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优质回答:
有人说“曹操好人妻,刘备爱搞基。”
其实,曹操与荀彧那个腻歪关系,不亚于刘备与关羽。
荀彧背弃袁绍转投曹操之后,曹操兴奋地拉着荀彧的手称为“吾之子房”。
此情此景,是否与关羽所言“吾兄在,不忍背弃”一样哦。
虽说是戏言,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情义及合作的精神,有得一拼,而且其结局及其相像。
豹眼一向认为,荀彧与关羽才是真正要匡扶汉室的人。只不过他们所选择的斗争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01
荀彧力主曹操奉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曲线救国的策略。
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恩宠有加,想感化他收为己用。但关羽认为曹操就是一个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得是图王称霸,并非匡扶汉室。
而此时,刘备一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关羽认为刘大哥是真心要恢复汉室的,所以一心追随刘备。
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举家投奔袁绍之后,本欲要协助他成就大业,但发觉袁绍格局不够,成不了大事,于是转而投奔曹操。
恰巧献帝东归,号令天下勤王。曹操部将都不主张勤王,曹操犹豫不决。此时,荀彧力陈利弊,劝说曹操“奉迎天子,号令天下。”
荀彧应该比关羽更清楚,真正打动曹操的是利益,而非道义。曹操图王称霸的野心,荀彧更加清楚。
那为何荀彧还要辅佐曹操呢?
因为荀彧更清楚,自从董卓专权擅政以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成为一句空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有的诸侯势力,不管以何种名义起事,但都是在图谋自己的霸业,没有人再为汉室考虑了。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要实现自己维持汉室的理想,就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依靠曹操的力量,延缓汉室灭亡的时间,为献帝和汉室寻求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这是荀彧辅佐曹操的原因所在,这跟关羽一心追随刘备的意愿差不多。或许关羽也认为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非常渺茫,但为了理想必须努力去拼搏,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02
道不同,最终必然会分道扬镳。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已经违背了匡扶汉室的初心,暴露了与曹操一样的野心。关羽已经不能再跟随刘备,去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于是,一意孤行,发动了襄樊之战,不成功,便成仁,为了忠义为殉道。
荀彧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曹操要准备称王的时候,荀彧已经不能再阻止曹操的行为。
此时,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只能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
如果荀彧再坚持曲线救国的方针,不仅不能够救国,自己忠于汉室的信仰,再也没有机会证明了。荀彧就会成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帮凶。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而且在朝廷中持有荀彧一样意见的大臣,大有人在。
荀彧的意见,彻底惹怒了曹操。如果不除掉荀彧,曹操就没法上位。
在此之前,曹操为了取得荀彧的支持,可谓大费心机,极力拉拢。不仅把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而且坚持要让荀彧进位三公,但荀彧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曹操就令荀彧自尽。荀彧为了自己的信仰,也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豹眼之所以把荀彧这事,跟关羽一起来说,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好的理解,为何荀彧一直辅佐曹操,到了最后才背叛曹操;又为何关羽一直追随刘备,却在最后莫名其妙的发动了襄樊之战,把刘备拖入了绝境。
看一下他们做出最后决定的时间节点,就会很清楚了。
荀彧是在曹操要进爵魏公之前,关羽是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
刘邦在临终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孙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曹操要称王,天下共诛之;刘备要称王,天下也要共诛之。
刘备虽然姓刘,但与姓曹一样,不是刘邦所说的可以封王的那些刘氏子孙。
刘备称王,与曹操一样,都是汉贼,都是谋反。
但这是献帝刘协的理念,是荀彧、关羽的理念,此时的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人认同了。可以称作愚忠,也可以称作不识时务。
豹眼很钦佩他们的人品和信仰,但看到他们的故事,总想起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事来。
虽然年代久远,不可同日而语,但总感觉有相似之处。
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但荀彧、关羽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值得后世敬仰。
其他网友回答
建安十七年(212年),权倾朝野的曹操欲更进一步,董昭等人便建议他进爵魏公、加九锡。当他们询问曹操的老战友荀彧时,却得到了反对的意见。
此事惹得曹操大为不悦。不久之后,荀彧突然死的不明不白!《魏氏春秋》称曹操赐荀彧食盒,荀彧打开发现是空盒,被迫服毒自尽。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为什么会突然和曹操唱起反调呢?
荀彧出身大名鼎鼎的颍川荀氏,属于典型的世家大族。东汉末年,素有“汝颍多奇士”的美名,荀家更是其中佼佼者。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荀彧早早便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才学,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
后荀彧举孝廉入仕,在宫中担任守宫令。董卓专权,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弃官回乡,为躲避战乱带领宗族投奔冀州,和弟弟荀谌,同郡辛评、郭图等称为袁绍麾下谋士。
但唯独荀彧看出袁绍徒有虚名,改投曹操。二人一见如故,曹操欣喜地称其为“吾之子房”。
荀彧也不负美誉,在军事上为曹操设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部署,并曾于吕布叛乱时为曹操力保兖州三城,官渡之战前后为曹操击败袁绍坚定信心、巧妙布局;政治上,荀彧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人,曹操的军事智囊和政治辅臣,大半都出自荀彧的举荐。
二十余年间,荀彧为曹操居中调度,是名副其实的大管家。而曹操也待之不薄,封荀彧万岁亭侯,食邑两千户,还多次表示要授予其三公官职。
这样的一份履历,任谁都会认为荀彧是曹操的死党,自然应该在所有问题上都无条件为曹操服务。但是,正史《三国志》旗帜鲜明地提出,荀彧与曹操麾下的大多数文武官员不同,他帮助曹操只是手段,保全汉室才是目标。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价:“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意思是荀彧这个人什么都好,但是这么聪明,却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什么志向呢?复兴汉室!
荀彧面对风雨飘摇的时局,匡扶汉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但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哪来的力量扭转乾坤呢?这个时候,荀彧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助强有力的诸侯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
荀彧于191年投奔曹操,仅仅五年后,他就为“兴复汉室”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迎奉天子!
汉献帝先后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等权臣裹挟,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再返回洛阳,风餐露宿、四处飘零。曹操有心迎奉天子,但阵营中大多将领并不赞同。
唯独荀彧力排众议,用晋文公迎奉周襄王而后称霸,和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从而击败项羽的例子,劝谏曹操要竖起正义的大旗,今后必能无往而不利!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亲率大军前往洛阳,迎奉献帝迁都许昌。而荀彧的官职,也变成了汉侍中守尚书令,正式成为大汉朝堂的一员。从此刻开始,荀彧不再是曹操的属官,而是汉朝的栋梁。
诚然,为曹操谋划迎奉天子,客观上确实让曹操不断做大,所以世人常嘲讽荀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说他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荀彧为曹操提出的,可不是《三国演义》里那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说,荀彧的本意,是用强有力的曹操,来保护危如累卵的汉室。
民间常说曹操是“汉贼”,殊不知这个所谓的“窃国大盗”,早年间曾一身正气地严惩权宦蹇硕的叔父,丝毫没有徇私枉法。而后天下大乱,曹操起兵,其志向也是能在墓碑上刻下“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可以说,起兵之初的曹操,并没有要谋朝篡位的样子。这时候,荀彧依靠曹操帮助汉献帝,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但是,等到北方基本统一,曹操地位不断提高,当初的治世能臣蜕变为乱世奸雄,终于有了开头说的“进魏公、加九锡”。
这个时候,或许之前还在隐忍、还在自欺欺人的荀彧,再也不能忍下去了,原本可能选择委婉劝说的他,难得一次犯颜直谏。
要知道,西汉初年刘邦设立的汉朝爵位制度,其中根本没有公爵,王爵之下最高只是列侯。况且有刘邦与群臣的“白马之盟”作为汉朝基本国策,“非刘氏不得封王”。
虽然魏公并非王爵,却也已经超越了侯爵的异姓功臣爵位顶点。整个两汉时期,也只有王莽曾经做过安汉公,如今曹操是第二个公爵,这岂非步王莽后尘?而加九锡也是王莽篡位前的重要一步。
曹操的种种行为已经在彰显,离改朝换代不远了!所以,明知劝谏无用,明知可能会死,荀彧也只能义无反顾,舍身取义。
这点,裴松之可以说是荀彧的知音,他在批注陈寿对荀彧“未能充其志”的评语时,认为荀彧是借助曹操的力量,让百姓得以平安,汉室得以残存。而一旦曹操野心膨胀无法控制,荀彧却也做到了不肯苟活于人间,当真是为汉室忍辱负重的一代贤臣!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把这个题目先梳理一下。荀彧死时才刚满五十岁,年纪还不能算老。其次,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荀彧始终没有接受曹操的官职,他和司马懿、夏侯惇他们不同。他生为汉臣,死也是以汉臣的身份而死的。因此,荀彧谈不上背叛曹操。倒是曹操背叛了当年和荀彧一起立下的志向,不但没有匡扶汉室,反倒还要篡汉自立。这才是荀彧和曹操最后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一、曹操的谋主荀彧。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他先是投身袁绍阵营,后又投奔曹操。曹操和荀彧一见如故,评价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啊。随后,他让荀彧担任谋主,委以重任。
荀彧为了曹操的事业也是殚精竭虑。在几次关键的时刻,挽救了曹操。在吕布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机,袭击兖州的时候,是荀彧力挽狂澜,为曹操保留了三座城的地盘。这使得曹操避免了流离失所的命运,得以夺回兖州。
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荀彧提出著名的四胜论,从度、能、武、德四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必胜,稳定了曹操的情绪。并且在战役前,荀彧就预料到了战役的结局。在曹操支撑不下去,想要撤回许都的时候,荀彧亲自写信劝说他: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咬着牙坚持了下去。终于,他等来了许攸投诚,火烧乌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讨荆州的刘表时,荀彧还在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荀彧的策划下,曹操顺利的夺占了荆州,迫降了刘琮。
荀彧算无遗策,他用他过人的智慧为曹操服务。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的贡献,曹操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曹操对荀彧也很器重,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荀彧的儿子,双方成了儿女亲家。
二、反目成仇的曹操和荀彧。
可是,谁能够料到,荀彧和曹操会最终反目成仇呢?这一切的导火索来自于董昭推举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这件事情。当时董昭先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想先动员荀彧的同意。谁知道,荀彧斩钉截铁的表达了反对意见。史书记载,曹操得知后,感到“心不能平”。
进位国公,加九锡这套仪式,为什么会这样引起荀彧的反对呢?这是因为这套仪式在西汉末年也曾经实行过一次。那一次的对象是王莽。不久王莽就篡位,夺取了西汉的江山。因此,这个进位国公加九锡的仪式,就成为篡位的标准仪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董昭的这一套把戏,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为曹魏代汉做准备。这和荀彧的观念产生了冲突,荀彧当然反对了。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削平群雄,恢复和平。他如果想要荣华富贵,以他的才华,在袁绍那里就可以得到,何必要跑到曹操这里历尽艰辛。荀彧的所有行动都是以汉室为先的。比如他让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他提出的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和那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相差何止万千。
可是,荀彧的坚守,和曹操的野心发生了冲突。因此,荀彧立刻从曹操的主要助手,成为了曹操前进道路的绊脚石。
三、坚持自己操守而死的荀彧。
曹操在明白了荀彧的态度后,马上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必须要搬掉荀彧这块绊脚石。为了防止荀彧在京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曹操上表请荀彧来军中劳军。
荀彧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但他对曹操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他赶到军前,在劳军的仪式结束后,他要求留下来和曹操谈话。可是心意已决的曹操知道荀彧想说什么,谢绝了他。
从此,荀彧被曹操软禁在军中,曹操让他参知军事,再也没有放他回去。不久荀彧生病,忧愤而死。对于荀彧的死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在荀彧病中,曹操让人送来了一盒点心,可荀彧打开一看,发现是空盒。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于是饮下了毒药,自杀而亡。不管怎么说,荀彧是因为曹操而死的。
结语:
荀彧为了自己的坚守而死,他生为汉臣,死为汉鬼。在他死后,曹操才进位国公,加了九锡。荀彧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想。他虽然不能挽回时代的潮流,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而是曹操背叛了他匡扶汉室的初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孔子讨论两种臣子:具臣和大臣。具臣指的是称职的臣子,坚定不移地执行并完成上司的命令。代表人物是冉有,因其作为季氏家臣,帮助季氏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以及号召弟子们“群起而攻之”。大臣则不然,是有一套自己理想的。其标准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说大臣要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应该辞职不干。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荀彧,便是这么一位。
荀彧是东汉颍川郡人,其祖父荀淑曾为郎陵侯相,曾经上书讽刺权欲熏天的大将军,而在政治上受到长期打压,但也加重了声誉和威望,当时士大夫的领袖李固、李膺都拜其为师。在荀淑的影响下,荀彧父辈俱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尤以荀彧六叔荀爽最负盛名,其自幼聪敏好学,刻苦勤奋,最后官至司空。也即是说荀氏一门在颍川郡士人群体中,有很高的威望,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很大的号召力。
到了荀彧,年纪轻轻就显示出不俗的才干,当时名士何颙称其有“王佐之才”,指的是其具备非凡的治国才能。而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造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荀彧既没有军队,也不是权臣,空有一身抱负,难以施展才华。
为此,荀彧率领宗族投奔冀州的袁绍,希望一展才华的同时,匡扶汉室。但在一段时间后,其认清袁绍是徒有虚名,不能成就大事后,转而投奔实力相对弱小的曹操。因为荀彧从曹操身上,看到了重振大汉朝纲、救黎民于水火的希望。曹操初次与荀彧交谈,便惊叹其才华,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一时间,两人惺惺相惜。由此,荀彧在曹操阵营,居中持重,处理军国事务,常达十数年:
谏言曹操深根固本,建立根据地:
公元193年,徐州牧陶谦故去,曹操打算东征,夺取徐州。荀彧力劝曹操学汉高祖“保关中”和光武帝的“据河内”,将兖州建立成自己的根据地,以此作为“深根固本”,达到“以制天下”。
次年,站稳脚跟的曹操东征徐州,留守的荀彧挫败了陈宫等人发动的政变,保证了曹操军事基地兖州的安全;
力主“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
公元196年,汉献帝辗转多地,逃回首都洛阳。在文成武将普遍反对下,荀彧显示出极富远见的战略眼光,认为当时心怀汉室是民心所向,若果这是迎回汉献帝,无疑是顺应民心,必将使得天下才俊纷纷归附。即使不服的军阀,在曹操掌握了先手的情况下,也难有作为。
官渡之战的决策者:
公元200年,曹操见军粮将尽,准备退守许都。关键时刻,荀彧激发了曹操的斗志,让其明白了“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找准机会,以奇兵袭乌巢,致使袁绍大败,史称“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曹操举荐人才:
荀彧认定了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他就便全力以赴,尽忠尽责。诸如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朗等颍川郡的人才,纷纷在荀彧的举荐下,加入曹操阵营。由此,荀彧为曹操配备了完整的文官班子,这帮人既团结又忠诚,成为了曹操的坚强后盾。
然而,荀彧认为助曹就是助汉,后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周公那样尽心辅佐,而不生觊觎之心并付诸实施,曹操是另外一个王莽。开始讨伐董卓之时,曹操也是经营出匡扶汉室那样的“谦恭”模样,一旦随着自己逐渐平定局势,政治野心也就慢慢显露出来。
《三国志·荀彧传》载:“(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晋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可见在长期的共事中,曹操是清楚荀彧的为人,是有自己原则、理想的,对其有所忌惮,以至于曹操称魏公之际,只好通过董昭探听荀彧的口风。结果遭到荀彧否决,认为曹操应以恢复汉室为其主要目标。由此,曹操对此非常不满,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嫌隙。
至于荀彧的结局,《三国志》记载是“曹操称魏公”事件后,两人产生了嫌隙,荀彧因忧虑去世;而《后汉书》记载却是“曹操称魏公”事件后,荀彧被曹操赐死。
综上所述,荀彧是有理想的“大臣”,有一套政治理想且眼光独具。只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周公形象示人的曹操,平定局势后成为了另外一个王莽,转而与寄托匡扶汉室的荀彧,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分歧。无疑此举对于荀彧是巨大的打击。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为何老年背叛曹操?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事实上荀彧从来没有背叛过曹操,只是他们的人生理念发生了分歧,有了一些矛盾而已。关于荀彧和曹操之间的恩怨纠葛,我们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荀彧是荀子之后,三国时代的美男子,曹植曾有诗赞:“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可见,荀彧的姿容是何等的超凡脱俗。
荀彧年青时才华横溢,闻名当世,被誉为“神君”,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时,大为赞叹,称他有王佐之才。
董卓之时,荀彧曾劝告父老乡亲们,颖川为四战之地,容易遭受战乱,应该早迁乐土,。可是乡亲们留恋故土,不愿离开。荀彧只得独自和宗族的人逃到冀州避难。后来董卓虏掠至颖川,荀彧的乡人都死于战乱。
董卓在朝中一手遮天,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董卓死后,李郭之乱起,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护卫下,历尽艰险,返回故都。回来后的汉献帝,有人把他当成宝,有人当他是包袱。
荀彧作为汉臣,一心向汉,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回许都,一番高谈阔论说得头头是道,曹操连连点头,亲率大军奉迎天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官渡之战,曹操八千人马对抗袁绍十万大军,由于力量上的悬殊殊,曹军屡屡战败,军粮也耗尽了,曹操打算退兵。荀彧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劝曹操继续坚守,变局很快到来。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坚守,果如荀彧所料,许攸半夜投奔曹营,献计偷袭乌巢,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七万多人,将袁绍彻底击溃。
可以说,曹操的崛起,离不开荀彧的一手扶植,二人亦师亦友,却在曹操想要称王加九锡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为何荀彧要反对曹操称王呢?
荀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由此可知,荀彧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其说他是在辅佐曹操,不如说他是在借曹操之力来扶植汉室,他看重的是曹操“投死为国”的臣子本份,哪知,曹操却有了篡汉的打算,二人的矛盾将不可避免。
曹操主动要求“加九锡”,意味着对汉室有了不臣之心,王莽第一个加九锡,最后落了一个身死国灭,曹操加了九锡,建了魏国,此后,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都玩这套把戏,颠覆前朝。
显然,荀彧不愿看到曹操篡汉,但他也无法阻止,因此郁郁成疾,最后“以忧死“。史书上也有这样记载: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他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自杀。
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也许有荀彧反对的因素吧。直到曹丕称帝,才终于完成了曹操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