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凤雏是什么原因死的?
优质回答:
凤雏,就是庞统,在《三国演义》中,被射死于落凤坡。
他在书中的名声并不是太好,虽与诸葛亮齐名,但是为人心胸狭窄;虽有替刘备挡箭落凤坡之美名,但也纯属咎由自取。如果他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听取诸葛亮的建议,便不会有此一难。
不过《三国演义》始终是小说而已,这段情节似乎也经不起推敲。
首先,庞统为何事先没有了解地形,便贸然进军?
庞统作为一位杰出的军师,出征之前,竟然没有仔细勘察地形,便贸然率领大军进入狭长的山路之中,这和纸上谈兵的赵括何异?
当庞统带着人马进入落凤坡时,这才想起来问讯地名。这时,不久前归降的蜀军便告诉此地为落凤坡。
我就纳闷了,既然手下有人早就熟悉这里的地形,为何庞统出征之前没有做沙盘演习呢?两山之中,道路崎岖而狭窄,行军便只能一字长蛇阵,首尾不能顾,对方只要在山上设下埋伏,他们必死无疑。那么,分两路进军雒城的意义何在?难道是为了分散对方的火力,故意往火坑里跳?
当然,如果罗贯中本意如此,那便说得通了。当初,庞统建议刘备兵分两路,刘备选小路,庞统不同意,从他们争抢小路的这段情节中,可以看出两人都知道小路风险较大路多,易中埋伏。庞统争小路是为了保护刘备。
其次,老马发出警告,庞统为何仍然一意孤行?
古人对于突发的奇怪现象,从来都是十分谨慎。刘备与庞统一起出发时,庞统的坐骑突然就将庞统掀翻在地,刘备问他:“你为何乘坐这样的劣马?”
庞统却说:“这马跟了我许多年了,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
刘备说:“这如何使得,我的这匹白马,性情温和,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我来骑吧。”两人临分别前,交换战马。
庞统谢道:“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也不能报。”言毕,两人分道扬镳。
有的时候,动物嗅觉比人要灵敏得多,对方在落凤坡埋伏了3000甲士,杀气旺盛,庞统的战马感觉到了,也不是不可能,因此用极端的方式,提醒主人小心或者试图拦阻庞统进入小路。
然而,多年坐骑突然做出不寻常的举动,庞统居然无丝毫防范之心。
再者,临阵换战马,并非明智之举
当初,晋惠公去和秦穆公交战时,打算用郑国的战马,手下就劝他,郑国的战马中看不中用,它和你不熟,倒是临阵不听指挥,就会有危险。晋惠公不听,结果战马到了战场上果然乱了阵脚,战车陷入泥潭中,晋惠公因此被生擒。由此可见,很少有人会临阵交换战马,是因为战马还没有被新主人驯服,反而不利于战事。
当刘备提出换马时,庞统毫无谦让之心,就不怕自己的坐骑把刘备给伤着?更何况,庞统不是武将,刘备却是要亲自上阵杀敌的。
最后,小路易中埋伏,庞统骑白马是自寻死路
明知道山中埋伏多,庞统骑着高头大马,是嫌自己目标太小吗?就好比孙膑杀死庞涓那一幕,孙膑下令一旦见火光便向光源处万箭齐发,庞涓燃起火把,然后便被射成了靶子。庞统率领一字长蛇阵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高头大马不也是向对方发出讯息,大将在这里,快来射我!
唯一能解释的是,庞统可能是庞涓的后人, 要不然怎么会犯一样的错误呢?
结语:
庞统,这位曾被誉为南州士子之首的青年才俊,竟然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落凤坡,其智商犹如当年的赵括,不及庞涓,除非他是想替刘备去挡箭,但是庞统之死并没有换来刘备的胜利,反而损兵折将。
那么,庞统之死只能被认为死于其心胸狭窄了。而正史上,庞统却是位胸怀宽广之人,并没有死于落凤坡,而是死于雒城攻城之战中。
其他网友回答
骑的白马,刘备送的,好心办了坏事。被第一时间暴击,挂了。
没办法,你太拉风了,就差喊我是头,来打我啊,被集中火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从《三国演义》的情节大家都知道凤雏是在落凤坡被预先埋伏的弓箭手乱箭射死的。死的非常惨烈,最后激起了刘备军团的复仇之火,刘备军团成了正义之师,最后灭了刘璋,建立了西蜀政权。但这是事实的表象,我个人感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凤雏是被刘备逼死的,刘备深不可测的仁义心机生生把凤雏逼上了绝路,凤雏不得不做了下下策,用自己的忠烈牺牲,成全了刘备的仁义美名。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历史,那么历史总是充满遗憾,虽然凤雏的相貌长的比较抱歉,但是人家是真正的大才啊!与诸葛亮真是不相伯仲。为什么两个人就不能同时共同辅佐刘备呢!这也是《三国演义》作品的艺术魅力,总是让人充满唏嘘一叹。
按理说凤雏真的可以不死,从进军西蜀到凤雏牺牲,我记得凤雏曾经为刘备献了好几条计策,无奈刘备都没有采用,原因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标榜的:仁义名声,不能损害自己的大仁大义形象。如果刘备早点采用凤雏的其他计策,说不定早就平定了刘璋军团。凤雏根本就用不着牺牲自己了。
综上所述:在凤雏和刘备的心里博弈过程中,终究是两难选择,以凤雏的才智还不能揣测刘备的心机吗?刘备的心机也着实藏的太深,只是两人都心照不宣摆了。所以说凤雏的死刘备推卸不了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剧照,侵权必删!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中庞统死亡原因:
攻雒城,因疑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
凤雏先生庞统死于征西川路上,据说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做落凤坡。也就是说,他的死是上天早就规划好的。案发的时候,庞先生骑着刘备的坐骑。这马可是大大的有名,唤作“的卢”。有人对刘备说,你没有听说过“的卢的卢,骑必妨主”吗?刘备不信,估计也是舍不得名驹。英雄一般都有这毛病。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成为鲜明对比。从西川之战就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即有风险的计策。
其次庞统有些自负、倔强,但是又相当自信、沉着。刘备因庞统相貌丑陋小看了他,打发他到耒阳县去当县令。庞统担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
刘备得知此事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便派张飞孙干前去质问。张飞等到了地方却听说庞统宿醉未醒,张飞是什么人,气得要马上把庞统捉拿归案。
等到庞统醒来,面对张飞的质问丝毫不以为然,还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结果不到半日,便将百余日之事,全部处理完毕。张飞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庞统不屑旁人推荐,非要自己证明给刘备看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一个倔脾气。刘备派人前来质问,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过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庞统诈死落凤坡其实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桥段,历史上的庞统其实并不是死在落凤坡的,而是葬在了落凤坡上。实际上,庞统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直到建安十九年,庞统才因为身中流箭而死。而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九年初才带着兵马入蜀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和夺益州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罗贯中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智谋,将夺益州的功劳写到了诸葛亮的头上,而原本助刘备夺益州的庞统则在之前的落凤坡的埋伏中,被乱箭射死,以至于无法参与到夺益州的过程中。
当时刘备入住西川,而庞统争先立功去要做先锋,协助刘备攻打雒城的时候,被刘璋手下大将张任当成刘备被射死。当时走到一个叫落凤坡的峡谷,庞统问手下,此为何地,手下说,此地叫落凤坡。庞统大惊,说,天绝我也。话音未落,林中箭出,庞统应声倒下。时年三十六岁。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凤雏庞统,才学过人,乃是当世名士,本应是成就大事之人,却不想在中年之时丧于乱箭之下,实在令人唏嘘!今细思之死亡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死于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庞统庞老师的才学不在当世名士诸葛孔明之下,这从世人称其二人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就能确定无疑。但不同的是诸老师性格沉稳,做事思虑周全,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大有儒家风范;再看庞老师,性格孤傲不说还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这种性挌的人估计也没几个人待见。最要命的是庞老师的这种性格给用到做事中了,在他带兵出征之前诸老师就因现场旗杆被风折断的情况跟他交流过意见,说兆头不太好,劝他另择良日出征。没成想这庞老师贪功心切,平时又骄傲惯了,竟然没把诸老师的话当回事。你想啊,那诸老师是什么人?他的话连刘备刘总都是言听计从的,你庞老师再不愿听你也得多想想吧,他倒好根本没当回事儿,坚持己见,一心要出征立功,这么一来就直接给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二、死于领导(刘备)的错误决策。
取西川之际庞老师就给刘总献上了三条计策,上策、中策和下策,具体是什么计策咱这儿就不必细说了,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本来庞老师这计策上策就挺好,一准儿是马到成功,无奈刘总考虑了半天却选用了中策,说什么用上策会让自己背上泯灭同宗的骂名云云。庞老师见领导都这么说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唉,中策就中策吧。谁能想到刘总这一决策,直接就将庞老师送进了坟墓。你说这庞老师冤不冤??
三、死于天命。
庞老师中箭的地方叫什么?“落凤坡”!庞老师名号是什么?“凤雏”!射庞老师那箭是给谁准备的?“刘总”!弓箭手认识刘总吗?“不认识”!弓箭手射谁?“射骑白马的”!谁骑着白马?“庞老师”!庞老师怎么骑的白马?“出征前自己的马出了问题,刘总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的”!你看看,这事儿能有这么多巧合吗?不是天命是什?估计庞老师临死前都不由得心中长叹:“天命如此!吾命当绝呀!”
以上三个原因合起来,凤雏的死因就是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和领导的错误决策造成的,或者也可以说就是天命难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