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一些农村办白事非常隆重,很讲究排场,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前一段时间的见闻。
小学同学的妈妈去世了,意外去世,好像是串亲戚住在别人家,晚上煤气中毒还是心脏病突发死的,具体什么原因,我不清楚,只确认一点,意外离世。享年60岁。之前一直身体健康,生活自理。
听说她妈妈的葬礼办得非常风光,请了一班打鼓的,一班吹唢呐的,一班唱戏的。三个班子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办的丧礼,一共花了几万块。
有人说,儿女孝顺,舍得给妈妈花钱。有的说,儿女不懂事,妈妈意外去世,都不去弄清楚具体死因,就那么大操大办把这事儿给了结了。而且一点意外离世的悲伤都没有,吹吹打打办那么热闹,儿女真不懂事。
在农村来说,虽然办白事讲排场,也要分情况。意外离世的年纪不算很大的“老人”,还是不要办那么热闹为好,因为一旦办的太热闹,就看不到一点悲伤,何苦来哉?
当然,老喜丧的那种,可以除外。
别人的看法我不太清楚,但是从我内心的感觉来说,丧事还是应该办的庄重朴素一些,毕竟是一件悲伤的事儿,拼排场、攀比、虚荣,搞得排场十足,能敌得过对亲人的思念吗?活着的时候对亲人好一些,强过死后的任何攀比排场。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白事”(办丧事),讲究排场,这在许多地区都普遍存在。我从小在农民生活,对这个问题,有切身体会和发言权。
前几天,我回答过“农村老人死了,狂歌艳舞追悼,应该吗”,跟这个问题,说的都是农村白事大操大办问题。
农村白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是一种低俗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共同努力,移风易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的文化传统。唐宋以前的几千年,白事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的。阶层不同,死后葬礼的规格就不同。
还有,“厚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礼遇,一种待遇,也是种地位象征,厚葬意味对死者尊重推崇。
现在,还有的地方追悼会也有需要什么级别,哪个级别人物参加,实际上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延续。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倡“重养轻葬”,移风易俗,厚葬风气逐渐淡化了。
但是,从媒体报道上看,厚葬习俗在很多地区还很普遍,甚至死灰复燃,南方一些地方有生前造墓风俗,并且大造豪华陵墓,就是厚葬之风遗留问题。
厚葬是白事大操大办的文化基础。
近年来,一些地方白事办成了“炫富”表现、面子工程。一些有钱人家为了显示孝顺,显示地位,为了面子上风光,对老人白事大操大办,有的请和尚道人做法事,请明星艺人,歌舞唱戏,有的准备大量纸人纸马,别墅汽车,佣人保姆,跟人生前一样,应有尽有,不厌其烦繁。
白事大办除了炫富之外,还有的人把老人红白事当成收礼敛财手段,使丧礼变了味道。这当然更不可取了。
还有一些人有“攀比风”和“随大流”心理,一时间,你场面大,我比你场面更大,这样才有面子,白事越办越隆重,越办越大,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据我们调查,绝大多数人对越演越烈的白事大操大办是不满意的,也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是,别人都这么办,自己不操办,又怕落上“不孝顺”“办不起”名声,面子上过不去,只好硬着头皮随大流了。
那么,我们要怎样改变这种低俗现象呢?
首先,从我做起,人人有责。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能左右得了的事情,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识,移风易俗,大力厚葬轻葬,生前多尽孝,事后入土为安。
其次,可以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做到有人管事。制定村规民约,统一红白事标准,简化红白事流程,提倡简朴隆重办事,减轻群众负担。
第三,让专业人专业办。也可以推广一些地方成功经验,引进第三方操办红白事,引入市场化运转模式,白事新办简办。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建议就是老人没了, 你就是办的在风光在排场。也就是给外人看。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为他好好尽孝,把父母伺候的舒舒服服的。这才是孝顺的儿女。活着的时候你不尽孝。或者虐待他。死了,你办的在风光我看也是没有用的。外人也会说三道四的。何苦呢?
其他网友回答
一些农村白事非常隆重,很讲究排場,你怎么看?
农村办丧事也就是白事,从古到今都很隆重!同时还有很多风俗和规矩!因为俗称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近几年来,农村白事大操大办,奢糜之风愈演愈烈,还多了很多没有听说过的讲究!活人修墓,请道士和尚做法,给故人超渡亡灵!过白事过七天,演节目唱大戏!大魚大肉好烟好酒,胡吃嗨塞!一埸白事下来,要花十来万!真不可思意!
农村人与城里人,在过白事攀比上更是突出!在农村谁家白事过的大热闹,说明主家富有钱,日子旺人缘好,孩子们孝顺!但是,我知道多数人不愿意!只是碍于面子顾及名声!月拜虎(蝙蝠),跟着雀飞!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事多半是发财的人兴起的,他们这些人,平时忙于挣钱,对老人照看的少,怕别人说闲话说不孝顺,怕后人背黑锅!这样办对己故老人没有实际作用,对现在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俗话说!活着不孝死后大叫,就是胡闹!病了没有人,死后一大群!如果有点孝心,多回家看看.给老人来点实际才叫孝顺!
这种现象我不支持,我提倡厚养薄丧,但不代表我这人不懂礼仪!不重情感没人情味!这些年来,在政府和村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我利用我在家族中,辈分高的优势,在农村白事上,与世俱进,改革和理顺了一些做法!我把村里白事的过法,向大家进行交待一下!
一,从基础做起,俗话说红事叫白事到!亲戚们过白事你得叫!报丧我们这里叫撒孝,我们要求撒孝人,不能喝人家酒,通知来人不拿炮(二起脚炮),不拿过街幔帐子,少拿花圈,不动食箩(盛贡品的用具),愿意尽孝用人民币表示!我们这种做法,减少了污染和浪费!
二,故人停棂,不能超过三天,长三天短三天都算,故人在晚上十二点以前离世,家人收拾利落通天炮一放!就算一天!以前.红白事放炮没规矩,现在规定,红事放鞭炮礼炮,白事放二响!炮一响就是信号,人们就知道是嘛事!
三,孝衣的披戴!儿女,儿媳侄女婿!一律大孝,五服内的后人一律六尺布,晚辈披白布绑不同颜色的布条!男人戴香帽女人绑布条!
四,伙食按排,早晚大部分是小米稀饭馒头炒菜!中午大锅菜,肉放的多少根据情况。出殡当天不单独准备酒菜,大锅菜就是下酒菜,酒任你随便喝!晚上守灵者吃饭炖肉喝酒!
五,我们这里故者一律到殡仪場火化,出丧用火丧場棂车!
出殡当天只请吹奏班,不演节目不唱戏!!播放哀乐!出殡不转街,只在主家门口转三圈,摔碗磕头谢孝!一般人家不开追悼会,火化时去少量家人伴随!家里人把送给故人的物件拉到挖好的坟前!你可能要问?怎么还挖坑埋火丧匣,我们这里还没建骨灰堂!只好把骨灰匣装入小小的水泥棺材里,埋入地下!火化好以后,骨灰盒不再进家,直接由亲人埋入地下!
不转街减少了很多时间!骨灰盒不进家避免了二次出殡!
在农村,白事的过法,开头难!只要有人开个好头,前有车后有辙!大辈说话比村干部管用!大辈的带头是关健!这些年来,给谁家管事,能省就省!能节俭就节俭!一埸白事下来一万元内足够!也可能世界观的问题!最看不惯铺张浪费!觉得
要尽孝!人活着多点关爱,多点温柔,比人死了瞎闹腾強!人要少点遗憾多办实事比什么都好!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白喜事办得隆重讲究,这是一直以来留下的习俗。死者为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中有老人寿终正寝,如果小辈个个成林,大操大办就成了一种必然。因为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福气,大家都会跑来烧香祭拜。而发展到现在,小辈不问,只要家里老了人,就会请道士做法,请锣鼓队,请歌舞团,一闹腾就是三五天,甚至是七天。
这样一场丧事办下来,没有几万是拿不下来的,有的甚至会花上十多万。这为了面子,而大肆铺张浪费,有什么必要呢?金钱的浪费不说,一家人围着道士转,几天几夜都睡不好觉,人都虚脱了——这种精神的折磨更让人不能承受。我的大爹去世,花了八万多,还让大伯生了一场病,在床上躺了十多天。而我的村里还有人因为老了人,借高利贷来撑面子,被人追得现在都不敢回家,何必呢?
对于白喜事的置办,我是赞成的,但是没有必要这样疯狂,量力而行才是最重要的。你家境富裕,你就办得阔气些;我条件一般,我就办的简朴些,有什么不好呢?人死了,终归一抔黄土,活人的生活还得继续啊!为了死人的风光,而致活人生活艰难,不让人觉得可怜可悲吗?
“事死如事生”,这对待死,应该是以生为标准的。这一点前提恐怕被许多人忽略了吧。你既然想老人走得风风光光,那么老人活着的时候,你有没有像对待他死的时候这样虔诚和孝心呢?其实,死后的风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活着的时候,你有没有用心用情地对待他。你如果在老人活着的时候,让他觉得活得快乐,活的幸福,那么就是他死了,他也会感到快乐,而周围的人也会为你挑起大拇指儿。而如果你在老人生前遗忘他,刁难他,折磨他,让他活得生不如死,那么你就是在老人死后怎样大肆操办,也不会有人瞧得起你——你在人前撒钱,他人或许就在你的身后戳脊梁骨,也是可以想见的。
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如果要想为自己挣面子,最好的方法并不是什么人去后大操大办,而是人在时多尽孝道,让老人活得幸福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