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给了你什么启示?
优质回答:
逆向思维是丁元英高人一等的诀窍。
时常在头条中看到对逆向思维的解释和讨论,以及如何培养逆向思维的文章或留言。但是,多数文章,包括百度百科,对“逆向思维”的解释基本上是从结果或目标,反向追溯到前提条件的说法都不是太准确的。这其实不是逆向思维,只不过是解决问题前的一个分析思路而已,实施时还是要从条件推演到结果,仍然是正向思维。有的作者喜欢把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策划的格律诗音响的扶贫创业作为逆向思维的经典案例,但是其解释如同上面一样,还是对逆向思维的误解。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呢?
我们不妨先以一个小故事来简单解释逆向思维,这是佛学的一个禅,有一个老师傅问小和尚,有什么法力能够让对面的大山移到你跟前来?小和尚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虚心请教老师傅,老师傅微微一笑,用戒尺敲了一下小和尚的光头,说:“山不过来,人过去”。
在这个例子中,表面上问是“让山移到人的跟前”,这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e。一般人直觉地都会这样反应,这就是正向思维。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山移动的身上,约束了自己的思路。但是,把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如何让山与人靠近”,一下子就明朗了,既然目的是酱紫的,山又不能动,那就只有人动呗。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两者相聚,正向思维把山作为起点,移动到人的终点,不可能做到。反过来,让终点的人走到起点的山去就是完全可行的喏,这才是逆向思维。
我们仍然以《天道》为例,丁元英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采用常规方式,通过生产销售音响获利,因为他知道,就他们的条件,是不可能,至少不可能在短时间实现,而他恰恰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允许他这样做。再说,他也不是一个做实业的人,是做资本市场的,还是习惯性地从资本运作的专业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优势。
丁元英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让国内音响业大佬“乐圣”来收购格律诗公司,短期内快速获得巨额利润。注意! 不是把格律诗“卖”给乐圣,这是正向思维,而是让乐圣心甘情愿、主动地“买”格律诗,并且是出高价,这才是逆向思维。目的不变,但实现目标的思路改变,一卖一买的反转,从被动劣势变为主动优势,从求人变为被人求,从需求过剩变为供给短缺,一个逆向,从一开始就奠定胜局。
至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包括大量订购乐圣的核心配件,到欧洲评奖等等并不是所谓的反过来执行,好像没有啥关系哈。而是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格律诗的价值,有预谋地在给乐圣设局,为达到让乐圣最后不得不自觉主动地提出收购格律诗创造乐圣无法拒绝的条件。注意,这也是在创造实现目的条件,但不是事前分析,而是实施。同样道理,丁元英无法要求乐圣,但他可以从自身做起,这就是“山不过来,人过去”,乐圣是山,格律诗是人。随便说一下,乐圣最初还想算计格律诗,没想到最后被丁元英算计,整个一个请君入瓮。
这个例子中还有一个更普遍,更值得借鉴的逆向思维案例,就是丁元英设计的王庙村生产线。音响市场产品众多,都靠打价格战,其实我国几乎所有的市场都是这样,格律诗作为新产品,既无品牌知名度,也无市场渠道,只能靠打价格战,当然,这不是被动的举措,而是丁元英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为了不至于亏太大的本,丁元英设计了王庙村的生产模式,既达到了扶贫的核心目的,更重要的还为让乐圣心甘情愿买格律诗增加一个重要砝码,毕竟乐圣也在苦苦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还是那句话,一切为目的服务。
像这样的逆向思维,其实比比皆是。比如股市的做空。我们知道,股民获利的利润=卖出收入-买进成本,先买进,再卖出,靠股价上涨获利,这是做多,正向思维。如果先卖出,再买入,利用股价下跌获利,就是做空,逆向思维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以后记住哈: 山不过来,人过去!
其他网友回答
《天道》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丁元英提出的“文化属性”,以及用“文化属性”来实践商业上的投资,以及对罪犯的心里解构与疏导。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道》这两种文化的不同在尼采的哲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就是所谓的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征:自我肯定、骄傲、主动;
奴隶道德则是:自我否定、谦卑、被动、怜悯;
一个人被哪种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行为中蕴含的心态。
这种逆向思维从结果导向很容易理解,对传统文化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改变思考也不是那么难于理解,真正难的是,或者说小说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亲情、母爱、甚至死亡我很是认同;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即然一切遵循规律行事就是天道,那什么是正确的规律比是不是得道更重要;犹如现实社会的潜规则是不是一种规律?人脉社会人情世故是是不是一种规律?从小说情节来看这些都不是规律,是弱者文化“救主”靠的文化;
犹如丁元英一样,更高的哲人独处着,那不是他们想孤独而是因为找不到他们的同类;那又怎样呢?你将活成一个孤岛,在自己的世界里呆着,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大多时候你知道是真理但你的生活还是很扯蛋;
也许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提这个问题的题主,你是不明白自己问了什么问题吗?
《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这本来就是一本书,只是因为改编成电视剧后改了名字。改编里面稍微添加了一些不一样的内容而已。
作为一个《天道》迷,我认为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接触天道是在电视上
当时电视上最近在播出小丹和王明阳两个人的审判对话。当我看了三分钟之后,就感觉自己被深深的吸引了,然后入谜了。然后我目不转睛的一直看到那集电视剧播放完。
在电视剧播完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灵魂受到了极其大的冲击。
之前对上帝的教义,我也以为是一哄孩子吓孩子的代价作为交换,所以我并不认可上帝是教育者,我更认为他是一个宗教。
但从小丹的嘴里面听到了窄门这一个定义之后,我完全懵逼了,原来是我没有弄懂。我没有看懂《圣经》,是我太自不量力了。
当时以为这部电视剧是影视部作品。所以就尽量抽时间去在电视机面前守着看完这部剧。
最终追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感觉又无可奈何,很想有这部书能在市面上流通,但当时消息比较闭塞,网络还没有那么普遍。
所以也成了内心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后来我的同事告诉我,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
这个同是在工作的时候跟他发生一些矛盾,因为这场矛盾我们后来成了朋友,但在成为朋友之前他还是我的同事,偶尔经常聊天的时候我会经常提起这本书,我说这本书很精彩,可是我却不知道什么地方有有卖的,如果说你们能看到的话一定告诉我,因为这个人经常逛书店,所以我就跟他提了几次。
后来他告诉我说在书店他看了这本书价格不是很贵。再问清楚书店地址后,马上坐公交车去把书买了回来,当时书店里面只有这一本了,我还问过书店人员,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少,店员说本书很冷门,看的人少所以进货就少。
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坐的公交车,怎么坐公交车回的家。因为一路上我完全低着头在看书,甚至旁边有一个大爷看到我在看书,都主动站起来给我让座。
现在想来内心还是蛮感动的,但当时内心中真的毫无波澜,心思完全在书上。
从第1章第1个字到最后全书结束,我用了差不多4天时间才真正的看完。
当我看完第1遍之后,我就把书合上我,告诉我自己,我白活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评价?
因为当我看完第1遍以后,我陷入了无尽的思考中,脑子非常的乱,思维高速运转。虽然那时候的我有一定的佛学基础,但在五台山论道这一块我还是陷入了迷茫,甚至到今天我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也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解读。
当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本书太好了。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太大了。
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干预性的改变。我同意肖亚文的话,认识这个人会让你打开一扇窗户,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我的人生仿佛可以看到另外一片天地。
当时把这本书抱到胸前感觉特别感恩,我想可能这就是冥冥中的注定吧,如果在10年之后再让我看到天道这本书,在25岁以后再看这本书的话,我想我可能对天道会产生排斥。
并不是因为我优秀了,而是因为我的心杂乱的不够清静的,所以就这本书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自满和傲慢。
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这本书感觉嗤之以鼻,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杂乱了,心不够清静了,他们看到的永远是,这个道理我懂啊,这个道理我也懂,这个道理我比他还清楚,可是到了真正的事情上一塌糊涂,根本不知道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叫人生的抉择,什么叫人生的轨迹,什么叫人生的变化,什么叫你想得,什么是得救之道
看完这本书之后,从最开始的争辩中的争强好胜,到用了漫长的时间对人生做了一个审视和净化之后,感觉人生越来越回归于一种孤寂。
不愿意去跟别人讨论一些别人没有办法理解的事和道理。可能有人把这种对话称为不失,但这种故事的前提,我认为是这个人有求教心,而不是说要跟你辩论一通,以你的对错来论对错。
慢慢的就会说,啊,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就这样把事情尽量去错开或者说是避免。
哪怕现在在每天在写天道的一些解析,现在已经写到十几万字了,而且也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朋友们的评价和评论。
也经常会受到一些人不怀好意的,或者说是居高临下的指责或者说是评论。开始还是有点心里不舒服,但慢慢的发现可能是所谓的心动而已,所以我感觉这种写作也是一种修行吧。
写这个问答我不想去阐述太多的道理,如果讲道理的话,可能要讲一天一夜,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每个人看的道理都不一样,你有用的道理就是对你最好的道理,所以我不做道理的一个论证。
但作为一个《天道》迷,还是要感谢豆豆这个伟大的作者能写出这么好的一本书。
有人告诉我说这本书过时了,无趣了,我当时就特别想笑,如果有些东西可以随着时间而消失的话,那是人类的损失,不是它的损失,不是他过时了,而是以你的能力已经理解不了这种高级。
其他网友回答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名字既是问题又是答案,每个人悟出的东西不一样,每次也都不一样。“救主文化唯救主可说,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传统文化的症结在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唯独不靠自己。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弱者就是在靠上。
作为普通人精神上受了很大震动外,也渴望能从其中悟出点道理,或者能用悟出的道理去判断周围的事物发展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条件的可能(《天幕红尘》有着重论述),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曾经让我判断几件事情的结果相对准确,也算是应了文中“无所用,无所不用”的话。这是学以致用或实用主义都没有错,总之是改变了我的生活,并且让我更加自信。判断周围的人以他们的语言和文中语言做比较,也较符合逻辑,只是现实中的人更加立体、复杂。
其实还有更深的贪念,用对文化属性的理解像丁一样去设计,从简单开始,判断参与其中的人的层次和思维,进而判断事情发展走向,最后完成属于按照自己意图设计的路径。这些何其难,但从简单开始,逐渐让这种思维深入灵魂,以后的自己必将比现在的自己更加不凡。
我能理解的《天道》讲的是道,讲的是阳谋;《天幕红尘》讲的是以道御术,更清晰的怎么运用对道的理解;《背叛》(宋一坤版)讲的是局,讲的是阴谋。
其他网友回答
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世间本无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