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成为抗倭名将的原因(戚继光是古代著名的抗倭将领,一次)

网友提问:

作为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功了?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错误。

戚继光在镇守蓟州镇期间既大有为,又大有功。蓟镇是京师的重要门户,在庚戍之变发生后,明廷对蓟镇的防务更加重视。但是直到嘉靖末年,虽然总督王忬、杨选因为边备之事被斩杀,更换大将十余人,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蒙古入犯,可见蓟镇防务之难度。而自戚继光总理蓟州防务十六年以来,蓟镇守备严密,北部边防得到了很大的巩固,保得京师平安,这就是大功一件,何谓碌碌无功也!

《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自嘉靖庚戍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复置昌平镇,设大将,与蓟相唇齿。犹时躏内地,总督王忬、杨选并坐失律诛。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整饬,蓟门宴然。

在解答这个误解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戚继光在蓟镇的作为和军事指导思想。其实在他防守蓟镇的思想在其写于隆庆二年正月的《请兵破虏疏》中已经做出总结,就是“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就是用依托边墙的固守和重兵集团的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法来取得胜利。

所以,戚继光到镇以来首先非常重视边墙和空心敌台的修筑。

加修边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重要地段修筑重墙;一是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另外在墙身下修筑偏坡,使敌人人马不能攀缘。如果地势平坦不能铲削,那就挖掘壕堑和品坑,来达到“虏虽众不敢仰窥于上,马虽强不得驰骤于下,钩竿不能到,云梯不能安”的效果,使敌人难以越过边墙。

在边墙之间又建立空心敌台。戚继光亲自查看地形,制定建台计划,组织人力修建。其制台广十二丈,甚至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台高有五丈、三、四丈不等。台基以方石修筑,若无方石则用砖砌。中层空心,四面有箭窗,上面建楼橹,有垛口。这种空心敌台内配备了30至50名士兵,并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兵刃和石块,敌军远则火器应之,敌军近则以石块击打。为求火力相交,防守严密,台与台之间冲要处只有30到50步。总而言之,空心敌台的功能就是“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虏贼,贼矢不能及,虏骑不敢近”,是一个坚固的堡垒。

难以逾越的边墙和坚固的空心敌台成为了较为严密的防御工事。

其次,根据蓟镇“平易交冲”、“半险半易”、“山谷狭隘”的三种地形建立步、车、骑三个兵种互相配合的重兵集团。

《戚少保奏议·练兵条议疏》:而虏入平原,莫过车战;在近边,莫过骑战;在边外莫过步战。三者俱备,迭相为用。

车兵、步兵、骑兵组成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配以杀伤力强的火器,又具有机动性,能功能守。战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保护其中的步兵和骑兵,远强于以往的单一骑兵部队。此外,戚继光还建立了单一的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和侦察部队。

第三、戚继光还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

首先,他根据抗倭的练兵经验和蓟镇的实际情况拟定练兵条款,组织将士们反复习读。

其次,以老带新,进行示范。戚继光于隆庆二年调部下三千人,做为示范部队。招募的浙江兵军容严整,待命立于郊外,时天下大雨,浙军一动不动,使蓟镇将官大受震动。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初,塞下士边将束驭无律,继光所召南兵至,阵而见军门,侍立于郊,适雨甚,自朝至于日中,总干山立,军容愈肃,边人大骇。

再次,全面训练军队。戚继光按照练兵条款的要求,对军队严加训练,从号令识别、个人武艺、小队阵法到车步骑营的协同乃至部队行军、野营、作战都杨反复进行考核演练。

戚继光还十分重视战场纪律,对违背战场条例的士兵和将官进行严格处罚,重则斩首示众,就比如对车营中的火铳手,戚继光要求按长声喇叭的信号一起放铳,如果射击不如法,在火铳手后面站立的杀手队队总,将违令之火铳手砍掉耳朵,回军营后再行查处,若附近有把总,就近斩首。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实战篇第十·戒铳手》:临时击射不如法,故意高向、低向、歪向、畏惧、颤摇、后顾者,斩。交锋时,许杀手队总并本管队总先截去一耳,回兵查处;若有把总在近,就送斩首。

第四、戚继光对防御作战的预案和具体战法也进行了部署。

首先,设立大量暗哨和明哨,侦查敌人动静。其次,在敌人进犯的要道上设置伏兵,打击敌人,迟滞敌军前进,使自己有充分准备。第三,若敌人推进到边墙,守墙之兵竭力防御,使敌不得越墙内犯。第四,如敌军有数百人登墙,迅速调集南军将敌军逐出。第五,如果敌军溃墙而入,则调集车步骑营与之决战,将其歼灭和驱逐。第六,如果敌军溃败,步兵要扼险要打击敌人,骑兵则要尾随出击,拼死破敌。第七,如果再不获成功戚继光将亲自率领精兵夜袭敌营,不获胜利,绝不返回。

这样就形成了墙外袭击、凭墙打击、墙内决战三层防线。

凭着精良的装备和工事、训练有素重兵集团以及清晰有层次的作战思路,戚继光数次击败朵颜三卫的骚扰,迫使其求和。

《山中闻见录·卷七》:万历元年董狐狸、长昂入喜峰口,以兵掩击,狐狸带创走。《山中闻见录·卷七》:乙亥,长昂盗塞,逐之,聂门北,生得长秃,长昂世父也。

在严重的打击下,长昂率领董狐狸等各部落酋长240余人不得不款塞请罪。这岂能说戚继光碌碌无功?

当然,提问者说戚继光碌碌无功可能是因为戚继光斩首之功较少,“无斩馘功,故不得侯”,但是这也是由于蓟镇的特殊性导致的,因为蓟镇乃是京师门户,且防守区域大,“绵亘两千余里”,戚继光制定的战法当然要以守御京师为第一要务,绝不能像西北边镇或者东北的李成梁一样隔三差五出去捣巢,否则容易出现防守漏洞。

事实上对戚继光的功劳,当时的明廷是有充分认识的。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部言:虏数苦蓟,比修内备,不战而伐虏谋,即军正无所课功,其功上。

所以,戚继光在防御蓟镇时碌碌无功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不能因为戚继光斩首数量少而否定其守护蓟门的功勋。

参考文献:《明史》、《练兵实纪》、《戚少保奏议》、《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石匮书》、《山中闻见录》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功了?只不过我们今天一提起戚继光就习惯性给他贴上抗倭名将的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戚继光在东南抗倭前线的军功掩盖了他在北部边疆的战绩,以致于现在一说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他曾在抗倭战争中创造过”零伤亡“的记录,被饱受倭寇肆虐的东南沿海百姓称为”戚老虎“、”戚我爷“。那么戚继光所面对的倭寇是不是一群猪一样的对手,所以才导致他成就如此战功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倭寇还真是一群”猪“一样的对手,不过此处的”猪“可不是形容他们蠢笨的——日语里有个成语叫”猪突猛进“,这是形容倭寇像奔跑的野猪一样凶悍。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夏53个(也有说是72个,反正不足百人)倭寇在大明王朝的眼皮底下纵横驰骋浙、皖、苏三省,一不劫财,二不劫色,专爱攻城略地。一连三个月,行程数千里,杀伤中国军民三千多,最后甚至以不足百人的兵力攻打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

区区不到百人的倭寇若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去强攻大明重兵把守的南京城,一般的地方守备部队还真拿他们没辙。尽管最终歼灭了这股不足百人的倭寇,但大明王朝自己付出的伤亡已远超歼敌数量。从此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其一倭寇极其凶猛;其二明军战斗力极端低下。

这伙倭寇之所以如此凶悍是因为他们出身日本浪人——所谓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武士,他们从小接受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以杀人劫财为业。此时日本国内正值战国乱世,各路割据领主纷纷培养能打善斗的武士为自家效力。此外他们还拥有一种神兵利器——倭刀。倭刀的前身是中国的唐刀,后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加以改造使刀身具有一定弧度——既可以挑刺,也可以劈砍,大致综合了中国传统的刀和剑两种兵器各自的优势。

与此同时大明军队早已不是当年驱逐北元横扫漠北的那支劲旅了——明中叶以后因不堪忍受田产被占和军饷被扣,军户大量逃亡,各大军事卫所已形同虚设。嘉靖年间明初驻军高达30万的海防前线之中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50多个卫所都只剩30%的兵员。与卫所的荒芜比起来更致命的是将领和士兵惊人的低素质:世袭将领不会骑马,弄不清旗帜;士兵战斗力低下不说,军纪还极其败坏——抗敌不力,扰民成风。

公元1528年11月12日山东济宁一个叫鲁桥的小镇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这天半夜时分随着一声男孩响亮的哭声雨突然停了,天也亮了。男孩诞生的这户人家姓戚,是明朝开国将领戚祥的后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男孩的父亲给刚出生的小婴儿命名为戚继光。戚继光是家中的嫡长子,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独子(直到他弟弟戚继美出生),所以家里一直十分重视他的教育问题,希望他有朝一日光宗耀祖扬名立万。戚继光18岁那年写下了”封侯非吾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22岁参加武举会试时写的《备俺答策》曾作为内参在兵部广为传阅。

随着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峻,戚继光被调至浙江的抗倭前线。公元1555年8月八百倭寇直奔戚继光的驻地龙山所,而此时戚继光手下有四千人。尽管在人数上占优,戚继光仍不敢大意——他仔细查看地形,设好迎战、埋伏和接应的人马后拎枪搭弓准备厮杀。战斗一开始完全按戚继光设定的计划进行:在前锋诱导下八百倭寇进入伏击圈。以常理而言:四千对八百,又诱敌成功,胜负本该毫无悬念。可就是这么天衣无缝的计划愣是让倭寇把伏击圈撕开一道口子,戚继光忙下令追击从缺口逃出的倭寇。可追着追着,倭寇突然掉转头杀了回来,明军反倒成了被追的一方。戚继光见状找到一块高地搭弓射箭将倭寇首领射杀才阻止了部队的溃退,不过这股倭寇主力未损,几乎大部逃走。

在经历和倭寇的首次战斗后戚继光拟定了新的练兵计划并得到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支持:胡宗宪拨给她三千绍兴新兵供其训练。经戚继光训练的新兵在浙西与倭寇的作战中三战三捷。然而戚继光很快发现了新问题:这群绍兴兵常会耍点小聪明——战前跟将领谈条件,谈不拢就消极怠工;杀平民、伤兵冒功领赏。戚继光认识到:除训练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选人。

按明代惯例:部队和将领之间不是固定的——将领会调任不同的防区,而士兵并不会随之调走,这主要是为防止将领和士兵形成固定的主从关系,进而出现士兵只知有将领不知有朝廷的情况。按这一惯例而言:戚继光到了浙江带什么样的兵是由上面决定的。但戚继光慎重思考后向胡宗宪请求自己选兵、练兵,这绝对是要冒政治风险的,但最了解浙江抗倭形势的胡宗宪还是同意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戚继光途经义乌时被一场斗殴惊呆了:确切地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械斗——是义乌人和邻县的永康人为争夺矿藏资源而展开的械斗——参与这场械斗的至少有上万人,双方都是男女老幼齐上阵。在这场械斗中戚继光发现:这些人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于是他决定在义乌招兵。为保证兵源质量,他还制定了“四要、四不要”的征兵标准——四要:要标准的农民、要粗壮结实、目光有神、见官府要有点怕的人;四不要:城里人(包括在市井间居住过的人)不要;在官府任过职的不要;长得白的和四十岁以上的不要;胆子小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按这个严格而独特的征兵原则招上来的兵就是日后威震敌胆的戚家军。

选好了兵源,接下来要用严格的纪律进行训练。戚继光规定:军队中检验士兵武艺技巧要根据不同兵种对自己不同兵器的学习为主,并且严禁士兵学习花法。所谓花法就是说的民间武学。戚继光认为民间武艺并不适合堂堂大阵,军队学习毫无用处,因此禁止。担任考察裁官的就是各部队的长官,以分数高低来划分优劣。扣分太多的差生,就要追究所在部队长官教导不利的责任,扣一分的惩罚所在伍长、扣二分惩罚所在队长、扣三分惩罚所在哨官、扣四分则直接惩罚把总。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戚继光在长期的抗倭斗争中打造了全新的鸳鸯阵法: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戚继光随即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于是戚继光一手训练出来的戚家军以及他们鸳鸯阵法又在北部边疆大显神威: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北蛮见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又率兵增援协助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击退。

戚继光的军事贡献不仅仅只表现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他还根据自己治兵练兵的经验写成了《纪效新书》,在书中戚继光对练兵之法、排兵布阵、武器装备等均有提及。尤其突出的是:戚继光在书中明确强调了火器作为新式武器的重要意义——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扛行。 于是戚继光发明了“虎蹲炮”,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便于携带。《纪效新书》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在于海防方面:不是单纯立足于守卫国家的海岸线,而是主张大造舰船以实现与敌争锋于海洋、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标,这已初步可见现代制海权的概念。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就碌碌无功了?这恰恰又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威震蓟辽戚家军

在用十二年时间平定了明朝“北虏南倭”中的倭寇,戚继光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北方的蒙古骑兵。但他清楚的记得十几年前他驻防蓟辽时地方部队豆腐渣一样的战斗力,于是他请旨调三千“戚家军”旧部一同北上。

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里行军,抵达蓟州,停在城外待命。 结果却迎来了北军嘲笑之声,因为戚家军都是江浙人,身材较北方人矮小,加上千里行军面容多少有些憔悴,北军中的辽东大汉的甚至嘲笑说南人瘦弱,北地苦寒,恐怕蒙古人还没见到,就已倒在寒风暴雪中。消息传到戚继光的耳中, 戚继光脸色铁青,正寻思用什么方法震慑这些兵油子,突然之间乌云滚滚,暴雨倾盆,二月的北方,寒气凛冽,冻雨如冰,北方将士纷纷都进屋内生火取暖。

此时,戚继光望着四处躲雨的北军朗声高喝:

“主将没下令,各位自行凌乱,安敢笑南人羸弱,何谓军令如山,看我三千戚家将士!”

说罢,转身而去。 大雨中的三千将士宛如金刚附体,矗立雨中一动不动,这是一场让后世人无法忘怀的大雨,是混杂着军人的骄傲与愤怒的大雨,是书写下光荣与梦想的大雨。

那些懒散惯了的北方士兵看傻了!在他们的认知中军人都是下九流的差事,大家无不自甘堕落。但戚家军的号令严明,军法如山,加上优秀的就是单兵素质,让他们从心底里对戚继光及其手下的戚家军心生敬畏,曾经那份属于军人的骄傲仿佛又找了回来。

暴虐蒙古势如虎

统一了蓟辽军心的戚继光加紧训练士兵,随后便迎来了他与北虏的第一战。1573年,朵颜三卫率领3万蒙古骑兵,劫掠边塞。

这一战戚继光运用了他自创的“车、骑、步”三个兵种联合作战方法,正面凭借战车对抗骑兵冲锋,步兵以车为掩护,运用鸳鸯阵配合火气杀伤敌人,骑兵则从侧面包抄敌人。据《练兵实纪》所载:

戚家军车营全体官兵共3109人,却装备佛郎机枪炮256挺,火铳512支,重口径大将军炮8门,还有鸟铳火器手1080人,谁说戚继光只会鸳鸯阵了?每一位优秀的将领从来都是最先进武器的青睐者!

是役,戚继光凭8000戚家军全歼朵颜部落30000铁骑,开创了世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新纪元,更成为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戚继光从笑傲东南到威震华夏,此役居功至首。

两年后朵颜三卫为雪耻,又集结5万铁骑倾巢而出。戚继光闻讯,依然还是那8000士兵南北夹击,不仅全歼5万铁骑,还活捉了部族首领。至此继明成祖后,朵颜三卫再次被打服,不仅归还了抢走的百姓和财物,还带领族人向戚继光叩头请罪,发誓再不骚扰边境。

打服朵颜卫,接着是鞑靼部,1579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向朝廷求援,戚继光率军驰援,对战鞑靼5万骑兵。再灭!

此三战之后,蒙古各部王侯再也不敢到戚继光驻地挑衅,虽然零星的跨境抢劫事件还是会有,但稍有规模的劫掠和挑衅不敢了。

没仗可打戚继光可没闲着,他领军兵修复了万里长城,长城修好之后,还写了《守哨条约》,让官兵学习,时刻提高警惕。又规定传烽火之法,如有敌情,传烽火为号。经他一番布置,长城内外,固若金汤。

戚继光因驻守蓟辽有功,加官“太子太保”,后又加官“少保”。 这是明朝武将的最高荣誉,后世的“戚少保”称谓就由此而来。。

其他网友回答

戚继光在平倭之后,镇守北疆的事迹并不出彩,有两个原因,一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戚继光的威名震慑的蒙古人不敢进犯;二来是相比抗倭,戚继光在北方没有辉煌的大歼灭战,但是他并不是碌碌无为。

戚继光在南方跟着胡宗宪抗倭,可以说是战功赫赫,那是因为大明朝的海禁是要断了他们的生路,所以必然烧杀抢掠,和戚继光硬抗。但是北方的鞑靼,包括在朱棣时期投降的蒙古朵颜部三卫是有组织的草原部落,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鞑靼往往就通过朝贡和互市来谋取一些利益,不敢明抢。

戚继光在平倭之后,调任蓟州总兵。先后多次在小规模的战役中击退了鞑靼王子和朵颜卫的首领董狐狸的进犯。但是董狐狸依然贼心不死,怂恿他的侄子董长昂和弟弟董长秃继续进犯边境,结果被戚继光打的大败亏输,董长秃被活捉。

无奈之下,董狐狸带着宗族三百人来到关门外痛苦,恳求戚继光放回自己的弟弟。发誓不再谋反,后来果然终戚继光镇守之世,朵颜三卫都很老实,根本不敢进犯边疆。

老实说,单独论镇守北疆的功绩,戚继光已经是当世名将了,只是他抗倭的功绩太过耀眼,才让这些事情不为更多人所知吧。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大家的回答都只侧重讲了戚继光的功绩,但没有讲明白为什么留下了在北方碌碌无为的名声。戚继光是属于张居正一派的人,一直给张居正送礼,张居正死了以后,皇帝要清算张派,言官们自然落井下石,戚继光只能下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