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苏珊的来信和喻志的札记一个月了,今天才有时间分享出来:
柯老师,我刚刚读了你的《道学导论》,它重新唤醒了我的读书兴趣与热情,促我回到古典之路上。我终于明白,我应该在古典的儒家大道上坚定不移的生发下来,永远不再动摇了。
我也读了《生命的默化》,感到一种自由的力量和勇气。我明白了生命最源初的真实性。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值得深思呢?从此,我不会再为那些形式构架来破坏生命本身的力量了。
从此,一心一意的走到这条大道上了,没有动摇,没有起伏,没有波动,只有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思想境界与生命自由的意义。生命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历历在目,它清测透明,没有怨恨,却自愿担当了那无所求的使命。我真的明白了,那种思想境界的高贵与智慧的象征了。永远不会动摇的坚守这条路了,让那些卑微的东西,懦弱的东西,无能于真实的东西都成为过去吧。
从你的写作中,我看到一种希望。我坚信经典解释工作会让这个世界重新赢得书写的意义。依于经典而思的人,终将开启未来的路。不是一辈子,也不是一生一世,是永恒的经典与意义。那是自由本该有的高贵,典雅,丰富,无求而又那么乐于奉献的精神。
我曾是初学者,将来也是初学者,但是我想告诉你,这一刻我愿追随这条儒家思想大道,永远回到原点,探索它生动生命力的顽强与韧性。
今夜无眠。多少个无眠之夜,我衷心祝祷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幸福,国家繁荣昌盛。但是,做了那么多,获得那么少,也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只要心中尚存一点浩然之气,我就还能读书,走向灵魂深处。
拙著《生命的默化》
两月学习札记
喻 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观过往,生活中每一次有幸的转换,恰好在这种祸福间。疫情最肆虐时,却因祸得福有幸听到了柯老师的课,至今已两月余。
那时的我,如同大部分现代人一样,处在各种裂缝中,毕论思路札记的第一段是:
世界处于裂痕之中,经济与历史的裂痕,实学与身心性命的裂痕,世界与个人的裂痕。当今时代科学继续发展,对人的异化进一步深化;政治上虽然强调多元,但意识形态纷纭,战争暗潮涌动;思想文化上,多元(民主、自由)也是几乎唯一的政治正确,然而共识非常不易;经济上,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资本成圣。如此处境中的儒学,或者说晚明儒学,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如何经世致用?如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这种裂痕中摸索了很久,即使偶尔幸遇明师,也往往路远山遥而无法亲炙,博士论文和生活的压力中,“独学而无友”是最常有的情境。
在听柯老师课前,我已听过几家“大师”的网课,短暂的所得后,往往伴随着更多思想的痛苦,“大家”往往已功成名就,有“一家之言”,而我并非想穿越更多“哲思”的深渊。
歪打正着看到柯老师古典书院的一些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试试听。柯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上课的一张照片打动了我,师生间那么自然,那么适意;然后加入诗经课,一入门就乱说话的毛病改不了,初听课就发了一些感想,有幸和柯老师短暂交流,最初感觉原来柯老师也讲施派古今中西的(我这现代人贴标签的陋习已成性,对的,这只是贴标签);然后知道,还有书法日课,每天可以听老师讲课,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可是这些课都无法当面提问;一个偶然的机会,混到柯老师另一个课堂,把所有问题一股脑抛给老师,老师无不悉心解答,所有困惑和疑云一扫而空,所有的体证在此都得到印合,那两堂课的时间,仿佛真切体会了“心流”是什么,事后虽也不安,反思自己发问太过,占时太多,歉对老师和其他学友,然而那些时间,切切是如此珍贵的。(后来阅读才知道,我问的那些“小白”问题,老师在很多文章里都已经反复谈过,然而老师依然那么悉心和缓的解答,更让我感喟于斯。)
开始阅读老师的著作,老师的公众号,听往期课程,任何问题,似乎都可以在老师这里找到解答,当然,这依然是自己前期偷懒的陋习。也越来越感动于老师所思、所言、所行。
每月举行一次的无锡诗经会讲,目前在网上进行
(报名请加葛老师微信gam6915)
常在哲思过劳的哲学课后来到菜地听老师的《诗经》课,油菜花开的正盛,远山近木,鸟唱蝶舞,听着老师讲周时的人事、各种风、今古之间,天人之际,诗与经,觉天地清明,生生有兴。黄昏时,读《生命的默化》,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渐渐舒释,夜色缓缓垂临,飞鸟相与回家,星星渐渐点亮天空。
如果不听老师的《孟子》课,我常误以为老师是一位好玩的赤子道长,如此优哉游哉,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听《孟子》课,才知道老师冲虚闲淡后对人世的关怀,对人情之体认,那种道家不免惊叹“汝亡矣”的儒者仁义之怀,“虽千万人,吾往矣”。
两月来,诗经网课结束了,孟子网课结束了,书法网课陪伴我们每一天,这样的日课对于我弥足珍贵,我非常惊叹,竟然可以每天和这么一位好老师学习。生活中有幸偶遇的几位明师,我多么珍惜每一次和他们学习的时间,然而终究是太少了,太珍贵了,我总是在短暂的照亮后,又迷失在长久的暗途中。因此,柯老师的日课,让我有“一夜暴富”,终于不用再害怕“穷囧”的适意。
小时候曾有幸随一位乡村老师学书法,虽然只有短短的时间,虽然用的是“一”横写一个月的蛮方法,但是书法的种子也种在了我心里,常在报纸上乱写,在旧本子上乱涂鸦。后来全断了,启蒙,反启蒙,反反启蒙,颠之倒之,倒之颠之。七年的法学学习,三年的工作后,重新回到校园,那是我向往多时的书院,那时遇到了一批师兄师姐,仿佛人人都能临摹兰亭序,人人都会弹古琴,我有幸在他们即将离开的时候亲炙了几月。
我想尽可能契合古儒之境,收摄自己的身心为一,想学习书法,学习古琴,却不得其门而入,买到一本赵孟頫《道德经》,随身携带,没有老师,只能读贴,其实那时也更多是读《道德经》文字,完全不会读贴,不会去感受字里行间的一气流行。这本《道德经》,陪伴了我六年,也是我唯一带去欧洲的书。中间有遇到一些书法老师或者爱好者,现今思索,是那些老师的气场把我吓跑了,没有办法得其门而入。
柯老师的书法课,我完全从零开始,每天的日课外,我从第一堂课开始补,从甲骨文,到大篆,到小篆,到楷书,行书,草书,先秦汉魏晋塘间穿梭往返,我仿佛回到了中华大地的源头,看看先民用同样的手,写着和我们今天并无多少变化的字,我仿佛触到每个时代的气息和质感,纸笔间,笔墨间,手眼间,心身间,时空间,一切无远弗届,一切又如此可感可通。“笔软则奇怪生焉”,人心也是如此柔软,笔如身心,身心亦如笔,我们在这种象、意间,感受古人之息,反身而诚,在自己的日常中,气化成实,成象。往日的种种戾气和过态,慢慢缓下来,清下来。虽然还是能感受到自己种种过与不及,回头看看往日的种种困扰,多么庆幸遇到了老师。
“德不孤,必有邻”,随老师学习,简直是学一赠万,因为老师而有幸认识的曾老师、范诗人、李老师等等等等,亦随老师发明斯道于斯世,让我感动,就在几月前,我日日黯然神伤于“独学而无友”,到此时的嘤鸣盛况,我之得盛矣。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的每日书法网课片段
下面是部分学员的习作(这次终于有时间标注同学们的姓名了,以后最好各位同学在习作上署名):
李沛阳习作
李自信习作
李欢友习作(巧了,都姓李,怎么听上去像三兄弟?)
水村习作
行宽习作
▼点“阅读原文”发现古典书院网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