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害怕孤独吗,为什么?你害怕离开人世么?
优质回答:
我不害怕孤独,因为习惯了!我不害怕死亡,因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是抗拒不了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存在主义的四个核心命题。
存在主义疗法和其他心理疗法相比更加关注人们的思考方式。它既不是一种独立的理论派系,也不是与其他理论相脱离的理论,对存在主义疗法的最佳描述应该是一种影响治疗师治疗实践的哲学方法。(G·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
存在主义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人皆无法避免这四个存在命题引发的焦虑,对这些焦虑的防御,就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的产生。
【死亡]
生命有限,人都会死。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叫死亡焦虑,永远深刻地存在。只是大多数时候,它可能很隐蔽,除非死到临头,人甚至意识不到。
死亡焦虑的解决之道,只能是承认和面对死亡,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意义。悼词和墓志铭是个好东西:请闭眼想想,当你的棺木被盖上时,你如何回顾和评价自己这一生?满足吗?遗憾吗?是鸿毛?是泰山?含笑而去?死不瞑目?…… 好好活过的人不会害怕死去。至于如何才能“好好活过”,咨询师可能会分享这样的经验:人的幸福不会凭空而来,它只产生于“有意义”的时刻;意义也不会凭空而来,它只发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生在人与人的关系里。所以专心投入当下每一分钟的生活,就是好好活过的最好方式。
【自由】
自由,人皆渴望,在诗歌里甚至生命和爱情都可为它而抛弃。但有一个悖论,尽管人总追求自由,但得到后却往往会想要放弃它。因为自由不仅带来喜悦,也会带来焦虑和惶恐。人往往惊恐地发现,尽管我自由了,但我并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终于被释放了,但面对眼前空旷且充满未知的原野,我能存活下来吗?我能把它建设成理想的家园吗?实践中,在非结构的人际互动团体里,能特别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团体成员被赋予完全的自由时,接下来发生的不会是喜悦和生命力,相反会是长时间的沉默和混乱。
自由必定与责任相生相伴。自由意味着主动的选择:是你选择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所以你要为一切结果承担责任;选择一个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是你放弃的,不是别人夺走的,所以你要为放弃的后果承担责任。
】孤独】
什么是存在孤独?
孤独是生命的本质,无可改变。孤独不会消亡。但活在与他人的关系里,却可以抵御孤独。就连婴儿都本能地知道,我要紧紧抱住妈妈,我要留在妈妈的怀抱里。如果妈妈离开我,我就用哭闹唤她回来。
存在孤独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创造并拥有一份健康的关系。在健康的关系里,人们并非彼此利用。没有救赎,没有掌控,我们是两只能够自在飞舞的蝴蝶,在一起只因能飞得更幸福。健康的关系一定是真诚的。我全然地接纳你,也相信自己会被你全然地接纳;我愿意为你无条件地付出,只因为我喜欢这么做,反之亦然。拥有健康的关系,并将它内化于心中永存,如果能够这样,人就不再害怕孤独,哪怕孤独实际上会永远存在。
【无意义]
宇宙本无任何意义,它只是存在。动物也不会问意义是什么。追寻意义、赋予意义是人独有的能力。对于需要意义的人而言,“无意义”却是客观的事实,这个矛盾就成为焦虑的根本来源之一。现代社会的运行方式让人忙碌而无暇他顾,人离自己真正的需要越来越远(比如尊严和价值被地位和财富取代),更加剧了无意义的困扰。
意义来自于我,但空喊一万年“我要有意义!”,也没用。意义只发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里找到。也许此刻你被一朵绽放的花儿所感动,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也许彼刻你在帮助一个孤儿时,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治疗“无意义”的良方,就是“参与”。与死亡、自由、孤独必须被直面不同,解决无意义的关键是转离,即忘掉意义这档子事,转而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但要注意“投入生活”和陀螺般忙碌的不同),然后,你就会在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找到意义(70后看过动画片《花仙子》的人,一定记得女主角最后是如何找到七色花的)。
存在主义三句话
存在主义可以进一步被概括为下面这样三句话:
1) 人都会死,所以人总希望活得有意义;
2)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所以人总得活在关系里;
3) 世上没有万能的拯救者,所以人终得自己靠自己。
有了大地,有了空气,人就可以生存了。但仅仅生存,人是不会满足的。人会有更高的追求,会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所以人需要有方向,需要寻找各种存在问题的答案,比如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就是存在主义讨论的问题。所以用道路比喻存在主义,它没有尽头,但沿着它的方向不断前进,人就会得到成长和升华。
有了大地,有了空气,人就可以生存了。但仅仅生存,人是不会满足的。人会有更高的追求,会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所以人需要有方向,需要寻找各种存在问题的答案,比如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就是存在主义讨论的问题。所以用道路比喻存在主义,它没有尽头,但沿着它的方向不断前进,人就会得到成长和升华。
当人度过成年、步入老年之后,还可能发展出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存在主义的“有”和“追求”(比如意义),超然的态度则倾向于“无”和“放下”,如同东方的道教、佛教。
其他网友回答
不害怕,因为一个人习惯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人人都怕孤独,想往美好时光,有个幸福家庭,几个知心朋友,孤单寂寞冷清,毫无生活意义,是人都会怕死,都想长命百岁,但不可能不死,害怕也没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不怕。因是大自然规律,谁怕这样,不怕还这样,自然规律,就自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