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要对孔子说做人要大智若愚呢(为什么老子要对孔子说做人要大智若愚的话)

网友提问:

为什么老子要对孔子说做人要大智若愚?

优质回答:

谢邀。二千多年前,孔子在鲁国国君的资助下,驾着马车,风尘仆仆的一路西行,他怀着虔诚的心,到都城洛阳,去向学识渊博的周朝图书馆馆长老子问礼。

孔子认为,春秋的乱世,是礼乐崩坏的原因。《资治通鉴》为何从三家分晋开始?司马光认为,战国时,天下大乱,原因在于周朝天子不能坚守“礼”,破坏了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矩。这叫做乱自上作。

夏商周三代的百姓纯朴,没有机心,没有尔虞我诈。孔子的理想就是寻找已经丧失的周礼。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千多年前,两个文化领域的顶级人物相会了。

老子说些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对孔子说要大智若愚呢?

老子说,你所说的,其人与骨,都已腐朽了,但言语还在。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我听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应去除你的骄气与多欲。纵情声色,放纵任性,对你是没有好处的。老子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说尽人的一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际上,这出自于《易经》的乾卦,有机会,就龙行天下,没有机会就潜龙勿用,神龙不见首尾,遁世而无闷。孟子后来,又把他阐述为儒家的千古名言,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在,很多高官从高位上退下来,郁郁寡欢,心里落差大,都是不懂传统文化的原因。第二层意思是核心,强调了道家为人处世的态度,重视内在,淡看外表,主张褐衣怀玉。老子曾描述过这种境界,众人都高高兴兴地吃大餐,我却象婴儿一样,内心恬静。众人都明明白白,我却昏庸愚昧。王维在诗歌中写到“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也表明自己修养身心,混同一个普通人的做法。后来,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很多高人,厉害的人,从外表看,也是普普通通的,这就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第三层意思是补充,做人要戒骄戒躁,不能太傲气,欲望不能太多,看看多少家破人亡的,不都是做人太傲,穷奢极欲惹得祸。结束语:可见,老子认为,最大的礼不是秩序,礼节,仁爱,而是谦恭,谦虚,谦下,人人都见素抱朴,保持赤子的纯真之心,没有欺骗,没有掠夺,不是自己的,一毫也不取,这不就是理想的社会吗?所以,老子说,大道无方,大智若愚。

其他网友回答

答: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当时战乱不息,动乱不止。善良忠诚无藏身之所;邪恶奸诈有用武之地。这种世道,小人在朝廷得志,君子野外听命。为善者,其智慧只能用于保全身命,待时而动。为恶者,其奸诈却能在朝野间纵横驰骋,无中生有。

所以,老子对孔子说要大智若愚,看似消极,其实是明智之举。加上原始人性的弱点和其劣根性,枪打出头鸟是社会惯例。所以,韬光养晦是至人不二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要做到大智若愚 这个需要智慧 这个智慧需要阅历 经历来沉淀

其他网友回答

“大智若愚”是一种高超的做人智慧,这个愚不是真的愚,而是看着象愚蠢一样。现实中的人都喜欢抖机灵,喜欢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优越,喜欢让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强……殊不知强就是弱,机灵就是愚蠢……试想下,没有弱又哪来强,没有笨又哪来机灵与聪慧?尽管人都喜欢聪明和机灵的,但过于聪明与过于抖机灵的人是没人喜欢的,也没有好结果的。现实中尖的处处算计利益的人,我们喜欢吗?现实中机灵太过智慧不足的人,我们喜欢吗?现实中看是愚笨但心性纯正的人,经过时间与磨励必会有所作为。人都是要有经历的,才能改变!这就是看是愚笨但又实诚的人,最后都会有好的际遇与贵人,最后收获颇丰!而那些聪明过头的人,最后都不会被人信任让人远离。现实中是需要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人有时要把自己的聪明与机灵稍稍隐藏下。一味的去显示自己聪明反而不聪明了。人都喜欢实诚守信的人,聪明要用到正道上,做人也要在合适的时机隐藏锋芒和机灵,该显时才显。不分时机与场合的抖机灵只会自讨苦吃。因为显聪明的时机不对,会招来嫉妒,憎恨,流言,中伤或打击。若你满腔抱负不懂得收敛锋芒与所谓的聪明,就有可能被人打击而踢出局,那样空有抱负也无处伸展,或许还让你失去机遇,丧失自信与失去理想。因为人大多不喜欢过于聪明过于显示自己的人。如果你非常聪慧又机灵,但你懂时机又知进退,那就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要知道世间聪明机灵的多了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学说,发于礼而形于外,重形重表,温文尔雅,入世济民,大智于形,以形衍理。老子学说,发于心而涵于里,小国寡民,各安自在,出世修身,以形避世。两种学说,门道不同,当然指责。只是,既然不同,说也白说。老子着相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