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究竟有多冷?城里和农村都如何取暖?
优质回答:
其实六七十年代的冬天比现在也差不多,国家是有气象记载的,只是那时条件不好,农村人住的都是破旧老房,夏不遮雨冬不遮风,都是一件老棉裤老棉袄连一件贴身的内衣都没有,铺的盖的也很单薄很多农村人连褥子都没有,我记得我是六一年读中学去住校才第一次有了褥子,取暖全凭火炕,一天烧三次饭,所以那个火炕前半夜还可以,到了后半夜炕凉了屋子里都结冰睡着睡着就冻醒了,真的是很冷很冷的。我记得五十年代小时候到了冬天十来岁的小孩咳嗽的特别多而且时间特别长反反复复的足足得两三个月,其实都是小孩贪玩闪汗冻的。回想小时候冬天真的是遭了很多罪。虽然咱不是城里人但我知道城里冬天要比农村好过的多,没有暖气的年代城里都是烧煤取暖的,再说城里吃的,住的,穿的也要比农村强的多。
其他网友回答
六七十年代新疆的冬季,天寒地冻比现在冷多了。最难熬就是人们常说的: 三九四九冻死狗”那几天,可以说是入冬以来最冷的季节。
听说过”滴水成冰吗?在我们这如果三四九天出门,吐囗唾沫落地都能结冰。最冷的时候连门都不敢出,把皮帽子捂上还觉冻的头皮发麻难受呢,真的特别冷。
说来您可能不相信,那年代最冷时,孩子们在外边玩耍时,不注意保暖手脚容易冻伤,晚上痒得难受乱抓,大人就用土方法,抓把雪擦洗患处,别说当时也挺管用 。
六七十年代新疆的冬天,外边天寒地冻,屋里也不热。不像现在有暖气。那时农村都是农民自已打土块盖土房子住,比城市好的地方就是除了有铁皮炉取暖,还可以烧火炕取暖。
要想把炕烧热,白天必在炕洞囗压上小火,晚饭后一家人围在炕洞囗前,一边天南海北聊天边取暖,直到眼晴打架才准备休息。新疆人普遍睡的晚,每晚11一12点上炕睡觉很正常。
我下乡在农村冬天取暖主要 1 、铁皮炉子,在上面接个长铁筒往屋外排烟。2、火炕,因为我们是少数民族生产队习惯睡火炕吧。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其他农村如何取暖不太清楚。
六七十年代城市取暖,家家都用土炉子烧火墙取暖(自己打土块搭垒起来的 ),我还帮父母打过土块相信吗?那个年代新疆冬天取暖就是这样过来的,您经历过吗?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话说: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农历腊月正值四九当头,也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手上和脚还有耳朵上都是冻疮。特别是晚上,脚上的冻疮就开始痒得难受睡不着觉,没办法就烧开水烫,第二天早上起来走路都一拐一拐的。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穷得很,啥都没有。家家户户泥巴墙,一个生产队大多数毛草房,盖得起瓦房的在当地就算响当当的人物。
那时冬天冷的时间长,从10月霜降过后就开始冷,要过完年后的正月间完,气温才开始慢慢回升。
在我们当地,收完庄稼种了春小麦和冬油菜,犁了板土后就没什么农活了。有空就准备煤炭和柴。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关门不出去,就在家里烤火暖身过寒冬。
记得八几年的时候,我和老爸一起去20多里远的煤厂背煤。父子俩用背兜一天能背200多斤煤,没等天亮就打着手电筒岀门,路上要走两个多小时,到煤厂天才亮。6角钱100斤的煤炭,1块2角钱200斤煤够我们背了。
路上人来人往都是背煤的,热闹得很。装好煤回家要4个多小时,背上背着煤,走累了有土坎子地方放下背篼休息。走走歇歇,差不多要中午12点过才到家,一路上又饿又累又渴。刚开始去背煤的时候就图个新鲜好玩,去了几次觉得累就不想去了。
虽然才6角钱100斤煤炭,但钱不好挣就觉得贵。买煤是腊月间最冷的时候烧来烤火用的,煮猪食喂猪和煮饭吃就烧柴火省点煤炭钱。山上的青杠柴和杂木树枝,也要背些回家过冬。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究竟有多冷呢?
在我们贵州这边,进入冬腊月就冷起来了。开始刮冷风,棉衣棉裤穿身上都没感觉到暖和,全身冷飕飕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手麻木脚又冻,耳朵都冻得快要掉下来的感觉……
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暖和有温度,脚上的冻疮就开始发作,痒得很难受。烧开水烫脚,或者把萝卜切成块,在火炉上烧烫了捂脚,第二天起来穿鞋的时候脚就疼。[哈欠][哈欠]
到了腊月就更不得了,暴雪冻雨说来就来。冻雨盖雪不是十天就是半月,路上的冰冻又厚又滑,走路都怕摔跤,去菜园摘菜吃鞋底都要绑草绳防滑。怕冷的就在家烤火,不怕冷的带着板凳去河里溜冰,再冷他们都不怕,一个二个的玩得很开心。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城里和农村都如何取暖的?
在农村:只有人够勤快,事先有准备,再恶劣的极端天气都不怕。冬天取暖,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钱就多备些煤,没钱就多备些干柴。农作物的桔杆和玉米芯都可当柴烧,山上的树木枝条多的是,怕花钱买煤,就在屋里烧一大堆柴火。屋外寒风呼啸冷得刺骨,屋里的柴火烧得大,暖和得很根本冷不着。
在城里:我家有一亲戚就住县城。冬天是怎样取暖的我们都比较了解,城里人冬天在冷也不会烧柴火。他们比农村人讲究,嫌烧柴火弄脏了房间。寒冷的冬天,除了早上出去买菜和其它生活用品外,基本上不出门,就在家烤火取暖。不过!他们平时虽然精打细算过日子,但在冬天取暖问题上从不含糊。省吃俭用也要省笔钱来买足够的煤炭,暖烘烘的过一个寒冬。几十年来,以前听说过粮食关饿死人,六七十年的大寒冬,冷死人的情况倒没有听说过。
六七十年代的大寒冬,城里和农村人就靠勤劳,提前准备足够的煤和柴,解决冬天取暖问题,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渡过来的。
内容原创,配图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说一下中国最冷的东北。城市里只有少数有暖气,中小城镇都是生炉子,能否买到煤,买到好煤是关键,因为得托关系要指标,不是随便卖的。还需要引火柴。缺一样也不行。学校没有暖气,烧炉子。供热效果极差。学生性急,一捅就灭火了,再说农村,住大林区的还不错,可以烧木头,半山区,平原地区,烧柴就是问题。农作物杆棵要满足生产队马棚饲养员室的需要,还要保证牛马的饲草,那时种玉米的少,都是矮棵作物,到社员这就没有啥了。社员家做饭就得上山打柴,农村小孩从十岁开始就上山打柴,从暑假就开始打柴,那时蒿草还没成熟,人们就急着打下来,晚了就没有了,入秋后,放学了打一背柴火,周日上下午各打一背。不但农民要打柴烧,就是职工户也要打柴,到周日这天,城里人推手推车到十里地外去打柴。基本上是一辈子都在为烧柴而忙活,记得生产队的会计大年初一就上山在没腿肚子的雪里打柴,雪面子灌到鞋里是常事,下山时鞋和裤脚都湿透了。有个勤快人能起早,当早上五点钟人们上工时已经从山上打一背柴火回来了,不耽误上早工。木头树木不许动,蒿草年年没等打籽就割下了,山上的草全靠草根发芽,早已贫疺不堪了,长得很差,哪像现在长得那么旺盛,打一背柴很不容易,山都秃了没啥可打的东西,一把一把地凑,一捆一捆地湊,凑够一背烧柴真是千辛万苦,林场还隔三差五来查看,动不动还敲诈勒索一番。农村家家有个火盆,做完饭把灶内的余火或掏出来放火盆里,家有小孩的就围着火盆转,在火盆上烧土豆,嘣包米花。跟现在有暖气,作饭用燃气的日子比起来,真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热,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候锅上缺米,锅下缺烧柴,日子非常艰难,实在不值得留恋。
其他网友回答
有多冷?同现时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广州现时一年可以讲只有二季,夏季,秋季。
六十年代,寒风细雨,那才叫冷,冷到入骨,需无下雪,但系湿冷更惨,不下雨还好点,一下雨,赶狗仔都不出门啦,那个时候相对穷,但系开心,缩下缩下,早早做完工课,从头到尾读一编语文书,同妈讲一声,我去街玩啦。还管它天气冷不冷。
最冷时,门口用来防火的水盆,天光时,水上面有一层薄薄的冰,瓦面挂着一条,一条的冰柱,那系最冻,
结冰了,才系真正的湿冻。
相信北方人好难适应,他们那里干冻,不像南方,湿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