岸上不是赌博就是嫖妓,这在《北洋海军章程》和清廷兵部《处分规则》里是严厉禁止的,违者严惩不怠,而几乎没有史料曾记载了北洋官兵因为赌博或是嫖妓受到惩处,虽然北洋海军官兵在战争中英勇作战但是他们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不知大家怎么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