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邓世昌驾着致远舰撞击吉野号,为何不选择保存实力来日再战呢?
优质回答:
首先要说一下,邓世昌想撞击的应该是“松岛”,而不是吉野。另外邓世昌当时是没得选择,所以只能破釜沉舟,做最后一搏。
很多人都知道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以后驾舰想撞沉日舰“吉野”,可惜此举没有成功,最终“致远”舰战沉,邓世昌殉国。
不过这些年通过对日方参战各舰战报的分析看,当时位于“致远”舰正面的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吉野”所在的第一游击队在北洋水师的后方。因此邓世昌实际要撞击的,应该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期间“松岛”号。而且“致远”舰以撞击战术向日本舰队发起冲锋,并非弹药耗尽,而是另有原因。
在蒸气铁甲时代的早期,因为火炮威力不足,对铁甲舰的威胁不大,所以撞击战术流行一时。利萨海战以后,撞击战术更是成为各国海军研究的热门。北洋水师各舰载设计上也是以撞击战术为主,强调舰首火力。
不过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随着军舰火力的加强,撞击战术也有些过时了。加上日本军舰速度快,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并没有使用撞击战术。近年对沉在水下的“致远”舰勘察、打捞情况发现,“致远”的弹药库内还有炮弹,显然也没有到了只能使用撞击战术的地步。实际上“致远”最后决定撞击战术,是一个无奈的决定。
在黄海海战进行到下午3点10分时,日舰“扶桑”发射的1发240毫米炮弹击中了“定远”舰首左侧,在“定远”的军医院内爆炸,并引发大火。由于火势猛烈,定远的4门主炮射击受到影响,不得不暂停射击。
日本海军见有机可乘,于是向“定远”发起猛攻。此时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已经重伤即将沉没;“来远”中弹起火,在“靖远”的掩护下退出战场进行抢修;“平远”主炮被击伤,和“广丙”一起退出战斗;方伯谦驾驶的“济远”早就逃之夭夭,“广甲”紧随其后。在“定远”身边的,只有“镇远”、“致远”和“经远”三舰了。
为了保护“定远”,位于“定远”两侧的“镇远”、“致远”主动前出,挡住了日舰的炮火。“镇远”是铁甲舰,面对日本海军火力还能支撑,“致远”不过是一艘防护巡洋舰,很快在战斗中受伤倾斜。
此时对于“致远”最好的选择是退出战场进行抢修,但是这个时候“定远”的危机没有解除。而且“致远”等舰前面是日本本队,后面是日本的第一游击队,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因此“致远”不能撤离,也没法撤离。
所以邓世昌决定撞击“松岛”,是在无法撤离保存自己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无奈选择。他希望以此方法尽可能打乱日舰进攻节奏,为“定远”争取自救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记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看过邓世昌这部电影。致远舰为什么不保存实力来日再战,因为当时致远舰已经撤不下了。舰上炮弹已打光,军舰摇摇欲坠、火光冲天、已经快要沉没,舰上战士大部牺牲,少部份已身负重伤。在这种情况之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前进,与敌人同归于尽撞向敌舰吉野号。最后被吉野号发出的水雷击沉,全舰战士为国捐躯,向英雄的致远舰敬礼。
其他网友回答
以当时的情况来判断,邓世昌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也不可能有第二中选择存在。首先致远舰当时已经没有弹药了,所以战斗是不可能了。另外致远舰太过老旧,航速远不如吉野号,所以选择逃跑只会被吉野舰追着打,最终也逃不了被击沉的命运。最后就是陈旧的思维,为何致远舰最终选择撞击?因为致远舰设计年代较早,明明是一艘铁甲舰但却配备有撞角,所以邓世昌认为撞击战术是可行的,毕竟邓世昌本人就是从欧洲那边学习来的海军知识。
另外保存实力来日再战是不可能了,整个北洋舰队全都覆灭了,就算还留有一艘致远舰又还有什么意义?再加上当时腐败的清政府官僚体系,活着回去只会被群起攻之,倒不如壮烈的与舰同沉。
其他网友回答
那是一种无奈的办法,他邓世昌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管带(舰长)而已。战略布局层面上根本就轮不到他去说三道四,所以明知道胜算不大,但是,他只能采取这种最悲壮的办法,去捍卫满清北洋水师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