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格局(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历史评价)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左宗棠和李鸿章“路线”之争?

优质回答:

题主所说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路线之争,其实就是19世纪70年代清朝的海防和塞防之争。19世纪60年代,即清同治年间,西北爆发了波及数千万人的回乱,而据中原距离遥远的新疆,也被来自中亚浩汗国的军阀阿古柏占据。沙俄也趁火打劫,窃取了伊犁地区。

与此同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侵入琉球和台湾,这是清廷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面临海上威胁。然而,面对日本这个“撮尔小邦”,清廷居然无能为力。同时面临海上和陆上的双重威胁,但是由于清廷的国力财力有限,难以兼顾东南万里海疆和西北疆域,清廷以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首的大臣陷入了巨大的分歧。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坚持海防第一,认为清廷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海上,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财力专注海防。而左宗棠对海防派的意见嗤之以鼻,他认为新疆危机则蒙古、山西不保,蒙古、山西不保,则京城危险。坚持收复新疆,“海防和塞防并重”。最终,清廷选择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计划,左宗棠随即在准备完善后挥师入疆,消灭了阿古柏集团,收复新疆。

其实海防和塞防之争,是在清廷国力不足以支撑来自海上和陆地双重威胁后,必然会出现的争执。李鸿章之所以坚持海防,要求放弃新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列强实力的过度夸大和恐惧。

当时,李鸿章认为新疆阿古柏集团有英国和沙俄的支持,再加上新疆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属于“边疆荒凉”之地,清廷是无力收复新疆的,因此建议放弃。但是左宗棠却不这么认为,他也并不畏惧列强,最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实,证明了李鸿章对列强过度恐惧的错误。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坚持的海防彻底破产。但是,无论是左宗棠的海防塞防并重,还是李鸿章的海防,在晚清黑暗的统治之下,其实都没有成功的可能。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都基于国力之上。

在满清的统治之下,国内矛盾重重,官僚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对外则卑躬屈膝,列强攫取种种特权,肆意横行。没有国力做后盾,没有团结一心的政府,无论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实现。即使左宗棠在海防、塞防之争中完全胜出,也是一样的结果。

更何况,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根本都在于“防”。所谓久守必失,在晚清黑暗统治的大前提下,无论是左宗棠如何英明神武,都无法挽回晚清衰落的事实。

其他网友回答

李贼与左公关于以海防为第一或是以塞防为第一的争论,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各有其可取之处,又各有其不足之处,既不可全盘否定,又不可全盘肯定。在李贼看来,新疆乃一化外之地,旷野千里,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如果还要去收复他,不过是增加国家的负担而已,弃之也不可惜。而当今倭患日甚一日,其狼子野心,意欲图我之意,已是图虽未穷,匕已现矣!所以,李贼力主放弃新疆,加强海防力量的建设。其可取之处是开始意识到了海军建设的重要性,对海洋权益有了初步的朦胧的识。而左公认为,新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她是中华西北的屏障,新疆若失,那么陕西甘肃就为成为边境地区,相当于为外寇打开了进入京师的门户。京师既危,中华亦危。所以,新疆绝不能放弃。在这里,左公已经认识到了战略纵深对于一个国家的巨大价值,只有拥有极大的战略纵深,国家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在昏愦无知的清妖高层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左公的见解,无疑是十分新颖正确的。这后来的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左公收复了今天的绝大部分内西北,在黯淡无光的晚清时期,却发出了一刹那耀眼的光芒。但天妒英才,1885年,左公英年而逝。从此,清妖庙堂之内,再无左公一类的忠武之才,而只剩李贼、翁同龢一类的奸佞之徒。当然,若左公长寿,他也无力扭转我国日趋没落、任人宰割的局面。因为,掌控我国最高权力的不是励精图治的明治天皇、也不是毕生以追求德意志统一为目的威廉一世,而是一个奢侈淫逸、残内媚外、割地赔款为能事的慈禧太后。(图片源自网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