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羞花之貌”是用来形容美人的绝佳容颜,你知道它的典故出自何处吗?
优质回答:
相关典故可查询的有三处。其一,《庄子-齐物论》记载:“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后来就转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嫱,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姬,古代对妇女的一种美称。
毛嫱、丽姬是妇女中最美的阿;水中的鱼见了她们,就赶快潜入水底;空中的鸟儿见了她们,就急着高飞远离;麋与鹿见了她们,就突然奔跑远去。这四物怎么会知道它们所见的是女性中最正宗的大美人啊!
其二,《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面如白玉,貌似姮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姮娥,即古诗文中的嫦娥,神话传说中的美仙。
其三,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编著的《牡丹亭》在”惊梦”一场中,正旦有唱词一段: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簮八宝镇,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不管是出之何处,后世人引用的目的不外乎在于夸赞女性的绝美罢了。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杜撰成聊美故事的不少。饭后茶余人们把它作为美谈,便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我则认为汤显祖著的“牡丹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剧情简叙:南宋初年,南安太守杜宝夫妇膝下有一女,名杜丽娘。杜宝专为女儿请了一老儒生来教书。某日,杜丽娘与侍女春香偷偷地去游后花园,被园中春光吸引,丽娘在牡丹亭旁小睡了一会,梦见一风雅才子持柳枝和她在梅树下幽会,醒后便念念不忘那位梦中情人。忧思成疾,病中,她为自己画一幅小像,在旁边题诗一首。后来竟相思忧郁而死。
家人依杜丽娘遗愿,把她葬在后花园一株梅树下,造了一所梅花观,请道姑看守。杜丽娘的魂魄在阴间仍不忘向判官打听梦中情人的姓名。她的美丽和痴情竟然打动了死神。三年后,一个西蜀青年才子柳梦梅,因病借梅花观休养,在花园中拾得一幅美人图,细看好面熟。原来是梦中幽会过的那位小姐。晚上,画中人竟然出现在他面前,并说明自己就是杜丽娘的鬼魂,并告诉他可以想法使她夏活。次日,柳梦梅请道姑开了墓穴,救活了已死去三年之久的杜丽娘。他俩一起去京城临安,杜丽娘原来的老师陈最良赶赴淮安(杜宝巳升任安抚使),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逄金兵南侵,延迟放榜。杜宝被围淮安,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不料被杜宝当作盗墓贼囚禁。金兵退,杜宝班师回京,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值比,恰好传来柳梦梅被钦点为状元的消息,柳得以解脱。杜宝始终不承认婚事,强逼女儿离异。最后经皇帝公断,柳梦梅、杜丽娘结为夫妻。这又是一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爱情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杨玉环为何被称为羞花
羞花杨玉环:“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杨玄琰,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杨贵妃,小字玉环,唐蒲州永济(今山西永乐)人。父杨玄琰,做过蜀州司户,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杨玄璬。唐玄宗开元3年,她被选入皇子寿王李瑁邸被册为寿王妃。开元4年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后宫数千,无当意者”,讨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儿媳妇“姿色冠代”。开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就让她出家当了道士,号曰太真。为李瑁重娶个媳妇,暗暗地将玉环纳入宫中。《旧唐书》称:“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白香山《长恨歌》云:“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寝无容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时,唐玄宗已56岁。天宝4年,玉环册为贵妃,一直到14年她缢死马嵬,她都是这个名号,故后世称其为“杨贵妃”。
杨妃被宠,正是玄宗后期大踏步走向腐败的时期。宫中仅“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她的家族,则“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说,杨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开,僭移宫室,车马仆从,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逾千万计,见制度闳壮于己者,即彻而复造,土木之工,不舍昼夜。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游,与广平公主的骑从在出西市门时发生争执,杨氏家奴挥舞马鞭打着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马来,驸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后公主到玄宗跟前泣诉,玄宗虽然杀了杨氏家奴,但驸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倾城倾国的美人,唐玄宗尽情地挥霍与享受,政事全权交给了奸相杨国忠。在歌舞升平的掩盖下腐败也积累到了极限,终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军如入无人之境,潼关陷落后,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带着杨氏兄妹逃离长安。勉强到了马嵬驿,羽林军哗变,杀了杨国忠,之后,六军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爱,将杨贵妃缢死在佛堂。
安史之乱,生灵涂炭。一直到七年之后,玄宗的孙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方基本平息。唐帝国一落千丈,它使经历过往日辉煌的人们回忆起这一段历史不禁感慨嘘唏,乃致痛哭流涕。杜工部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正因为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感受,所以才动人。没有体验过沧桑感的年轻人对这首诗是无动于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后做了太上皇成了历史的弃儿,重返长安后他更成了“多余的人”,何况这位风流天子毕竟是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所以她与杨贵妃的悲剧在时过境迁之后又会引起人们的同情,至少,在人们议论和回忆的时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后,他和杨妃的故事就开始流传开来,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们熟知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它对玄宗“倾城倾国”既有批评,更多的是同情和歌咏。“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凄惋缠绵,一唱三叹,读来令人动容。临邛方土“为感君王展转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觅,终于引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密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故事,成了爱情主题的一般歌咏。唐明皇和杨贵妃也开始了他们的角色转换。
中唐以来,李杨故事一直是热门题材。唐人笔记《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宋人的《杨太真外传》,对这一故事不断地予以渲染。在宋、金时代,这一事故开始搬上了舞台。元杂剧的名家都写过明皇太真故事。比较著名的有: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庾天锡《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华清宫》。明代传奇写李、杨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清初洪升的《长生殿》。在《长生殿》中,李、杨完成了他们角色转换,作者在歌咏这一旖旎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国之痛。
还值得一提的是杨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中国。有一种传说是杨妃当年并没有死,她被偷天换日地保护了下来,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得终其天年。“忽闻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来,人们不都是把蓬莱、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处,当作神仙的乐园吗?在日本,有杨妃像、杨妃墓、杨妃庙塔多处。在受盛唐文化哺育过的日本国民的心目中,杨妃身上散射着那一文化的神圣光环,而杨妃故事实质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丽彩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