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哲学、文艺等领域的批判、批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多人容易误解?
优质回答:
不仅哲学需要批判、文学、科学都需要批判,只有批判才能进步,如果没有批判的话,我们到现在还以为地球是方的,人类是由女娲玩泥巴玩出来的。可是现实中,说到批判,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走向对立,就是谩骂、指责。那是因为没有理解批判的涵义。
批判,我特意查了一下百度的解释:
1.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虚无主义。
2.分析判别,评论好坏:~地继承文学艺术遗产。
这就找到了我们为什么提到“批判”就是指责和谩骂的原因了,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定义,“批判”就是否定和评论好坏,是贬义词。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自然反应到行为上就是这样的表现了。
“批判”这个词应该来源于西方,真正的涵义是“评论”,中性词,对某个观点提出更加完善的解读,或支持或反对。西方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批判性思维”,基于逻辑的基础上,对论点进行论述。正是在这个观念之上,西方的思想体系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传统上,我们是儒家文化的传人,我们没有批判性思维,观念上,我们喜欢统一的思想,不太接受相反的观点,所以遇到问题喜欢选边站,论战到最后都是用道德来绑架彼此,于是显得莫名其妙。
其他网友回答
对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批评、批判不仅是积极地阅读活动,而且具有广泛积极的社会意义,也是使该领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所必须的文化活动。其意义主要有:
①无论是任何的文学、艺术、哲学作品一旦公诸于世,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社会意义,包括积极的、消极的等,都是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有关,并且作品在读者、观众的头脑中所产生的种种反应,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也就是产生了评论。
②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必然产生的积极地品评活动一一″鉴赏、评论、批评、建义“等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将反作用于该作品,使该作品不断得到再创作、再完善。
③批评、批判是针对某一作品所进行的文化活动。无论是读者个人或是”专业机构″都必须尊重作者的人格劳动过程。专业机构(由行政机关、专家、读者等组成)的评论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标准,针对作品全面评价。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的一项文艺方针,旨在使文艺、哲学能夠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化领域,基于意识形态、哲学观点、表达方式等观念不同,互相争论,彼此指责,又互相利用,引以借鉴。这主要是世界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本就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孙叫兽别愚弄百姓了,公民都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权力,批评是万能的?那人们不生产只喊空口号。批评要有凭有据并提出建设性建义。方方之流不研究科学规律,满口跑火车于全社会有何作用。只能影响实干家,伤广大劳动者的心。
批评对社会是有促进作用,对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事不能盲目指责发泄情绪,这不能解决问题。况且世界经济科学军事及制度非常复杂,单个人是很难认识其本质的,在没有了解研究透彻就指责追研别人,是不科学的也违背了常识。每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但不能一劳永逸,并以此为资本去评论任何事。特别是教授,作家。也要有所不为。
其他网友回答
面对问题及包含的说明,本人仅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为什么近来对文学作品中(包括方方日记吧)的批判与批评,很多人都予以了认同。本人认为,一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事情的确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但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国家在惠民政策上、在加强法制建设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执法者的素质有高低,就造成了依法办事的效果有了天壤之别。惠民政策的甘露,一时没淋到自己的头上,表面上不敢与当地的父母官据理力争,只能在暗地里埋怨政策还不够完美。所以,一些持批判与批评的文学作品就运应而生且快速衍生了。我的看法是,如果一部文学作品仅仅只有批判与批评,缺少了赞扬与表扬,那你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或说成是你创作的思路吧)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就不说以前的高大全式的人和事了吧,就以眼下来说,文学源自于生活,当下可歌可泣可写可赞的人和事不尽其数,为什么就充耳不闻闭眼不见?本人始终认为,内心阳光明媚,眼外一片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