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善长、朱升和刘伯温谁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什么?
优质回答:
朱升被朱元璋赞誉为“九字真言定天下”,朱升是朱元璋开创事业的启发者,朱元璋非常尊敬他。朱升不是常伴君王侧的谋士,但是他的话能够影响君王一辈子,是相当于“国师”级别的人物。李善长不是谋臣,他是类似萧何,荀彧,耶律楚才一样的搞经营,后勤,内政方面的人才。功臣榜李善长居第一,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肯定。如果是朱升是朱元璋制定方略的设计师,李善长就是实施方案的建筑师。刘伯温是全职的谋士,但是他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因为当时朱元璋已经完全崛起,有没刘伯温,朱元璋都能鼎定天下,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并不是很愿意听,因为朱元璋已经开始在树立个人权威,就是不论好坏无论对错,都是我说了算。刘伯温也是非常郁闷,这是他后来早早告老归隐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李是萧何,朱是隆中对的孔明,刘犹如张良+陈平,第一应李,可惜不得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李善长、朱升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开国元勋,而他们之中,孰高孰低呢。
官职
朱升 1368年被招致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李善长 1368年明朝开国,朱元璋初封六公之一,爵位韩国公。官职左丞相,百官之首。
刘伯温 1369年鸡鸣山立功臣庙,为二十日后补充加封爵位诚意伯。官封御史中丞。
功绩
先说朱升,朱元璋听说朱升堪比诸葛亮,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访问大计,朱升提出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就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广积粮”就是要有充分的给养,要有经济实力做支撑;“缓称王”就是不要过早称王,枪打出头鸟。这便是后来天下闻名的“九言策”。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自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之后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其中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升以先发火器、次发弓弩、再短兵击之等计,大败陈友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在朱元璋建国后,请朱升为“顾问”,虽无爵位,却与元勋同等。
但在1369年,朱升便以71岁高龄告老还乡,对于明朝开国后的稳定,没有过多功绩。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像萧何之于刘邦。李善长是第一个对朱元璋提出反对元朝的人,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虽无战功,却圆满完成了后勤工作。朱元璋攻城略地,所过之处都是李善长出台政令,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与萧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样的。在朱元璋统辖手下大臣,制衡武将的方面,李善长也积极出谋划策,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这又是张良的功绩。
朱元璋在评价李善长时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所以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第一,在徐达之前(后因罪搬除功臣庙)。
明朝建国后,李善长位及左丞相,百官之首。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善长在职期间协助稳固了明王朝的根基,随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致死,但更多是朱元璋对权臣的清理,但是功绩并不被抹杀。
刘伯温曾任元官,1359年,刘基投靠朱元璋,开始辅助朱元璋平定四方,建功立业。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陈友谅兵强,很多人劝朱元璋投降或者退守,在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伯温寥寥数语,点破形势,议定决策。
明朝建国后,任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不徇私情。自知能力不及,屡辞丞相之职。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结语
由此可见,三人比较:朱升提出开邦核心国策,但年岁过大,建国后退隐;刘伯温开国前功绩不多,后期对明初文化风向起了很大影响;李善长开邦稳定后方,建国后稳定朝政,虽争议颇多,但实属明初第一谋臣。
PS.关于刘伯温神话一说
因为朱元璋起兵时,为掩盖出身卑微,大量编造个人神话,自称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随扈,通巫术,以凸显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为了称帝,他自称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为了让这些神话变得更丰满,朱元璋进一步将“刘邦与张良”的故事也搬了过来,而刘基曾仕元,在江浙名声甚大,当时流行谶纬之学(一种迷信),刘基恰好是此中高手,种种因素,使他最接近张良的角色,恰好能衬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形象,而刘基也善于就坡下驴,经常编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给朱元璋打气。在朱元璋发布的诏书中,经常引用相关语言,并刻意突出刘基的“先见之明”,说他是当代的诸葛亮,表面看,二人已是如胶似漆。
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朱元璋为政过苛,群臣敢怒不敢言,往往转而赞颂那些已经逝去、尚未被污名化的名臣,如徐达、常遇春等,刘基因此得利,加上刘基后代又是编文集,又是找名手立传,使刘基身后的名声越来越大。
朱棣篡位后,对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后来明孝宗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让刘基神话从此有了皇权的加持。
明清是中国小说、戏剧特别发达的时期,既然皇帝都同意宣传刘基,民间艺人们自然会把平时不太敢说的内容统统附加到刘基的身上,刘基的故事越传越神,变成了全能型的人物,甚至还位列仙班。
其他网友回答
很明显在朱元璋心中李善长的地位远高于刘伯温。
李善长在朱元璋几乎一穷二白时入伙,雪中送炭,属于创业团队成员,更是朱元璋老乡。刘伯温加入时朱元璋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属于后期招聘人员(还是从对手那边跳槽过来的),锦上添花,刘伯温被神化完全是演义小说的功劳。
其他网友回答
朱升善于谋国,长于战略;刘伯温善于谋己,长于战阵谋略;李善长长袖善舞,长于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