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南唐后主李煜为什么被世人称为最有才华的帝王诗人?
优质回答:
这与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研是分不开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南唐后主李煜,先看看他写的词。《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南唐后主,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被后代文人称为千古词帝。李煜可惜生在帝王家,虽不会玩政治,没能做个好皇帝,却是个伟大的词人,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境界,是婉约派词人的高峰。在他作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后被宋太宗赵光义用毒酒毒死。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对李煜有很高的评价,“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李煜一生的成就是把喜怒哀乐营造在自己的梦里,即使成了阶下囚,也不忘营造他自己的梦,他为梦而生,为梦而死。是一个凄美的诗词帝王。
那后世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最伟大的帝王诗人呢?就是因为他正如王国维说的那样,李后主的诗词是以血写成的,他的凄凉中有血,他的悲愤中有血,他的忏悔中有血;春花秋月中有血,故国家园中有血。总之,他的作品是字字用血写成的。
其他网友回答
南唐后主李煜是真正意意义上的千古词帝。
这是由其创作的绝妙好词所决定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玉栏diao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国学大师王国维云:词至李后主而意境大开。词以意境为最上,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话真让大师说准了。李煜之词,意境深邃,开阔无垠,美妙无比。让后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意境是中国文艺美学之专有名词,为中国特有的文学现象。
李煜之词美到了极至。与其所营造的意境关系密切。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玉树琼花作烟箩,
几曾识干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确实境界大开,让人过目不忘。不少绝妙之句常用于言谈话语之中。
所谓意境,即眼前之客观外境与心中之情思高度吻合,营造出妙不可言的艺术意境,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达到认识,体验,教育,娱乐,审美作用。
李煜之词正是如此。其美学意味很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作为被掳词帝,其真情实感而发的心声感天动地。
说李煜为千古词帝毫不为过,封建社会数千年,没有帝王能超越他的。
皇帝没作好,却作好了词,又偏偏不在词盛的宋代,又因个人身份,成就了词人,流传千古,想想也值了。最起码为中国文学贡献了精品力作。
其他网友回答
谢君诚邀!说起南唐后主李煜,人们自然想起他的诗词!做为皇帝他是失败的。留连于彩娥宫女之间,琴瑟鼓笙,不理朝政!最终做了亡国奴!降宋后他却思念故国写下了许多风流词章!使后人认为他极有文采!且看他的一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风阁龙楼连屑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腰沉潘鬓消磨,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看看吧!他对三千里河山的怀念还不及那些彩女宫娥!此种离愁,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他网友回答
汉代的文学比不上《诗经》和楚辞,汉代的哲学家也比不上诸子百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处于最佳创造状态的时代,并没有大帝国的支撑,整个社会还处于混乱、分散、贫瘠之中。
唐朝之后,有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从“五”、“十”这两个数字我们就知道当时乱到什么程度。
有趣的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也出现了一个大文豪——李煜。他是诗人,也是皇帝。一个亡国之君,居然是文学史上的大诗人,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李煜做皇帝很糟糕。他做的有些事情不能容忍,例如害死了很多直言的人。在军事上的更是乱成一团,完全不知道如何面对赵匡胤已经建立的宋朝。
李煜一会儿惊慌失措,一会儿又自以为是;一会儿称臣,一会儿又自称“江南国主”。简直当政治是儿戏。
虽然李煜在政治上一败涂地,但他这个亡国皇帝奠定的文学式样“词”,却成为俘虏他的王朝的第一文学标志。他仍然是雄视千年的文学家。
李煜高度的诗文修养,使他对生活中一些带有艺术性的细节特别敏感,例如春花秋月、宫女泪眼等等,而他正是以这种阴柔萎靡的诗化人格的视野观察世界,通过捕捉最典型的图像,又善于运用最贴切的比喻,来表达一种苍凉的无奈。一气呵成,一字难改!
他的有些词句,几乎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能随口吐出,成了极宝贵的中文“词典”。
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在那个受尽屈辱的俘居小楼里,在他时刻受到死亡威胁并且确实快被毒死的生命余晖之中,明月夜风知道,后世的读者通过他的作品也能窥见一二。而中国的文化之风曾经在此停留!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