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是拿谁跟孙权做的比较)

网友提问:

曹操因何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欣赏孙权什么呢?

优质回答:

《吴历》记载: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

这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出处。

先说一下当时背景

建安十六年,孙权在张紘的建议下,迁都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建业正式成为东吴的帝都。

建安十七年底,曹操举40万大军,号称要报赤壁之仇,向建业发动攻势。由于建业北临长江,因此,濡须口就成为建业北面防御的要冲。建安十七年底,听闻曹操来袭,孙权在吕蒙的建议下,在濡须口修建了濡须坞,用以抵御曹操的攻势。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在攻破了孙权的江西营,俘获都督公孙阳后,与孙权所领的7万于众僵持在濡须口。曹操计划仿效赤壁之战,火攻濡须坞,因此,打造了许多油船,并连夜渡到江中,打算在发动攻势的时候,以火箭射燃油船,火烧濡须坞。

孙权派水军围困油船,不但破坏了曹操的计划,更抓获俘虏三千余众,溺死数千人。

其后孙权屡次向曹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于是乘轻船自濡须口进入曹操军前,曹军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要进攻,但曹操知是孙权来,就下令曹军保持严整,弓弩不得妄发。孙权的船走了五六里后回头返营并响起鼓吹音乐,曹操看见孙权船上不论器械还是士兵都整齐严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此战双方相持月余,曹操无功而返。

“攻城容易守成难”,孙权虽不像孙坚、孙策,在开始的时候势头如此强劲,却也因性度弘朗,蓄贤养才,胸有大志而逐渐与其父兄齐名。

孙策死后,孙权接掌东吴后,就面临着关乎东吴存亡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临危不乱,用人不疑,在面临东吴生死存亡之时,不但没有因为经验不足,人心不齐而自乱阵脚,反而展现出了超强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彻底降服了东吴老臣们的人心。

在濡须口之战,虽然曹操并没有号称的40万之众,但其实力也远超于孙权所率领的7万人。孙权也曾向刘备求援,但刘备以要攻打刘璋为借口拒绝了孙权。

《三国志·先主传》: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

在明显弱于曹操的情况下,孙权再一次展现了其冷静的军事头脑,临危不惧的优秀品格。

孙权先以甘宁领三千兵为前部督,密令他乘夜突击曹操。甘宁精选了百多人直抵曹操营下,攻入营中后杀了数十人。随后又以计谋破了曹操的“油船计”。东吴水军本就强于曹魏,在此后僵持的月余里,孙权屡次乘坐轻舟快船,亲身到曹军面前挑衅戏谑。

作为东吴之主,孙权不但没有归宿在大后方,亲自帅兵与曹操决战,更能只身为饵,挑衅曹军,打击曹军士气,其勇气谋略一点不逊于父亲孙坚,兄长孙策。

这就是曹操为什么会称赞孙权的原因。

曹操能文能武,而其子嗣却多偏舞文弄墨

曹操征战沙场多年,能文能武,即能带兵打仗,又通晓文墨,即著有《魏武注孙子》《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又有《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蒿里行》《孟德新书》等文学作品。

而曹操的子嗣虽多,但继承曹操文武双全的却寥寥无几,除了曹昂、曹丕、曹彰展现出了军事才能外,其他的孩子入曹植、曹冲、曹宇等都偏文墨。

建安十八年的濡须口之战,此时的曹操已经58岁了,而孙权才31岁,仅比曹丕大5岁,在曹操眼里,孙权即是江东之主,又是与自己孩子一样大的晚辈。

两个同龄人,孙权不但早早的就从兄长手中接起了治理江东的重担,更能与自己这位征战沙场一生的枭雄横江对战,亲身涉险,并让自己没讨到一丝一毫的便宜。反观自己的接班人曹丕,却依然在自己的羽翼下。(建安十八年濡须口之战,曹丕是随曹操出征的, 但并没有崭露头角)

在看着孙权只舟单影在江中逍遥,打击曹军士气,又看到孙权治军齐整严肃,想到自己账中的曹丕,曹操不尽然的发出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到底谁最应该“生子当如孙仲谋”呢?

自然是刘备,刘豫州。

东吴孙家,从孙坚到孙策、孙权,父子三人都是人杰。从吴县慢慢打出了整个江东基业,并与曹操、刘备分庭抗礼,直到最后三国大一统,也是东吴扛到的最后。

曹操更不必多说,子嗣极多,有才的就好几位,曹丕、曹昂、曹植、曹冲、曹彰、曹宇等等,或文或武,或文武双全,也没有辱没曹操的一世英名。

反观刘备,膝下子嗣共有四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以及养子刘封。这几个人中,唯能堪大用的,就是养子刘封,还因为襄樊之战关羽殁而遭牵连,被刘备赐死。剩下三个亲儿子,一个不如一个,刘理早夭,刘永因为得罪刘禅的宠臣黄皓,而被刘禅疏远。刘禅不但自己无甚大才,更是因为宠信宦官黄皓,而疏远排挤有功之臣。

所以说,唯有刘备应该“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说出这句话,如果当时刘备场,一定无地自容。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说到:赤壁之战之后,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起兵四十万下江南,报赤壁之战失败之仇。曹操大军至濡须,曹操亲领大军在濡须口排开军阵。曹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欣赏孙权什么呢?我觉得曹操一方面欣赏孙权的守天下的治国才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孙权这样守好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的愿望。

建安十七年的曹操也有五十多岁了,快六十了,他也是一位父亲,从一个父亲的角度,他看到了孙权的了不起之处:

自古以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秦始皇轰轰烈烈统一天下,他的子孙们却没能守住天下,秦朝短短十五年就亡国。

孙策死的时候26岁,所以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的时候还很年轻,二十出头,虽然孙权不能像父兄那样冲锋陷阵,斩敌杀将,但他有治国才能,有笼络人才的才能。接过父兄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接过父兄手上留下的文臣武将,他不需要父兄给他剔刺,并且善待他们,他能让这些文臣武将服服帖帖地为他效忠,上下一团和气,江东在孙权的治理下,太平兴旺。

曹操亲眼目睹孙权的军队队伍严整,纪律严明,威风凛凛,所以他不由得赞叹,对孙权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孙权的治国能力一点都不会比父兄差,只要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孙权是多么了不起。

曹操拿刘景升儿子作比较,刘表去世的时候,长子刘琦因为被蔡夫人算计,没办法继承刘表的基业,刘琮只有十四岁,荆州所有大事他也做不了主,全部听他母亲和舅舅蔡瑁等人的话。曹操大军压境,蔡夫人、蔡瑁等人带着刘琮不战而降,很轻松地葬送刘表的荆州。

而孙权的江东,却在赤壁大战时,大败曹操,孙权守住了江东,他孙权就有能力和曹操抗衡。

当了父亲的曹操,他辛辛苦苦打下江山,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孙权那样守好自己的江山,如果他的子孙后代能做到孙权这样,那么百年之后,他就可以放心地离去。这是曹操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期望,期望他们以孙权为榜样,守护好、治理好曹操留给他们的江山社稷,永远兴旺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引言:

曹操的家教很好,培养出来的儿子们也个个出众,为何却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是曹操信口开的伦理哏?还是他真的觉得孙权比曹丕等人要优秀?亦或是另有隐情呢?

01 伦理哏:可能性不大

先不论曹操为啥有此感慨,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曹操在玩伦理哏,做孙权的便宜老爹骂呢!

有这种感觉的人多半是被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迷惑了,红胡子孙权看着比曹操小不了几岁。

但事实上,曹操是公元155年生人,和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同年生人,而孙权也生于公元182年,比曹操小27岁。

所以,从年龄来看,曹操和孙坚同龄,算得上是孙权的父辈了,所以曹操用长辈口吻夸赞孙权是非常合理的,算不上占孙权便宜。

02 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不存在的

很多人觉得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有点像今天的某些家长,怎么看都觉得别人家的孩子知道学习,比自家娃娃优秀。

事实上,老曹一共有25个儿子,历史上别具才干的儿子就有曹昂、曹丕、曹植、曹彰和曹冲。

曹昂:曹昂不是嫡子,却是长子,曹操的正妻丁夫人视如己出。曹昂早年便跟随曹操征战四方,二十岁举孝廉,与演义里的只会带兵冲杀的形象不同,真实的曹昂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且性情宽厚,是曹操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人选。但天妒英才,曹昂为救父亲战死宛城,不禁令人惋惜,却足见其孝义。

曹丕:是曹操嫡子,年少有才学,善骑射,正直政治水平不错,在其即位后继承了父亲遗志,平方了北方。但曹丕并非曹操的第一继承人。曹昂的综合能力要优于曹丕,大哥的死无疑让曹丕捡了大便宜。

曹彰:是曹操儿子中比较偏科的人,勇武过人,据说徒手与猛兽搏斗,就是不爱读书。曹操曾训他:“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却回答说:“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足见其志向远大。

曹植:基本上算曹彰的反义词,十岁便诵读诗书无数,善诗文,让同为文学家的曹操非常喜欢,曾一度想立他为世子,但曹植行为过于不检点,贪杯误事,逐渐让曹操打消了让其做继承人的念头。

曹冲:曹操幼子,天资聪慧,深受晚年曹操的喜爱,但十三岁早逝。

可见,曹操的儿子们非常优秀,根本不需要去羡慕孙坚养了个好儿子。03 曹操对孙权的称赞:事出有因,有上下文

其实曹操对孙权的这句称赞是有着时代背景的。

建安十八年,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5年,曹操重点兵马,进军东吴,孙权也亲自带兵迎击,两军对峙于濡须。

这次交战仅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没有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火并,但却发生了很多典故,其中就包括“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据《魏略》记载,孙权曾趁夜色江上腾起的雾气率轻舟离近曹操船队查看虚实,但却被曹军发现,于是瞬间万箭齐发,孙权的小船一侧被射满了箭簇,眼看要失去平衡倾覆。

孙权临危不惧,命令撑船的人把小船翻了个面,箭雨再次袭来,小船的另一侧也插满了箭,达到了平衡,晃晃悠悠的回了营地。

这也是“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的真实版本。

曹操后来得知孙权就在来探自己虚实的小船上时,后悔不已,第二日再去看孙权的战船阵地,军纪严明,整齐划一,于是说了那句经典的话: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夸孙权,是对其英勇从容,治军有方的赞叹,而下句对刘表懦弱可欺的儿子的讥讽,多少有点“同样是儿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的意思。

结语:

曹操的这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没有任何恶趣味,曹家儿子同样优秀,也不需要羡慕孙坚养了个好儿子,曹操的这句赞叹,完全是出于对孙权这位年轻对手胆识与能力的认可。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18岁的男孩,能在危难时稳住局面,能任贤用能,能让江东近百万人军民安居乐业,还能高瞻远瞩与联合刘备抵抗强敌曹操,能忍气吞声与刘备联姻交好。(想娶关羽的女儿当儿媳被拒绝),能不让人称奇?18岁的孙权还是个孩子

在现在18岁在家还是个孩子,在学校读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懂世事的孩子,而孙权却能担此大任,不惧曹操的威逼和利诱,在赤壁大败曹操百万军队,东吴有这样的少年才俊曹操能不羡慕吗?二十多岁的孙权

曹操还有个羡慕他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接班人问题,最有才能的曹冲很早就夭折了,有才华的曹植却放荡不羁,曹丕心机重却没有什么胆识和魄力,费劲让司马懿教他念书,却教的经常爱哭,这样手软以后怎么能担当大任呢?三十多岁的孙权

曹操担心、羡慕加妒忌孙权的才干和魄力,而且为自己迟迟拿不下东吴而懊恼,为自己没有这样德才兼备而且有担当的接班人而发愁,所以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壮年时期的孙权(活了73岁)

当然曹操点够背的,在世时就被冠以奸臣的名号,所以迟迟不敢篡位,儿子里面夭折的就有三位,儿子曹丕继位不久也死了,下一代里曹睿继位没有两年也死了,曹芳也没能撑多久,活该人家司马懿捡了漏。

其他网友回答

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曹操对他的赞叹之语。后代的辛弃疾在他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也提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么这个孙仲谋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他就是三国中东吴的皇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黄武元年(222年),他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前半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后半句: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不是拿孙权和曹丕比,是拿孙权跟刘表儿子刘琮比。刘琮继承父亲管理荆州,结果在曹操南征时不战而降,同样继承父兄基业管理江东的孙权却有魄力抵抗曹操,保住了江东。

后来曹操与孙权战于濡须,曹操看到孙权的战船车马整齐有序,感叹孙权年少有为,跟前面刘琮投降的事例一对比,才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养儿子得养这样的,能守住老爹打下来的江山,养个刘琮那样的窝囊废,真是把他爹刘景升的脸丢光了。

有了刘琮投降送荆州的事做铺垫,曹操才会下意识把孙权作为子辈去评价。

更何况,曹操和孙坚平辈,认孙权为子辈,本来也没占孙家便宜~

说回孙权,早期的孙权真的算得上是一代明君,首先,他18岁坐领江东,孙策刚死,孙权痛哭不止,张昭劝他别太伤感,让那些那些图谋不轨之人听到了就更加不怕了。孙权于是接受了张昭的建议,并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于是大家都逐渐敬重孙权。季汉这边也有类似的例子,蒋琬在诸葛亮死后也没表现出什么负面情绪,于是季汉局势得已稳定,众望渐服,而魏吴不敢随意窥伺季汉。

《三国志吴主传》: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张昭)乃改易(孙)权服,扶令(孙权)上马,使出巡军】。

《三国志张昭传》: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三国志蒋琬传》: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江东六郡自孙策死后反得还剩几个?还只有18岁的他楞是在这种环境下让局势渐趋稳定,18岁的他,平庐江李术的手段令人惊叹。当时李术有二心,并且收留了一堆叛亡者,孙权并没有马上攻打他,而是想通过让李术交出逃亡者来试探他(估计这时候已经在暗中准备兵马了),结果李术原形毕露,于是孙权致信给曹操说:“扬州刺史严象曾经被李术所杀,李术这个逆贼还藐视朝廷,现如今我要为国家讨平这个逆贼”,从而师出有名。孙权又吃准曹操在官渡抵御袁绍,没有多余的精力救援李术,然后全力攻打李术,成功将李术攻杀。这一仗打出了孙权的威名,同时又警告了那些图谋不轨之人。

《江表传》: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

其后的几年内孙权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克定祸乱,一直在着手稳固内部,一直在处理一些孙策时代的遗留问题,比如洗刷孙氏的恶名。

《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即便如此,内部还是不够稳定,曹操不断在江东挖人,先是挖走华歆,再是准备挖走盛宪、太史慈、周瑜、孙辅、孙贲;宗亲孙暠欲图夺权;丹阳郡曾经差点被妫览、戴员献给曹操手下的扬州刺史刘馥;赤壁之战前孙贲想过要迎接曹操;就连昔日帮助孙权建立君臣关系稳定内部的张昭都想投降,孙权能够在如此沉重的内外压力下拔剑断案,力排众议,振臂一呼!誓与汉贼决一死战!孙权的形象在这一瞬间何其高大?孙权此时此刻的内心是纠结的,是不甘的,是恐惧的,在做了一番心理斗争后,孙权不愿做命运的奴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任用周瑜、程普、鲁肃,联合刘备抗击凶狠的强敌,哪怕是输了也无怨无悔,毕竟还是做过抵抗,做过挣扎,更何况是粉碎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我此时仿佛听见孙权内心在呼喊:“田横被汉高祖追到岛屿上尚且不投降,我孙氏立足江东三世,兵马数万,岂有投降之理?”,少年孙权,对得住“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孙权不仅在赤壁之战中创造了奇迹,而且他对于开发东南、交广多多少少有功绩,要知道汉朝以来扬州地区大规模的开发不是很多,《史记》对于吴越地区的经济状况描述是这样的:“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孙吴作为一个割据政权,想要抗击一个统一的北方政权就必须重视经济的发展,大一统王朝对待边缘地区的重视可能还没有孙吴这类地方割据政权那么高。孙权对东南地区的开发也为后来南渡的东晋提供了一片栖息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