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诗和词哪个更优美,区别在哪里?
优质回答:
解答您这个话题,先要说明一下“诗”和“词”的关系,往下就好理解了。
通俗地讲,“诗”是先生,是长辈;“词”是后生,是晚辈。是由“诗”衍生了“词”,是“一家子”。
诗是用来诵读的,诗的句子整齐;词是配上曲调唱的,根据词牌的要求,填写长、短句。
这里给大家讲个因“诗”和“词”之别,救了一条人命的故事:
从前,慈禧太后召来一位书法家给她写扇面,内容是写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文共四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书法家很少进宫,一紧张,把第一句的“间”字给漏写掉了。慈禧以为是书法家在戏弄她没学问,一怒之下,要问死罪。好多文人就替他申辩,说这个书法家写得不是诗,是词。是这样念的: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文人们靠诗与词不同的智慧,挽救了这个书法家的性命。
这样,大家最起码从形式上看出了诗与词的区别了。
诗和词哪个更优美呢?
从外延和内涵上看:
诗,就像男子汉大丈夫,肩膀正正的,脊背直直的。即使写点柔情蜜意,那也是一种男人式的柔情蜜意,带有一种男人气。
词,就像二八佳人,穿着飘亮的衣裳,有着柔美的身段,说话也是柔柔媚媚的,一股婉绵之气。
诗的语言讲究古朴自然,豪放高远。
词的语言讲究华美为主,隐约婉转。
诗,从内涵上讲,有些劲藏不住,要露出来。如果你读不懂,不是人家没说明白,是你不会读,人家说了,就是要表达,你没读懂,所以你觉得它也没说什么。如果你读懂的话,略一沉思,就一拍大腿:妙啊!它想要说什么你全知道了。
词,从内涵上讲,与诗相反,它要全藏起来,你想抓住词里的句子来证明它如何如何,但你抓不到,它比诗更隐晦。
诗与词相比,诗更直接一点,更露一点,更白一点;词更含蓄、更深沉、更曲折一点。
诗和词在语言上也恰恰相反:
诗的语言多用实词,少用虚词。诗的语言多用那种大金马刀、实实在在的语言。
词的语言则要加些虚词,尤其是在长调里,专门有一类词语叫“勾勒”,它本身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其作用就是把前后句连接在一起。有人把它比作“泥巴”。
所以,写诗,填词需要根据你要表达什么内容而去选择“本子”。如果想写实、写景、发感慨,最好用诗来表达;如果想表达朦胧情致、委婉情绪、难言之情就用词来表达。
如果说,诗和词哪个更优美?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偏爱了,喜欢表达直接的,会觉得诗优美!喜欢婉转表达的,会觉得词优美!
结语
总之,诗是基础,词是诗的再发展。只要熟悉了解了它们,能为我所用,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喜好作选择而用之。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诗和词都是作者情感的产物,都要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都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诗歌产生较早,词产生较晚,是诗的一体,但与诗不尽相同。词是诗与音乐的结合物,它就像现代的歌曲,是配合音乐而歌唱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比诗更优美一些。
词与诗的区别在于:
一、词在形式上除要求和诗一样押韵外,还须具有音乐上的标志,也就是要“合曲拍”。
词本是可以歌唱的,后来由于声谱失传,才逐渐变为案头文学,但仍然留下一些音乐上的标志。例如每一首词有一个词牌,也就是歌谱,像《菩萨蛮》、《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二、词在体制上,长短大小各不相同。诗尤其是古诗、律诗则相对来说体制较为齐整。(现代诗已经称为“诗歌”,长短句方面与词类似,但没有字数限制。)
词的各个词牌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最短的词只有十几个字,如《竹枝》十四字,《十六字令》十六个字;最长的《莺啼序》达二百四十字。
词在篇幅上是有限制的,最长的也不过二百四十字,所以它只宜抒情,不适合叙事。而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可以用来抒情,也可以用来叙事、摹景、状物等。
三、词在格律上,某些方面比诗自由些,某些方面又比诗要求更严。
词比诗自由的是句式可以长短不一,不必强求整齐;词的用语不避俚俗,可以多用虚字,便于表情达意。
词比诗要求更严的是在押韵和讲平仄上。词用韵的位置没有固定,随曲调不同而不同,有隔句押韵的,也有隔几句押韵的,有的还要换韵。诗只讲平仄两类,词却是“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须辨阴阳”。所以作词也叫“填词”,必须按要求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美动听。
其他网友回答
诗词都属文学体裁,二者如孪生,学人有选择愛好的权利,若判优劣很残酷,因为她们都很优秀,说真的,很难取舍。之于优美是由表述决定的,和体裁無关。诗以境達意,词以意達境,如果将诗喻为调皮的少女,词相对显得更成熟。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明确观点:各有美处,大有不同又同出一脉。
先谈诗词的区别,
对于现代人来说,诗词、诗词,是联合使用的,不了解文学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诗词是两种文体。
1产生时间———诗先于词,从先秦第一部诗集《诗经》一步步发展到近体诗,诗在唐朝到达顶峰,成为“一代之文学”,一路走来千年已过,所以论诗,可谓源远流长。而词的产生,多数人认为在五代到唐之间的历史时期,它又被成为“曲子词”,“诗余”,从它的别名“诗余”可见,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崇诗贬词的,认为词是次于诗的存在,然而历史却啪啪打脸,词,依旧成为了一代之文学,留下的传世名作不亚于诗篇。
2形式———诗的形式比词更整齐,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是前后字数相同,且要求对仗工整的,所以诗是端雅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讲规矩,无论是何种情绪,多么起伏跌停,都要在非常固定的形式中呈现,戴着镣铐舞蹈,尤其是近体诗逐渐成型后,更是如此,当然也不乏有人偏要打破这种规矩啦。而字数而言,主要是绝句和律诗,各自又分五言七言两种。
而词则还有一个别名“长短句”,这就揭示了词的形式是参差不齐,富于变化的,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上下阕格式一般相同,每一断处形式多变,有令、引、近、慢四种,或者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和歌曲关系紧密,词其实分为不同的词牌,不像诗只有寥寥几种变化,精通音律和平仄变化的词人可以自创词牌,流传广来便是一曲新词。
3:内容(情感)———如果从已经有词的朝代来看,文学家即能写词又能作诗,那在内容上又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其实还是能看出几分端倪的,诗为正统到观念一直传至今日,写诗时作者往往选取比较严肃、世俗眼中的正事,仕途、民族大义、高尚的情志,因为诗的形式工整,读起来锵锵有力,与激昂、充沛的情感有共同之处。而词长短不一,接续绵密,在抒发细长隐现的愁绪时更能融入词中,通过渐高渐弱的吟唱抒发出来,比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徐徐而出,至顶峰,缓缓收束,所以词有时也被看做女子词,因为词中一大派都是描写女子心事愁态。
但这样的看法绝对不全面,用两分去划分诗词情感是不可能完整的,岳飞的《满江红》气势绝不比诗弱几分,苏轼直接开创词中“豪放派”,快意洒脱溢于词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情丝婉转,又有几人真正懂其内心纠葛。
所以,诗和词究竟谁更优美呢?
只能说在合适的人笔下写出的诗词都优美,在合适的情绪支配下合适的场合下选择的文体最优美,无论快意江湖、朝堂风云还是闺怨爱恨,人生怅惘,能不能优美取决于写的那个人能不能驾驭,发挥最大的魅力,文体只是一个工具,在一些人手上是死物,在另一些人手上就有了灵性。
举两个例子,李白留给后世的形象都是青莲飘逸,君子风度,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作“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而苏轼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然,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坦荡超脱,也会在诗中一寄人生路长,回首成烟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在乌台诗案历经生死边际的惊疑,“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总的来说,我可以用诗来唠家常,你也可以用词一咏胸怀,明儿高兴了再反着来,不论诗还是词,本质都是流泄情感的工具,情感和文体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取决于文学家的本事,也就是才华。
(当然有些文体也会约束主题,比如,一个人想用长篇大赋来展现女子心事,要像司马相如写的子虚上林一般规模,大概就像一个女子抹着帕子哭呀哭,哭的调调还一模一样,哭了三天三夜,看的人都看麻木了,那里还会心生怜惜呢?)这样就不好展现,也不是说就一定不能用,只是本事不够。
而a和b谁优美这种问题基本是没啥标准答案的,性格文静内向一般更能与词产生共鸣,所以便喜欢词。
而我嘛,都喜欢,嘻嘻。
其他网友回答
人和灵什么才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