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起因经过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海战邓世昌

网友提问:

甲午海战时,为什么邓世昌选择与日寇同归于尽,而不撤退?

优质回答:

邓世昌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祖籍广东省番禺县。同治六年(1867年),十八岁的邓世昌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在此掌握了测绘、驾驶技术。毕业后,邓世昌进入南洋船舰,巡守东南沿海。光绪六年(1880年),清廷加快北洋海防建设,李鸿章将邓世昌调往北洋差遣。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此时的邓世昌以总兵记名,加提督衔。李鸿章奏请清廷以其借补中营副将,仍管带致远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开战,八月十八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相遇。日本联合舰队倚仗数量优势,对北洋海军形成了夹击之势。到下午3点左右,邓世昌所管带的致远舰与日本四艘先锋舰激战多时,船体多处负伤,舰上弹药将近。恰在此时,致远舰和日本的先锋舰吉野舰相遇,邓世昌知道此舰为日本海军的重要舰艇,为争取北洋海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邓世昌决定以负重伤的致远舰撞击吉野舰,准备同归于尽。

但是致远舰在向吉野舰急速行进的过程中,被日本舰艇施放的鱼雷击中,船上的锅炉立即迸裂,船身向左侧侵袭,顷刻沉没。年仅46岁的邓世昌殉国,致远舰全舰200多名官兵,仅27人遇救生还,其余的全部壮烈殉国。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属于那个时代很难理解那个时代战争的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曾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法国的士兵已经成长为人父人母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千万别像老子年轻的时候那样送死!然后他们的孩子就很疑惑,说,什么叫送死啊!

我们都知道当时海战的模式并不是像现在的超视距海战一样,什么导弹呀,飞机呀,航天定位系统啊等等一大堆东西,远距离你看不到敌人,只用导弹,那个时候都是大家看见了对方,然后大炮瞄准了对方,互相怼!

在我们现在看来,只要军舰开的速度足够快,对面追不上你你就可以逃跑了!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你的军舰,无论开多快,对面总会追得到你,就算能跑的过对面军舰,你能跑的过对面的炮弹吗?

在世界海战历史上来讲,战列舰和战列舰之间成群结队的厮杀,有好几场,但是真正造成大规模歼灭对方的战力,只有那么几次,其中一次对马海战里面日本人就是一炮干掉了沙皇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指挥舰,她的指挥部,然后追着菠萝地海舰队的这一批战舰死咬着不放,最终,造成了围歼对方的这样一个大的海战效果。如果说当时没有人站出来挡住后面追击的战舰,那么,往好了想,速度快的能够逃出去,速度慢的全部得死,往坏了想全军覆没。

但是问题是日本人全是中型的战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也就是它的体型中的中国的还有两艘重型的战舰,这两艘重型的战舰能够跑得过这几艘中型的战舰吗?

此时此刻需要有一个人临时做出决断,自己上去赌炮眼儿,把对方能够给拖住了!

什么是战友,关键时刻能替你挡子弹的就是战友邓世昌就是这种人,说他是民族英雄,说他是战斗英雄都不为过,也许他是带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说最近对于他的战舰的打捞研究表明,他想使用鱼雷对敌方战舰实行反冲锋,但是,由于鱼雷的射程比较近,所以只能够开近,但是这点儿小聪明也不能够掩盖,邓世昌

立志以身殉国的这样一种雄心壮志。

当然吉野号,是所有战舰里面火力比较强大的一艘战舰,堵住了他对于后方部队的追击,对于自己队友接下来如何应对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总之自己抓住死亡,让他不要去找自己战友的麻烦,哪怕死亡,最后咬死自己,自己也死得其所。

其他网友回答

军人的职责!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邓世昌是一位爱国将领,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忠君爱国,所以即使打败了,也要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第二、邓世昌殉国,成为民族英雄,他的事迹警示着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他是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我自我血荐轩辕”!

第三、甲午大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撞击日本军舰,由于致远舰多出损伤没能撞沉敌舰;这种精神可歌可泣,也可以看出邓世昌面对腐败的清政府、面对悲惨的战况,内心多么无奈与悲凉,所以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

其他网友回答

对大清己失望,己将近全军覆没,替己牺牲的将士报仇,生为大清,死为大清,一腔热血报国卫民可昭日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