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似乎不合逻辑,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谢邀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我自己的理解,通俗一点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按现代语法修辞方面讲,这里是排比句式,是在强调说明了一个道理。
第一句中的三个道字,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天道,用现在的话说,是世界万物,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其中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是言、讲、说的意思;非常不作很、特别,讲。应把非常一词拆开来讲,可释为不是长久的,不是永恒的,不是常态。那么此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其三个”名”字可作形容词,其意思是指学道者,事业有成者,可以功成名就,但也不会永远成为有名望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条件下,你可能是徒有虚名,比无名鼠辈还鼠辈!
.这两句话,充满了哲理,是辨证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是科学的认识观。
其他网友回答
咋一看这个提问。感到诧异。刚回答完对《水浒传》中人物提出异议的问题。这又出现质疑《道德经》的问题。今天怎么了?都与名人大家、古人先贤扛上了。
但又一想。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非常符合逻辑呀。没什么不妥呀!
为了便于学习和探讨。很有必要把这一章原文重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释意为:‘’道‘’,能够称说的,就不是自然长生的不变之道;‘’名‘’,能够传述的,就不是自然常在的永恒之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从常无欲处,可以认识天道的奥妙;从常有欲处,可以观察世俗的归趋。这有欲、无欲两者,同出于人心而名称不同,其理则都本于深远的自然。这极深极远的自然啊,可以说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窍门。
本章老子名之为‘’体道‘’,意即体会、体察‘’道‘’的本源,是《老子》开宗明义的重要的第一章节。是老子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于整部书中。
我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完整理解原文原意。谨防断章取义。从而确立此章从开头到结尾的每一句。都非常合乎逻辑。不容置疑。
其他网友回答
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很合逻辑,
其他网友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生存于天地间,又早于天地(之)始。所以有此说。
道可以说是”道”,又是非常之道。”非常”之原因是”固有的,原本就存在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样如此,名可以起,也可以说。也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名人的话,深奥、玄妙。因笔者理解能力有限。难免有错,欢迎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开创了道家学说,他的传世书籍《道德经》一直被大家所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解读,特别在那没有断句和标点的古文里,无疑不同的断句方式都会对解读产生新的影响,同时对文物的挖掘,还会有更古老的版本的《道德经》出土,修正后世《道德经》的一些错误。例如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竹简版《道德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等等。现在流传最广的应当是王弼本,帛书本、河上公本。
一直以来,《道德经》第一篇,历来争议最大,断句方式千差万别,解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我们现在通读的八十一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本,也被我们现在当成是标准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是比较赞同第三个断句方式的,道”,即无极大道。“可道”二字,就是可变化之道,是道的运行与应用。“非常道”,就是非恒常之道。(马王堆出土之帛书《老子》中,开篇载“道可道,非恒道”,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常,可以判断其意境。)同样的“名”,大道本无名,为阐述他的概念菜强行命名曰“道”。“可名”跟随“可道”而来,随着事务的存在从而有了名。“可名”代表着可生可灭的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所以“可名”皆“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