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提高水产饲料利用率?
优质回答:
影响鱼饲料系数的四个因素:
饲料配方的合理性:要因鱼而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只有当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与鱼类的需求相吻合时才能提高消化吸收率,降低饲料系数。
饲料原料的质量与加工调制:影响饲料加工质量的工艺指标主要是粉碎粒度、调质蒸气的压力和温度。试验证明,饲料加工粒度在10-20目消化率为11%,30-50目消化率为51%,50目以上消化率为73%。原料粒度细则表面积大,可获得较好的调质效果,饲料的熟化程度高,糊化更充分,颗粒的粘结性好,入水后不易散失,鱼类摄食后易于消化吸收,饲料系数低。在饲料加工的标准中,对水产饲料粉碎粒度的要求是:淡水鱼料要求全部通过20目筛,40目筛上物不得超过30%。此外对水产饲料来讲调质的最适含水量12%左右,物料的温度以70℃为宜,这不但能提高制粒机组的生产效率,而且,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颗饵产品。
投喂技术:正确的掌握鱼类的摄食习性,合理的给饵,才能充分发挥饲料的生产效能,达到降低饲料系数的目的。投喂次数和投喂量过多,食物充满肠道,减少肠壁与饲料接触机会,食物消化吸收不充分,使饲料的消化率下降,饲料系数增大。如果投喂次数和时间多变,鱼类饥饱不均,也会降低饲料利用率。
水环境因子:鱼是变温动物,其代谢活动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低时,鱼体代谢活动减少,所需能量少,摄食量也少;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的时间长,其利用率也低。其次影响饲料系数的水质指标中主要是水中溶解氧,据测定当水中氧含量在4mg/L以上时,鱼的摄食强度和消化吸收率随水中溶解氧的增加而增大。据报导鲤鱼在溶氧3-6mg/L时,比0.5-2mg/L其饲料效率增加一倍,由此可见,水中的溶氧含量对饲料系数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一、创造良好的生长福利环境 水生动物在较佳的生长环境下,才能增强新陈代谢作用,加速水生动物的生长。如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研究资料,鱼类在溶氧3毫克/升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毫克/升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毫克/升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毫克/升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毫克/升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毫克/升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很值。因此在养殖中可利用平时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水、使用微生物制剂、开动增氧机、安装微孔管道增氧设施等方法来调节和改善水质,使池水始终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合适的透明度,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为水生动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福利环境。 二、选择性状优良的健康养殖品种 品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较高,生产性能高,用于维持生命的用料就少,饲料报酬就高。近年来,随着良种的不断培育和引进,对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因此我们放养水生动物种苗时一定要选择遗传性状优良、体表完整、体色鲜明、体质健壮的种苗。在种苗放养时,还要注意放养量的合理准确,放养规格应尽可能大小一致,并适当搭配其它养殖品种,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选择适于这种主养品种营养需求的饲料投喂,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利用率。目前推广的80:20放养模式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放养方式。 三、提供全面准确的饲料营养成分 水生动物由于食性和生理需要不同,需要的营养要求也不同。例如,对于蛋白质来说,它是决定水生动物生长的最关键的营养物质,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分,确定并选择最适的蛋白质需要量,可以有效的维持体蛋白动态平衡所必需的蛋白质量以及能使水生动物最大生长,不同食性的水生动物对蛋白质量需求不同,如鱼类为:草食性<杂食性<动物性。不同生长生阶段对蛋白质量需求也不同,单位水生动物体重的蛋白质需要量随水生动物体重的增加而减少,如鱼类为:成鱼阶段<鱼种阶段<鱼苗阶段。当然,饲料的蛋白质也不是越大越好,有时在配合饲料中适量搭配能量饲料,可以使蛋白质较多地用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对提高饲料利用率是十分重要的,另在甲壳类水产品种养殖中,饲料的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也要应生长阶段及时调整比例。必要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促进水生动物生长的诱食剂、促生长剂、驱虫保健剂、微量元素等,但添加剂一定要注意绿色环保。 四、遵循规范的饲料加工方法 饲料加工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营养损失。如在豆类饲料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等物质,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但经热处理后,可使胰蛋白酶失效,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谷类饲料磨得越细,消化率越高,但过细会降低适口性。因此应根据水生动物的口径大小,若将粉碎的原料饲料加工制成合适粒径的颗粒饲料投喂水生动物,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15%左右。影响配合饲料质量的关键主要有:粉碎粒度是否够细,称量是否准确,混合是否均匀,除杂是否完全,蒸汽调质的温度、压力是否适宜,造粒是否压紧,颗粒大小是否合适,熟化温度及时间是否科学等。 五、选择科学的饲料投饲方法 总的投饲原则是投饲要均匀、适量、定时、定位,切忌时饱时饥,影响水生动物消化和生长。投饲量与饲料的利用率直接相关。如鱼类没有胃,不能长时间储存饲料供慢慢消化吸收。若吃食过饱,饲料往往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就排出体外,造成浪费;投饲不足,则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因此应采取多次投喂的方式,目前可通过投饵机的定时控制,一般从早晨7:00开始,到下午的16:00结束,每次投喂时间应持续20~30min为宜。当然不同的养殖品种投饲时间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对虾有昼夜摄食的习性,应采取昼夜多次投饲方式,一般为每天4~5次,每隔4~5小时投饲一次。如青虾与河蟹品种,一般每天投饲2次,上午9:00占30~40%,下午17:00占60~70%,投饲的区域和范围也应因不同养殖品种而定,一般虾蟹类应以浅水处为主,鱼类可通过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实行定点投喂。生产上,应定期检查水生动物的摄食情况,每次投饲以能保证水生动物有80%以上的饱食度为宜,遇到情况异常时应及时更改投饲量。 六、做好疾病防治的基础工作 水生动物只有在健康状况下,才能有效利用饲料快速生长,如一旦感染寄生虫、细菌、病毒后,鳃部呼吸困难、机体吸收营养功能减弱,食量有所下降,且饲料投入量无法控制,往往投少了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长,投入多了浪费饲料,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对治疗疾病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贯彻“积极预防、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治疗水产动物的各种病症,确保水产动物机体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将病虫害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之内。 七、注重饲料的保管方法 饲料保管不善,饲用价值不但降低,而且极易发生水生动物中毒或引起消化道疾病,贮存过久的饲料会因脂肪变质而使营养成分降低,其中维生素A、D、E也易氧化而降低效力,所以一次购进料不宜过多,购进的饲料还要注意遮光、通风透气和防潮。有条件的渔业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应建成专门的饲料仓库用于饲料的储存,保持饲料新鲜。
其他网友回答
养鱼“八法”中强调,“饵”是基本要素。无论如何,养殖的鱼类是要靠饵料来喂养的,这样才能获得高产,缩短养殖周期。
但是,饲料如果利用不好,养殖成本反倒会增加。因此,尽可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才能将效益最大化。
一、管好水质
水环境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水环境能促进鱼类进食。这人类一样,如果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里,食欲自然不会好。在嘈杂的餐厅,人的进食也会受到干扰。当水质条件恶化时,鱼类的摄食活动就会减弱。
二、看环境决定饲料投喂量
具体来说是看水温、天气和季节来决定投喂量。当鱼类的摄食和水温有关,这是因为温度能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当温度较高时,鱼类新陈代谢加快,食欲旺盛,此时可以多投喂;当水温低时,新陈代谢变慢,鱼类摄食活动减少或不进食,可以少投喂。天气晴朗时多投喂,连续阴雨天、暴雨等天气少投喂。
三、预防疾病
病鱼一般会食欲不振,此时投喂再多的饲料也是浪费。所以,平时要注意预防疾病,定期消毒,投喂药饵。
四、其他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措施
一是使用投饵机,二是建立食场或食台,三是使用优质饲料。
其他网友回答
提高利用率就得从消化上说起,消化器官好,才能把饲料的营养物质分解出来,肠道好,才能把分解出来的营养物质尽可能的完全吸收,这样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消化不好会过料,吸收不好,排泄的粪便易变质,对水环境影响大。
其他网友回答
鸡舍下边养鲤鱼,鲤鱼池里养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