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与兰亭序(兰亭集序是国宝吗)

网友提问: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优质回答: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两件著名的失踪国宝,它们在各自的历史岁月中消失,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找寻得到,这两件国宝分别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传国玉玺与兰亭序。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还只是一块被石头包裹、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这块石头的不凡之处。

他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必然包裹着一块美玉,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找到了楚国国王,想把这块原石献给楚国国王。

由于当时石头还没有被剖开,所以楚国国王找了自己身边的一名玉匠鉴定,让他看一下这块石头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说那样暗藏一块美玉。

或许是那名工匠鉴玉技术不如卞和也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看过那块原石之后,他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

听闻工匠的答案,楚国国王非常愤怒,也没让人剖开这块石头,直接就生气地让人砍了卞和一条腿。

楚国国王的惩罚并没有打消卞和自己对原石的判断,他继续抱着这块石头,直到下一任楚国国王继位,他才重新拿出了这块原石,想继续献给楚国国王。

只不过这个时候,新任楚国国王的工匠给出了和以往一样的答案,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惩罚,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来的最后一条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国国王继位,卞和才获得了认可,在楚国国王的命令下,工匠们剖开了卞和的原石,从里面取出了美轮美奂的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围绕着和氏璧又发生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后,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而是让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

也就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传国玉玺变成了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坐上皇帝宝座、手中没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这个人将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宝座上,也会产生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这历经了诸多王朝、君王的传国玉玺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们聚会于会稽山下,聚会中,王羲之等人边饮酒、边展开了空谈。

在酒喝到了尽头上后,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写下了一篇兰亭序文,全序总共28行、324字。

兰亭序书写出来后,曾经在许多的名家手中流传,在众多收藏兰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他还没得到兰亭序之前,他就对兰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疯狂地派人寻找着兰亭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长久的寻找后,李世民的手下终于找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那时候,他的手下人给他汇报了消息,说兰亭序真迹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过因为这名和尚怎么也不肯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兰亭序从和尚手中拿了出来。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

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历史中,对于兰亭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兰亭序确实陪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只是在温韬挖掘李世民陵寝的时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坏或者在那个时候失踪了。

除了这个说法,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兰亭序根本没有陪葬进入到李世民的陵寝中,而是被同样喜爱兰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后陪同着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面。

因为乾陵一直没遭受到盗掘和破坏,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冷静静的躺在乾陵的地宫中。

传国玉玺更高

按照提问所说,如果能找寻得到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那么我觉得传国玉玺的价值要比兰亭序高出一截。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确定一个国家国运的重宝、是历代皇帝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的权力象征。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秦朝建立、汉太后摔玉、皇太极假造玉玺等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件宝物能盖过它的风头。

而兰亭序除了艺术价值比较高之外,在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上,根本无法和传国玉玺相比。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这俩件国宝真迹出现了,绝对是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一千多年来从割据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书生,无不从牵挂的梦中惊醒,封建时代的军阀只要拥有"传国玉玺",立即可以中气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书法是文人消遣或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日常文字记录的实际应用。

中国书法(包括绘画)的特色就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诗文等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其创作极重修养、风韵和气质。

而被书法家们推崇备至的东晋王義之的《兰亭序》仅是冯承素摹本的行书、纸本,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传国玉玺

和氏璧消失的同时,传国玉玺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随着秦国的大一统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于是各方面都要求统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统一;比如,他开始用玉治印,并统一规定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了御玺,他令玉工孙寿雕琢过一枚皇帝御玺,称为"天子玺",还让宰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于玉上。刘邦灭秦国得到天下,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

在李斯的《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证和氏璧的消失其实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来制作"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帝的专制王朝象征,而材料本身又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载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认为"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和价值超过王義之真迹《兰亭序》。

巜兰亭序》

真迹在何处?

唐太宗珍爱巜兰亭序》,反复观赏,并遣令陪其百年之后。

907年,滥滚龙朱温称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历史典籍关于昭陵的损失文物清单并没有巜兰亭序》的下落。

人们又把怀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则天,她是著名书法家,今草的范本巜升仙太子碑》即是其亲笔所为,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贺知章草书巜孝经》,和巜升仙太子碑》相比较,虽然字迹相近,艺术效果却远不如《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们知道,在两晋时期,篆、隶、草、真(楷)已经产生齐备,至于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变化,虽然后世书法家多用行书,但是,它无法绝对独立于上述四种书体。换言之,它是一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已瑧化境,这也是两晋书法的一种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总指挥谢安,他也参加了兰亭集会,也是书法家,请看他的书法,几乎与巜兰亭序》字迹相同。

(谢安书法)

酷爱今草的武则天,应该喜欢融草书与楷书于一体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没有把巜兰亭序》陪葬的话,武则天极有可能把它带入了乾陵。

虽是推断、猜测,却给书法爱好者们一睹真颜的希望。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作品众彩纷呈,百花盛开,《兰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毕竟是艺术范畴,所以略输"传国玉玺"。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不太理解题主在问题中所说价值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两种宝物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历史价值?如果单单从经济价值来说,无论是传国玉玺还是兰亭集序,都是无价之宝。

将来如果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的话,无论多少钱,国家都不会卖给私人的,那是国之重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可是如果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看,那就可以说道说道了。

我认为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说,兰亭集序的价值是要高于传国玉玺的。它是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酒后所作,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处于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不要说后人,就连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后,都无法再达到这种水平,所以他后来说了一句话,叫“此神助我,非人力哉。”意思是说,这幅字是上天派下的神仙帮助我写成的,如果仅凭我个人之力,是绝难完成的。

完成之后,王羲之视如珍宝,代代相传,成就了该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

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化和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于我们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就是受到了古代兰亭集序这一类书法作品的影响,所以它对中国文化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可惜后来传到第七代王法极时,真迹丢失了,可能被埋进了哪位唐朝皇帝的陵墓里,再也没有人见过。

真迹虽然不在了,但是这部书法作品却长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界、书法界和艺术界。它是书法名作,更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再回过头来说玉玺,从玉玺本身来说,它就是一块经过经心雕琢的美玉,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受命在和氏壁上刻定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皇权永固。

随后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代代相传,玉玺也跟着往下传,所以玉玺的价值是和封建王朝的命运捆在一起的。当中国封建王朝最终结束时,玉玺本身的价值也就到头了。

最后一个拿到玉玺的是五代时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据说他在城破时将自己和玉玺一起投入了火中。他之后的皇帝所用的玉玺都不是正统的,而是自己制作的。

显然,传国玉玺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作用也就结束了,基本上它的价值也就升到天花板了。看看现在中国历史界、文化界和艺术界,对于兰亭集序的关注度明显是要大于传国玉玺的。

这就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愈发显现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人所关注。而对于玉玺,只是把它当作一件物品来看,其搭配的文化价值远不及兰亭集序。

可惜的是,目前这两件宝物都不见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它们具体在哪里,这实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损伤。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找到它们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其他网友回答

眼光、角度、兴趣爱好不同,所作出的选择也不同,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十个兰亭集序也比不上一个传国玉玺的价值高,但在少数书法爱好者眼中,兰亭集序就是世间书法最高造诣,自然价值也就比传国玉玺高了。

先看两件宝物出现的时间。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和氏璧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楚国一个叫卞和的玉工发现了一块宝玉,经过卞和十年的发掘和打磨成一块玉璞,卞和将玉璞送给楚文王开始。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和氏璧雕刻成传国玉玺,之后经历无数朝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

兰亭序面世于公元353年,也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东晋著名书法家、江州刺史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达官贵人、世家子弟共41人相聚今浙江绍兴,举行一种去除疾病和不详征兆的活动,同时饮酒做诗写赋,事后将作品归结为一合集,由王羲之写了一篇序描述此事,这本序就是兰亭序。

从公元353年到今天,也就是1666年,也就是兰亭序存在的时间只有1666年历史,相比于传国玉玺的2719年,时间上晚了1053年。对于文物来说,越是古老的东西,就越是珍贵,从时间上看,传国玉玺比兰亭序珍贵得多。

再看两种宝物的载体比较。

传国玉玺是一块玉,玉是能保存很长时间的,即使是在空气中,玉也能够保存,而不会损坏或者自然氧化消失,因此传国玉玺比较好保存。

兰亭序是出现在东晋时期,那个时候已经有纸了,相传兰亭序真迹是王羲之用鼠须笔写在一种叫蚕茧纸的载体上,而蚕茧纸是一种用构树皮纤维做成的纸张,众所周知,纸张的保存是比较难的,既要控制干湿度,又要防止氧化,时间长了墨迹还容易变化,甚至消失。

从保存方法上来看,越是难保存的文物价值就越高,从这一点来看,兰亭序价值比传国玉玺高。

最后看两种宝物的价值对比。

衡量文物的价值,就得看文物在历史上凝聚了哪些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文物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就是文物本身的价值,无形价值就是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国玉玺的前身和氏壁,在成为玉玺之前,就经历479年的历史,包括玉工卞和三次献玉给楚王,两次被遭受残酷刑法,直到最后一次和氏壁才真正显示出价值,没有卞和的执着和顽强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传国玉玺,这是传国玉玺最早的文化价值。

之后和氏璧还经历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最后在秦统一天下之后,和氏璧才回到秦国手中,才由李斯制作成传国玉玺,上刻八个大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才真正成为传国的玉玺。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而传国玉玺就是皇帝的身份证,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的作用就是显示天子的正统性,没有传国玉玺的皇帝,就相当于没有合法性的皇帝一样,其文化价值如同传国玉玺上所刻8个大字的含义:既然受了天命,就应当国运长寿昌盛。

至此,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拥有传国玉玺为正统性、合法性,即使没有传国玉玺,也要刻一个假的出来代替,可见传国玉玺对于皇帝的重要性。同时 ,传国玉玺见证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最高统治者的兴衰和朝代更替的残酷,更是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毕生精力,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玉玺文化,是任何其他物品都取代不了的。

兰亭序是一帮文人墨客在闲睱之际,一边喝酒一边鸣诗作赋,这完全就是一种消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沙龙之类的,最后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这些作品作了一个序,充其量就是特定时代的一幅文学作品。

兰亭序的内容就是记载当时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了人物、时间、地点和大概的事情,内容并无出色之处,真正出色的是其书法。

兰亭序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出自王羲之这个五千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手,代表了中国五千历史书法界的最高造诣,如果你不是书法界和文化界的专业人才,你不会对兰亭序感兴趣的。

所以,传国玉玺和兰亭序放在一起,真要比价值的话,就相当于拿今天的某地一个书法协会跟一个国家性的组织来比重要性一样,兰亭序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无法与传国玉玺相比,但在书法家眼中,却是相反。

其他网友回答

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都是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国宝。一个是代表皇权和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准,一个是书圣王羲之的登峰造极之作。如果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必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价值更高,但是从历史意义和对文明进程推动作用的角度来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价值是不能估量的。

传国玉玺的背后是法统的象征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彰显天子的威严和权力的至高无上,命令丞相李斯以和氏璧为坯子,用虫鸟篆字刻成的帝王玉玺,上边有李斯的提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皇权正统的象征。由于玉玺与最高权力的捆绑关系,使得玉玺从诞生那刻起,一直成为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向往之物,玉玺也一再丢失重现,让它更加的扑朔迷离。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巡乘船于洞庭湖,忽然一阵狂风骤雨,游船将要倾倒之际,玉玺掉入湖中,风浪才止。结果八年后,有人偶然得到玉玺,重新献给朝廷。

后来,秦末楚汉分争,玉玺不知所踪。子婴元年(前207),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从此传国玉玺一直保留在汉家刘氏手中。直到王莽篡汉,闻自己的姑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非常气愤自己这个忘恩负义的侄子,就将玉玺一下摔在地上,结果不小心碰掉一个角。王莽拿到传国玉玺,找工匠们用黄金把破损的边角补齐,从此传国玉玺,又叫“金镶玉玺”。

后来,传国玉玺经过孙坚、袁绍、隋唐、魏晋南北朝等等,直到北宋靖康之变,传国玉玺被金国掳获,从此传国玉玺再也不知所踪。

兰亭序令千古文人雅士念兹在兹

《兰亭序》作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对王羲之本人已无需过多介绍,大家只要知道他有个称号叫做“书圣”,足以见得其书法水平造诣之高,宋四家米芾评价王羲之“天下行书第一帖”,无论是魏晋时期,还是后世千年,王羲之的行书是所有行书爱好者必须临摹的字帖。如同一个人推崇儒家,成天子曰诗云,却不知道孔子,是一个道理。

兰亭序成书于晋永和九年(353)的一个春天,一群当时名士集合春游踏春。时年47岁的王羲之书法造诣已经炉火纯青,挥舞毛笔,一气呵成写下这部千古不朽的行书书帖。

《兰亭序》书帖到底有多么推崇,据统计每个朝代的大书法家临摹版本加起来已经不下几十种。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兰亭序》迷恋致死,太宗皇帝驾崩时的遗诏就提到死后要带走书帖,果然《兰亭序》陪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下葬昭陵,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

虽然传国玉玺和兰亭序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书法造诣的最高典范,但是若两者做个比较的话,还是传国玉玺的价值更高。因为传国玉玺存在2000多年,有关它扑朔迷离的故事,围绕它的各种斗争实在太多,毕竟传国玉玺就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无声版的“连续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