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神宗为什么出兵帮助朝鲜打日本?
优质回答: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近代史上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侵占直接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二战后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随即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美、苏两国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此后南北两地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10月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政府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斗争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事实上早在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民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维护自己的国防安全就已有过出兵朝鲜半岛的行动,这次行动就是万历抗倭援朝之战。
公元1591年正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向各地方大名下达征召动员令: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天、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地的诸侯大名每十万石须提供大型战舰两艘、中型五艘。造船费用由丰臣秀吉拨付,但须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只建造完毕验收后再行全额报销;水手及其妻、子的口粮另行拨付。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命令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对马藩组织人员充当侵朝战争的向导、翻译。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自任侵朝统帅坐镇名护屋大本营。当年4月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登陆釜山: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于凌晨时分抢滩登陆釜山。朝鲜守军以弓箭大刀对抗大量装备火绳枪的日军,结果守将当场阵亡,釜山陷落。得知此消息的朝鲜王廷仓促组织八千士兵意图凭借乌岭天险布防据守,但还没等朝军集结完毕展开队形就被小西行长全歼。庆尚道的朝鲜水军被九鬼嘉隆击败,驻守巨济岛的朝鲜右水使元钧不仅没配合陆军阻击,反而自焚战舰后落荒而逃。小西行长于是转而攻打海防重镇东莱城,守将李钰不战而逃,府使宋象贤则率两万将士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宋象贤以自己的战死沙场成就了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的第一个亮点,但这一亮点仅仅是气节上的,从战局上而言朝鲜军队已败得一塌糊涂。
小西行长拿下东莱后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与小西行长在忠州会师,进而直逼朝鲜京城(今首尔);黑田长政越过秋风岭北上策应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日本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沿岸地区。与此同时继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三股先遣部队之后又有十万日军进入朝鲜。4月27日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顺利会师并开始强攻忠州,一旦日军攻破忠州将直接威胁王京汉城,守将申昱率骑兵万人背水迎敌,结果在日军的火器打击下全军覆没,日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破了忠州,这下王京汉城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朝鲜国王匆忙逃到开城,随后日军在5月3日攻占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去二十天。
继王京汉城失守后高丽王朝的旧都开城也沦陷于敌手,朝鲜王室只得于5月8日再度出逃平壤。5月中下旬多部日军先后兵至临津江并于月底发动渡江战役。临津江之战是身为宗主国的大明王朝正式出兵援朝前李氏朝鲜凭借自身力量和日军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抗倭战争中朝鲜方组织的最大会战,结果却是再次战败。在失去临津江天险后平壤城实际已无险可守,至此除北面与宗主国大明王朝接壤的咸镜道之外朝鲜几乎全国沦陷,朝鲜王室再次出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并向身为宗主国的大明提出入境避难的请求。要不是此时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在南部切断了日军补给线,恐怕等不到中国的援助朝鲜就得亡国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朝鲜和日本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毫无疑问大明王朝的介入将对战局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
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后做出两个重大决策:其一命令世子光海君去宁边一带招募勤王义兵,尽管此时朝鲜正规军多已被日军打散,但民间却自发涌现出大量义兵组织,此后朝鲜义兵逐渐集结在王储周围不断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另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派出使臣向北京的大明朝廷求救。朝鲜使臣很清楚宗主国大明王朝的政局构成——他们不仅向当时的万历皇帝递交了求援国书,还带着厚礼不厌其烦地拜访内阁大臣、朝廷御史乃至是皇帝宠幸的宦官。他们甚至表示:只要大明肯出兵,朝鲜愿意内附明朝,成为天朝直属领土。朝鲜使臣不仅对北京的大明朝廷进行公关,还跑到直接毗邻朝鲜的辽东并在辽东巡抚郝杰的衙门前日夜痛哭。
然而此时明朝内部却对是否出兵朝鲜一事产生了争议——一部分明朝大臣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贵国素为海东强国,为何突然失陷于倭贼?贵国既然求援,为何不提及具体几月几日哪道沦陷?经历过哪些战役、战损兵力多少?这种质问令朝鲜君臣大为惊惧——他们担心明朝怀疑本国与日本勾结引诱明军入朝后聚歼。明朝方面甚至怀疑来京求援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派出的使节,抑或是日本奸细抛出的引诱明军入朝的烟雾弹。朝鲜方面赶紧再派使臣赴北京详细说明情况,明朝方面也派人入朝多方调查,与此同时明朝也加强了本国沿海地区的防御。
经过多方印证后明朝方面确定日本入侵朝鲜一事属实,接下来就该探讨是否出兵援朝一事了,在此问题上明朝大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兵科给事中许弘纲认为: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义务是有限的——作为藩国的朝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沦丧国土千万里,不仅没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国卷入战争。此时宁夏的哱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从辽东和北京一带抽调大量兵力赶赴西北镇压叛乱,而战事到这时还未结束。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颇感被动。对当年侵犯中国沿海的倭寇的凶残顽强明朝君臣记忆犹新。而如今侵朝日军全都是日本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越来越多的大臣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议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认为: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劲悍之兵,其最终目的是侵略中国。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鲜,是为扫清后顾之忧。所以,中国应及早出兵朝鲜。御倭大计,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敌于外,不使日军入中国之境,为上策;拒之于沿海,毋使深入内地,为中策;等到日军推进至天津、淮阳之间,而后御之,就是失策。而吕坤则更对战争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也认为应该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鲜全境,借朝鲜之众为己所用,依靠朝鲜土地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窥伺我天朝,日军进则可以断我漕运,占据通州粮仓,这就等于绝我粮饷来源;日军退则可以经营全州、庆州,据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今天我天朝与朝鲜合力,则我有两倍之力对付日本;日本占尽朝鲜国土,则日本就拥有两倍之力,就大大损耗我方军力。朝鲜一失,事态必然恶化。与其抗争于朝鲜全境沦陷之后,不如救援于前。今日朝鲜危在旦夕,而我方进行筹备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希望皇帝陛下能早决大计,并倾全力支持我军赴朝东征。宋应昌的上疏也颇具说服力:“(日本)图朝鲜,意在中国。我救朝鲜,不止为属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
万历皇帝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出兵东征“抗日援朝”。明朝最终出兵朝鲜不仅具有宗主国对藩属国援助的意义,也是保证本国安全的势在必行之举。后一点当然不能成为否定明朝出兵正义性和国际道义性的依据,也正因为两国具有天然的和传统的利益一致性,促成了中、朝两国结成密切同盟关系。
事实上在大明朝廷论证是否出兵之际辽东方面已经派遣出宽奠堡副总兵都指挥佟养正等八名飞骑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义州,并沿途设下驿站,随时向国内传递最新战报。恰巧有数百名日本骑兵屯驻附近,明朝方面和朝鲜方面都做了实地侦查。但这种极其有限的接触不足以掌握全面情报,以致于有明将认为:如果来犯日军都是这种小股入倭寇,不堪大明铁骑一击。明朝使者面见朝鲜国王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明明朝军备精良,届时会率猛将精兵携开山大炮、大将军炮、散盐火铳前往。
不久之后朝鲜国王李昖渡过鸭绿江,朝鲜王廷迁居大明领土辽东宽奠堡之内,正式受到明朝保护。日军登陆朝鲜半岛两个月之后的6月15日明军官兵一千零二十九名、军马一千零九十三匹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境内。
其他网友回答
明神宗出兵朝鲜对抗日本入侵,主要就是两个原因:
1 朝鲜危机辽东和北京的安全形势
2 明神宗有足够的钱来打这场战争
以上任何一个条件不充分的话,万历朝鲜战争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首先从地缘安全形势来说,明朝在将北京作为首都后,就必须关注辽东的安全。在此之前,北京所在的幽云地区本身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个边境堡垒。即便是在明朝初年,也只是一个重要的边区重镇。至于辽东就是边缘的边缘。半岛则是边缘的边缘的边缘。
但既然北京成为了首都,那么辽东就成为了前线,而半岛成为了前线的一个侧翼。丰臣秀吉在侵入朝鲜之前,就有征服明朝的口号。明朝对于无论知晓到什么程度,都会出兵朝鲜。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宗主国维护藩属安全,而是直接保护辽东这个重要前线基地。否则你不能解释为了西北地区的哈密就没有类似的待遇。
其次,万历执政时期恰恰是明朝最有钱的时候。经历了隆庆开关与各地边区贸易管制的有限放松,明朝顺利的加入了大航海时代开始后的全球经济体系。依靠体量优势与朝廷把控的几个口岸,吸纳了不少白银作为收入。这些白银中的大部分来自美洲的西班牙银矿,还有部分来自日本的石见山银矿。
正是因为有这些财政积累,万历朝才有足够的军费进行三大征作战。在卫所兵制度已经形同虚设的年代,及时用各类募兵部队顶替上去。相比之下,一味强调闭关锁国的嘉靖朝就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不仅各地边区都有叛乱和边患,朝廷在弹压过程中也非常吃力,经常陷入兵力不足的困境。
所以,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变化,这场战争就可能发展成另外一个样子。例如明朝可能对朝鲜的死活并不十分关心,或者即便是出兵也仅仅是保护朝鲜王室有一隅之地立足。
参考万历时代前的百年历史,明朝完全可以对马六甲弃之不顾,也完全可以在发现力不从心时甩掉哈密这个包袱。万历朝鲜战争若是没有足够资金支持,也可能最后成为双方以汉江为界的妥协局面。
当然,也是因为万历三大征的消耗,让明朝的资源再次出现下跌趋势。这就为后来的后金崛起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由后金崛起引发的农民军四起做好了准备。从这点来看,或许没有足够的资源反而对明朝来说是一件更有利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要帮助朝鲜打日本,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其实答案应该和中国为什么抗美援朝差不多。
自从商朝箕子到朝鲜后(避祸还是被封有争议),朝鲜逐渐开始与中国大陆之间有了联系。而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朝鲜捕杀汉朝来往于两地的商人,引起汉武帝震怒,大举攻伐朝鲜并取得胜利,将朝鲜之地尽收囊中,设立了四个郡守,直属中央,这标志着朝鲜正式划入中国版图。后来,中国不断出现朝代更替,国内动荡不已,朝鲜四郡内部也是纷争不断,不断地谋求独立。到隋唐时,朝廷多次征讨朝鲜,但均告别失败。后来,唐朝就成认朝鲜的番属国地位,朝鲜每年还是称臣纳贡,这种关系一直到清朝末年。
而日本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国内的混乱与整合后,从唐朝开始就不断向大陆进犯,因为中国较为强大,只能从朝鲜半岛下手,还出现了日本对朝鲜的大规模移民,但均因为中国的出兵或后援其大陆战略屡屡受挫。
明神宗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在统一了全日本后,野心不断膨胀,看到朝鲜和中国的国力衰弱,就开始发动征服朝鲜的战争。1592年,宇喜多秀家率兵20万征伐朝鲜,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都城汉城与陪都平壤,并一路打到了鸭绿江边。在此情况下,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进入朝鲜抗击日军。经过6年的战争,日本兵败,遂向明朝求和。
为了这场战争,大明朝可以说集全国之力,耗银近800万两,出兵14万,付出不可谓不大,牺牲不可谓不多。
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去救援朝鲜呢?这和丰臣秀吉的野心有关,在丰臣秀吉1592年发动朝鲜战争时,攻势很猛,朝鲜几尽亡国。丰臣秀吉的如意算盘是先打下朝鲜,再打下中国,最后打下印度,建立一个超级大帝国。在攻打朝鲜很顺利的情况下,更是张狂的很,提出了要迁都北京的提议。面对此情此景,大明朝怎么想,大明朝怎么做?只能全力以赴去帮助朝鲜了,因为帮助朝鲜就是帮助自己。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大明王朝才不惜一切代价去援助朝鲜一同抗日。
再者,中国好歹是朝鲜的宗主国,每年都接受朝鲜的岁贡等,大明王朝的颜面还是要顾忌和保全的,单凭这一点也是要帮助朝鲜的。而这一打,日本老实了近400年,再没有侵犯过朝鲜,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两国间强弱易手,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朝鲜落入日本之手,中国也从此陷入了屈辱的泥潭。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在400多年后的1950年,朝鲜再次发生战事,中国仍然是选择了出兵援助,只不过对手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为中国赢得了难得的和平机遇。鉴于此,出兵援朝你说是道义还是利益呢?
其他网友回答
1、明朝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霸主,他在整个东亚的政治秩序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天下秩序的维护者。要维护明朝在东亚建立的朝贡制度,明朝必须有所表现,不然难以服众。
2、朝鲜是明朝属国,认明朝正朔,用明朝年号,是明朝化外属民。既然是明朝认命认可的国家,明朝就有义务保护朝鲜政权的存续。不然明朝其他属国也将离散,明朝主导的地缘政治也将不复存在。
3、日本一直是明朝最主要的海上挑战者,他一方面参与明朝主导的朝贡贸易,另一方面却破坏朝贡贸易,纵容海盗破坏秩序。而日本也是东亚地区除明朝外最大国家,在丰臣秀吉统一战国日本后,大量军队无用武之地,他便动了入侵朝鲜的念头,但是丰臣的目的不仅仅是吞并朝鲜,而是通过朝鲜跳板进攻明朝,这是明朝所绝对不能允许的。而丰臣的想法明朝洞若观火。明朝在日本各藩都有情报人员,而中日互市贸易很多,往来商人都是明朝刺探。
其他网友回答
这要从朝鲜的历史开始说起,明朝在与朝鲜共生的阶段中,属于宗主国地位。起始朝鲜成为高丽,受中原君主册封,成为正统的一个标志。明太祖时,李成桂(蒙古族)推翻了原来的高丽王,并且请明太祖册封,并选号朝鲜、和宁等名选择,明太祖选定朝鲜,此为李氏朝鲜的开端。由此可见,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具有君臣道义上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当丰臣秀吉占领朝鲜大半的时候,朝鲜向万历皇帝求援,万历皇帝作为宗主国,不论从战略上还是道义上,都应该出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