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可以不按平仄吗 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网友提问:

格律诗必须按平仄填写吗?

优质回答:

首先,先说一个问题,唐代诗人写格律诗是否依平仄格律而写。

答案是否定的,唐人写格律诗依的是四声韵律。平仄格律只是后人用不完归纳法,总结唐诗句子,并为方便理解,将声调作了二元简化,以平仄格式标示其规律,谓之格律。

因此正确的说法应是,格律诗是否必须依格律而写?

格律运用和意象运用一样都属于格律诗的创作方法,也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假若我们写诗不依格律,并无不可,但就不能将其称之为格律诗了。就正如,写一首七言四句的诗,依七绝格律写的,你可将其定格为七绝。不依格律写的可将其称作七言,七古等。

诗,讲究的是声情。因此不论什么诗都是要讲究声律的,只不过在如古体诗和自由诗这些文体当中,并没有就此定出硬性的标准。但也并不代表这些诗体就不需要讲究声律。

有时,我甚觉得因为格律诗提供了格律的模板,反而省却了自己探索的麻烦。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诗词创作应由格律诗写起的原因。

当然,我们假若在头条读到一些不合律的“格律诗”,这也没有什么,更不必大惊小怪。头条只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自媒体平台,并非专业的诗词社区。这年头,能静下心来去学习诗词创作,已属难能可贵。何况,谁都有一个学习过程,谁都不是一开始写就可以律工韵正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得法,学习诗词格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有兴趣的,可关注下我,我会发很多相关的文字,稍后也会启动一组免费课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题目问得……有些无从答起的感觉。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顾名思义,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韵律。

格式包括字数、句数这些明显可见的规则,也包括句式、文法这些内在的内容。韵律则包括押韵的规律,以及每个字的平仄音调。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规矩,就是我们说的格律体。

而严格遵守格律体规矩的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这就好比是把规矩画在这里,你按这些规则写出来就可以称为格律诗,如果不按这个规矩写,就是古风。这中间只有非左即右的区别方式。

那按照平仄写出来的诗就是格律诗,不按照平仄写出来的文言诗就是古风,白话诗就是现代诗,各有各的身份区别,根本就谈不上不按平仄写的格律诗。

有朋友肯定会说,为什么在唐朝会有那么多平仄不严合的诗也归入了绝句,律诗?因为平仄一说是在则天皇帝时期提出来的,近体格律诗的规则也是在这以后慢慢严格、规范化。而平水韵是在宋朝时期根据唐韵整理而成,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发生发音平仄变化也正常。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格律体的规范问题。初唐、盛唐之时,本身格律体也在归纳进化之中,出现不符合平仄格律的诗是极为正常的。而近体诗就是在诗歌大发展时期精中选优出来的发音规则下的诗体,所以,唐宋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类格律体出现。不过后人在整理之时,对这些半律半古的诗都另外总结命名。

如一二句,三四句相对,但是二三句失黏,这个就好像腰断了,就命名为“折腰体”。如首句用韵宽松,可以窜韵,就叫“孤雁出群格”。

这种方法,是归纳总结,并不鼓励后来者这么做,这是前人在格律未成熟的情况下的各种实验之作,在格律体成熟之后,“折腰体”这种现象基本上就不会发生了。本身我们将它划到古体诗中也没有问题。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好诗吗?当然。可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平仄关键位置是“仄平仄”,按照格律诗要求,第三句平仄要相黏,但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二四六位置是“平仄平”,是相对的,这其实就是出律,古人称“折腰体”即是。

其实我们要简单些看的话,这就是一首七言古绝,不算格律体。

但这会影响这首诗在中国诗词史上的崇高地位吗?绝对不会。

所以,前人不叙。我们今天如果写格律诗,不存在有不按平仄的格律诗一说。要么是按平仄来的近体诗,要么就是不按平仄来的古体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古为今用,平仄传承,时代不同,末必严谨,符合时代的需求,网友的诗句大受欢迎。

其他网友回答

            格律诗重在格律!

  每每看到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提问及回答,总是让人心里生出一种痒痒的却又挠不到的感觉。:一方面提问者问得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回答者则又答得辞不达意、甚至答非所问。作为一个古诗爱好者,思考再三,终于决定还是站出来为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作一次彻底而透彻的解答,希望有心人收藏一下,以后若再看到有人又提出格律诗方面的类似问题,就把我的解答转发给Ta即可。

  要谈“诗”,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诗”。其实“诗”是与“文”区别而存在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格式不同;二是句法不同。格式不同乃是外观上的区别,一目了然,因而可以说是最明显的区别。但句法不同却是最本质的区别:“文”通常用“文句”来写,例如本文;而“诗”则必须用“诗句”来写,例如“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诗句。如果从作文角度来看,这个诗句就是三个词组,完全不能认为是句子;但从“诗”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诗句”,不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还是佳句。那么文句和诗句究竟是怎样的不同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句的重点在于“语法”,故必须结构正确、语意通顺;而诗句的重点则在于“意象”,故即便只是通过罗列几个词组来达到转换或渲染场景的效果,也能成立。例如同样的场景,若用“文句”来描述的话,则可能会是这样:“一座小桥映入眼帘,桥下的河水在缓缓流淌,桥头却有一户人家。”(原本对诗句和文句的概念不太清楚的,请参照此例仔细体味两者的不同)

  弄清了“诗句”与“文句”的区别,就会明白:诗有诗的规则,文有文的规则。提起诗的规则,一般很容易会想到“格律诗”。但经过上述说明,相信大家应该都已经能够意识到,“格律”不过是诗的规则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其涵义、范围还要深刻、广泛得多:

  第一,如前所述,一篇文字要能被称为“诗”必须具有某类诗的形式并用诗句写成。

  第二,根据有无更多特别的附加规则,诗的种类可以粗分为“自由诗”和“规格诗”(——这是我为归纳、叙述方便而创造的一个名称)。

  第三,“规格诗”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其形式有特别规定的一类诗。具体而言,有规定字数的,如: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日本的俳句也属于此类;有规定行数的,如:格律诗、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和日本的俳句也可归入此类;有规定句数的,如:格律诗、词、曲,还有日本的俳句;有规定段数的,如:词、曲;有规定押韵的,如:古诗、词、曲,还有欧洲的十四行诗;有对音调(平仄或轻重音)有要求的,如:古诗、词、曲,还有欧洲的十四行诗;有规定词性的,如:格律诗中的对仗;有规定句式的,如:格律诗、词、曲;有规定格式的,如:格律诗、词、曲,还有日本的俳句;有风格规定的,如:词(例如:《满江红》宜表达慷慨激昂之情,《雨霖铃》则宜表现缠绵哀怨之情)。

  由此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是“诗”,或多或少,或宽或严,都是有规则要求的。即便是貌似没有规则的“自由诗”,也必须满足“具有某类诗的形式”和“用诗句写成”这两条基本规则,否则便不能成为“诗”。与“自由诗”相比,对字数、行数、句数、押韵、音调、词性、句式、格式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要求的“格律诗”不过是规则多了一些而已,但在有规则这一条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即两者的差别乃是“量变”而非“质变”。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想要写诗,首先就要先明白一件事:即便是所谓“自由诗”,也是有其自身的“格律”——规则的,而“格律诗”不过是其格律比“自由诗”更严苛而已。所以,选择什么形式,各按喜好决定可也。喜欢写格律诗的就写格律诗,喜欢写自由诗的就写自由诗;会写格律诗的就写格律诗,不会写格律诗却又想写诗的就写自由诗。一切都可以自由选择,何必仅仅因为不会写或写不好格律诗就去质疑甚至反对格律诗呢?

  有人用“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这个比喻来批评、反对格律诗,完全是无稽之谈。让我们来设想一场“舞林争霸赛”的决赛场景:假定争夺冠亚军的两人得到了相同的得分而比赛规则又规定不能有并列冠军,那必定需要增加一场“PK赛”来决出最后的胜负。这时其中的一人提出:与竞赛对手跳同一个舞,但自己则会戴上镣铐去跳。如果两人最后还是得到了相同的评分,那你难道不认为冠军宝座理应属于那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吗?因为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对手,而且Ta尽管带着镣铐,却并未降低自己的跳舞水准——即镣铐不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会成为加分因素。

  所以,把格律说成是“镣铐”,并宣称格律会妨碍内容表达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谬误了:对不擅长格律者来说,格律或许会成为妨碍内容表达的镣铐;而对擅长格律者来说,格律则是在内容之外,更进一步通过格式、音乐、节奏等增添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的精美包装。否则,为什么“带着镣铐跳舞”的古代诗人能为后世留下成千上万首千古名篇,而没有了格律束缚的众多当代自由诗人,却至今写不出一首堪比古人的上佳之作呢?

  总之,尽管对文学作品而言,内容是很重要,但格律诗却是一个例外。格律诗既然以“格律”命名,格律就是核心,格律就是重点,格律就是根本。在格律诗这里,格律高于一切。格律不符,可以宣称是“诗”,但千万不要妄称“格律诗”而亵渎格律诗之名。

  最后,为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特将上述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归纳、浓缩为如下一表,以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格律诗、须严格的按格律添写,否则就不能称格律诗。这是一种规范行为,也是为了统一和界定诗、词的正确性。

唐之前的诗、词的格律与后不同,是因为人们还没认识到其中的缺点。那就是:语言发音的不同。天南海北,五花八门的语言,体现在诗、词中,其意思很容易变味或是事而非。如:南方的软语,北方的硬音,是很难协调的。于是,有心人便发明了格律,以便规范。也就出现了: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曲用″中原音韵”。

统一入声,人们创作的诗、词、曲用标准入音,大家都能读得懂,看得明白。

现在有些人写东西,认为格律较难,不愿意按格律去添写。往往把不能作格律诗的作品,生搬硬套到″古风””七言”当中去。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诗、词在古代是:可唱的。也不要把:五字的,七字的非格律的,就叫:七言或古风,这是自欺其人。

喜欢诗、词很好,写的不好也没问题。古今多少写诗添词的?留下的、被人认可的有多少?就那么点。只要喜欢,认真的去学习、练习,懂得为好。最好不要不懂装懂,易叫人笑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