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表达了 青海长城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让诗人感到什么

网友提问:

“从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 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 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 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 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 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诗指的是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乡。

其中前一句是说明他镇守地方的景色一片苍茫,后面一句的意思是遥望玉门关,想念家里人。

其他网友回答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出处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2、作品简介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提问,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下一句你一定听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几乎是最有气魄和志气的诗句了。把这句诗用在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抗击疫情的战争中,再合适不过了!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从军行七首》是其很具代表性的“边塞诗系列”,我们今天讲的主角是其中的第四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整个“边塞系列”的情况大概也介绍一下,一共是七首,每首主题都不一样,可以说是盛唐时期战争记叙的“史诗”,分别如下:

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其二: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其三: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其五: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其六: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其七: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王昌龄笔下的西北边塞鸟瞰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提到了三个地名:青海,即青海湖;雪山:祁连山;玉门关: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玉门关以西是突厥人,以东是中原守军。三者的位置大家可以看地图↓

由于作者并没有明确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所以导致读者有了不同的理解。

说法一:上半句是向前远眺,下半句是回望故乡。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向前看到了“雪山”和“青海湖”,向后看到的则是玉门关,那岂不是这些士兵都应该是突厥兵,是胡人了?显然不对。

说法二:作者运用了倒装句的手法,遥望的对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

但是,大家别忘了,青海湖和玉门关相隔千里,中间还横亘着祁连山,能看到啥?

所以,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刻意强调到底谁在前、谁在后,而是勾勒出了一幅宏达的边塞鸟瞰图:青海湖云蒸霞蔚,再往北去就是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就到达了河西走廊的孤城,再往西,就到了和孤城遥遥相对的玉门要塞。

看,作者并不是刻板的说站在哪,看到了啥,或者强调遥望到了啥,而是用一种鸟瞰的方式描绘了东西数千里广阔西域图景,而这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直接为后面的中心主旨埋下了伏笔。

当然,如此阔达的西北边塞、河西走廊,作者为何偏偏单选“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三个坐标呢?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唐朝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如此有选择性的描绘,显然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朝从军,终身为国

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如同破取楼兰一样,守住外敌侵袭,自古以来就是所有戍边将士共同的心愿。刚才讲过,唐朝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是唐王朝与吐蕃的交战地,玉门关是抵御突厥的要塞,镇守此地的河西节度使常年征战未曾停歇。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对战士边塞生活的高度概括。“黄沙漫天”是河西走廊的基本气候特征;“百战”可能只是个概数,与敌人交手可能不止一百次了,要不然就不会连坚硬的“金甲”都磨破了。简单七个字,将战士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而这样的铮铮誓言,在“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背景之下,显得更加铿锵和有力。

中华民族最不差的就是血性男儿,而三军将士更是血性男儿中的典范:一朝从军,终身为国!

我是“诗词曲里读中国”,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将有更多精品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乡愁啊!想家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嘛![大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