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教育孩子不攀比不乱花钱?
优质回答:
我认为教育孩子不攀比,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有攀比心态,即使有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可这几乎做不到)。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攀比,是嫌弃父母没有给他更好的,还是只想要获得足够的关注。这个是需要爸爸妈妈仔细的了解一下。
如果孩子觉得父母没能给他更好的,父母可以严肃地告诉他,我们给予他的是他真正需要的。就如手机,现在孩子几乎都有手机,对手机的需求不亚于大人,但手机对手机真有这么大的好处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认为孩子的手机就只需要通讯的功能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只是需要获得足够的关注度,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获得关注的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高档的用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其他网友回答
1、首先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和娱乐消费,小孩子看到其他人而自己没有有的时候自己心理是有落差的,所以适当的满足孩子生活和娱乐的消费,对于孩子追求什么名牌什么的要适当的抑制。
2、其次带孩子去看看贫苦山区孩子生活的现状,带孩子献一下爱心,让他们看看贫困的孩子生活的现状,一些孩子连饭都吃不上,自己还攀比还乱花钱,是不是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自己就知道了。
3、再次培养孩子科学理财的习惯,针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科学理财的习惯,让孩子对于金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科学的运用。
其他网友回答
孩子的自律性是从小就要培养的。说实话等大了发现这个臭毛病时,已经有点晚了。这是教育失败的结果。让一个从小锦衣玉食一身名牌的孩子,重回纯朴,难度很大。作父母的还是多看看书,先提高下自己的水平,学习下怎么作父母,然后再说孩子的事。攀比不过是冰山一角。带来的问题多着那!
其他网友回答
关注生活诚品,与孩子一起成长!
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迷茫,也使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产生焦虑:比如,有些家长总以“别人家孩子”为榜样,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总要孩子超前学习,常常“拔苗助长”;还有些家长,整天忙自己的事业,将对孩子的爱等同于给钱给物……这些问题从何而来、怎样解决?
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奇特的生物,他十全十美,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乖巧听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考上了名牌大学,工作单位好待遇也好……被符号化的“别人家的孩子”暴露出我们不少中国家长攀比式的教育心态,他们太急切了,恨不得揠苗助长,孩子从小就被要求着“人比人”,做最好的那一个。
造成这种现象多半是家长的表现和行为出了问题!
落后的恐慌:压力与功利心的双重作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似乎有些“变了味”。农村的追着赶着往城里进,城里的想方设法要上重点,重点学校的较着劲儿地拼成绩……这种“你追我赶”更像是一场恶性竞争。除竞争压力外,家长的功利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疲于奔命的重要原因,什么有用学什么,步步为营的教育似乎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实际上却让孩子丧失了成长的乐趣和决定自己未来的能力。
吃颗定心丸:别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希望孩子综合发展,知道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其他孩子都在补课,父母焦急又心酸。诚然,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都应该是一件大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性格塑造、能力训练、才情培养是必须的。但是,上了课外补习或才艺培训,就能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吗?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发觉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事事都和别人比较。其次应该摆正态度,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分数、奖状上。
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背后,都有望子成龙的家长,而盲目的攀比往往让家长们深陷漩涡却无法自拔。心理预期过高、功利心过盛,不顾实际情况、脱离孩子兴趣的盲目攀比,不仅会伤害孩子自尊、压抑其个性发展,而且会破坏家庭亲缘关系,甚至产生悲剧。
如何跳出这个攀比的怪圈,成为家长和老师教育的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要孩子不虚荣,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经常把“穿戴名牌”之类的话挂在嘴边(特别是家庭并不富裕的家长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要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获得劳动创造的价值
也许你已经错误的给孩子定性为虚荣心强。孩子的认识是有限的,是你平时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孩子。孩子都渴望自己是最优秀的(包括自己的物品),这一点孩子本身并没有错。
多带孩子去接触社会,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
这是一个不能保守,不能画地为牢的世界,可是我们的社会大环境的确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干扰项,那就是攀比。这个环境不是容易改变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多出去了解和访问。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的其它兴趣
孩子有虚荣心,是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引导好了,虚荣心可以转化为进取心,帮助孩子积极进取。如果不加重视,任其发展,虚荣心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
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
其实家长往往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看那个小朋友比你乖,那个同学比你学习好等”,孩子慢慢的就会自觉地跟别人比。可惜的是,孩子往往不比学习,竟比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其他东西,渐渐走入一个误区。
“攀比”背后的辛苦:一个“别人家的好孩子”成绩好的辛酸辛苦,除了一直坚持上几门才艺培训班之外,课程辅导等也参加多种,孩子每天都处在十分忙碌的状态,牺牲课外时间的童年伙伴及玩乐,这些都是父母不惜成本强加给孩子的,值得吗?父母把自己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否会出问题呢?
在教育上攀比未必都是坏事,关键看比什么。如果一味比成绩、比分数,或是为了走捷径、赚加分而比特长,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能从比较中发现孩子的潜力,引导孩子的优势,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要改变教育攀比现象,就要打破以成绩论优劣的教育观念,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要把孩子都往标准精英的模子上培养,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