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优质回答:
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常败将军,应该是国民党的西北王胡宗南。
在经盛鸿写的《西北王胡宗南》中,提到了周总理对胡宗南的评价“蒋介石手下最能干的指挥官恐怕要算胡宗南了。”周总理最会赞美人,不是还夸某人是民族英雄呢。
胡宗南的确很能干,一手毁掉了国军50万以上的大军,以至于国民党高层纷纷怀疑,这家伙是卧底吧?
以胡宗南“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履历来看,他可以自豪地向所有人夸口“打仗我不行,升官你不行!”
胡宗南升官有多牛?黄埔军校学员都是天子门生,可是胡宗南在黄埔系中创了五个第一和一个唯一,分别是:
第一个军长,1936年4月2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
第一个军团长,1937年9月13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十七军团军团长。
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8月4日,胡宗南被升任为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这个战区坐拥50万兵力,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第一个将军,早在1927年5月,胡宗南就担任了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将军。
唯一一个上将,撤离大陆前,胡宗南是唯一一个成为上将的黄埔学生。
做官方面,还真是很少人能比得上胡宗南。
1945年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之前胡宗南是常胜将军,偶尔有败仗,之后,胡宗南总是打败仗,从来没有胜利过。仔细一算,胡宗南手上败光的军队,超过了50万,这个数量,恐怕少有人能比得上。
1946年,胡宗南派整编第1军越过黄河,企图与阎锡山部南北夹击太岳部队,结果天下第一旅整编第一旅在临浮战役中被全歼,旅长黄正成被俘虏。紧接着,整编第48旅被几乎全歼,旅长何奇被击毙。
1947年,胡宗南率20万大军攻击延安,结果遭遇了三战三败。第一战青化砭,31旅大部被歼灭,旅长李纪云被俘;第二战羊马河,第135旅被全歼,代理旅长麦宗禹被俘;第三战蟠龙,第167旅在蟠龙被全歼,旅长李昆岗被俘。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的胃口变大了,开始全歼胡宗南整编师了。8月22日整编第36师在沙家店被全歼,师长钟松化装逃脱;10月守备清涧的整编第76师被全歼,师长廖昂被俘
进入1948年,解放军开始全歼胡宗南的整编军了。3月,宜川战役中,整编29军和整编90师被全歼,中将军长刘戡自炸毙命。
就这样,胡宗南在西北战场上,以20多万军队对战2万解放军,十倍兵力反而不断被吃掉,最后胡宗南的行军队伍越来越大,解放军的胃口也越来越好。最终,胡宗南损兵折将十多万后,撤出了陕西境内。
胡宗南在西北战场的指挥,实在是有“运输大队长”的风范。青化砭战役中,31旅电报汇报说四周有解放军主力设伏,胡宗南回电说“贪生怕死,畏缩不前,非军人气概,务必按原计划北进,迅速占领青化砭,否则以畏缩不前论罪。”就这样,胡宗南把31旅送进了包围圈。蟠龙战役中,胡宗南也有类似操作。
胡宗南到四川后,依然被委以重任,手里的部队有第5兵团(李文)、第7兵团(裴昌会)、第18兵团(李振)等13个军40万人,这40万大军,面对第一野战军一部和第三野战军的凌厉攻势,也是一退再退,一败再败,最后三个兵团大都战场起义。
即便如此,蒋介石还是一如既往信任胡宗南,让他在西昌固守三个月,建立游击根据地。最后关头,胡宗南又跑了。
败退到台湾后,台湾“监察院”李梦彪等四十六位“监察委员”提出弹劾胡宗南的议案,认为他“通共”,是隐藏在国军内部的高级间谍。结果,蒋介石一心维护,最终没有被治罪。
总理赞美胡宗南“最能干”的话,出自于1936年当时西安事变还没有发生,胡宗南还没有在西北站稳脚跟,这样说他,其实是为了稳住他。
解放战争中,人民日报对胡宗南的评价最为到位 “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古代历史上,长胜将军不少,比如白起,王翦,霍去病,卫青等,这些人都彪炳史册,被人们称颂。作为武将打败仗也很正常,但是常败的将军的确不多。要说常败将军又有名的,那首先想到的是李广利。
李广利,是汉武帝后期的最高军事统帅,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是他的妹妹。第一次西征大宛的时候,长途跋涉,来回两年时间,战后惨败士兵仅剩十分之一。他表汉武帝,说士兵没有粮食,先行回去,等多派兵后,再攻打大宛国。汉武帝大怒,下旨:军人入关者,皆斩!李广利惧怕,只好留守敦煌。
第二次西征大宛出兵六万,最后艰难的取得了胜利,汉军损失五分之四,战利品少的可怜。此后又对战匈奴,三战三败,最后七万多汉军精锐被匈奴全灭,李广利向匈奴投降。
第二位王玄谟,在北魏南下的作战的时候,宋军阻挡住了北魏的进攻,然后宋军就对北魏军队展开了反击,宋军一路势不可挡,而且还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是此时他们的将领王玄谟却开始怀疑起义军,还放纵手下欺压百姓。
第三位是南宋的将领范文虎,他在与元军作战的时候每一次都惨败,而且他最出名的即使逃跑,就是不妙转头就跑。后来在忽必烈进攻日本的时候,与其海战又大败,坑死了宋军无数士兵的生命,最后他推卸了责任,在家病逝。
第四位就是明朝的李景龙,相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会对这个草包将军有所了解。他是明朝开国将军李文忠的儿子,在朱棣造反以后,李景龙就成了建文帝的头号将军。第一次战争作为正统的李景龙五十五大军包围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城,李景龙为了抢风头就鸣金收兵,这就导致了朱棣缓过劲来。一个月后朱棣大败李景龙。
此后李景龙屡战屡败,李景龙作为主帅看到战况激烈直接弃军逃跑。建文帝依然是信任李景龙,最后在京城保卫战中,李景龙开城投降。但是最后还是被朱棣剥夺爵位,最后李景龙死在家中。
其他网友回答
“黄兴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更隐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气。”
这是革命家胡汉民在评价常败将军、与孙中山齐名的中华民国元勋黄兴时说的一段话。
“湖南骡子”用来形容人,意在说明黄兴非常倔,多少有几分贬义;可紧跟其后来一句“老子不信邪”,意思则明显反转,黄兴“越挫越勇”的形象也油然而生。
这个不信邪,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黄兴从来越挫越勇,这也正是铸就黄兴“常败将军”雅号的始作俑者,也是他常败却一直备受世人敬重的原因所在。最能体现黄兴“越挫越勇”的战斗,当属黄花岗起义。
在黄花岗起义之前,黄兴在指挥或参与了萍浏醴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镇南关起义等近十场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一系列失败,使得众同盟会领袖的压力陡增,尤其是黄兴。
黄兴作为同盟会的庶务(相当于秘书),地位仅次于孙中山。中国的官场,从来都是赢了是领导的功、败了是副手的锅;而起义失败可不仅仅是失败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流血。
要想革命者的血不白流,唯一的方法是:站起来,接着斗,直到将失败踩在脚下。
只是,很多革命同行者都发出质疑:能成功吗?敌人那么强大!
黄兴始终不信那个邪:一次不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自己死了有儿子,一个儿子死了就多生几个儿子!(黄兴有五子)
1909年秋,黄兴受孙中山委派,开始策划一场新的起义。这场起义与以往任何起义都不一样,因为这次,革命党人欲策反广州新军。
新军是清廷在甲午战争之后,重新组织编练的正规军,全部配备西式武器,接受西式兵制,是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如果说此前的起义,策反的都是与清廷有敌意的人;那么此次策反的新军,则与清廷站在一条船上。稍有不慎,将会把同盟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黄兴对待这场起义,格外谨慎。
从接受孙中山委派的那一天起,黄兴朝思暮想唯有一件事:过去的起义为何会失败?又该如何成功?
想得越多,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多,需要做的准备也就越久。
起义不是请客吃饭,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否则,同盟会也不会将总部设在日本、越南等清廷够不着的地方。可是,起义终归是要在国内进行,时间拖得越久,难度系数就会变得更高。
尽管如此,黄兴等人还是准备了一年半之久,可见革命之艰!
1911年4月8日,一份完整的起义计划终于出炉。
按照计划书,起义将在4月13日开始,革命军会兵分十路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然后湖北起义军应声而起。据时,黄兴将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并亲自带领一支队伍参与起义,而黄兴所带领的这支队伍叫先锋队,因为死亡率高,又称敢死队。
值得注意的是,黄兴的长子黄一欧也在敢死队编列,而且人他还身兼数职,负责最危险的武器采购和运输工作。
黄兴率领的敢死队有多少人呢?一共有120人,革命军“十路大军”总共也就千余人;而他们的对手,两广总督衙门,则有十队巡防营计2400人及其他武装力量!
将近三倍的兵力差距,这注定是一场不对等的战斗。这对参与起义的革命者来说,是个不小的心理挑战。4月13日,果然节外生枝,原计划的十路大军因“意外”有六路未能参加;黄一欧负责采购的武器,也因海关警觉,要推迟几天才能抵达香港。
不得已,起义只得推迟到4月27日。
这一“差池”,果然使得起义军的目标暴露,清军虽不知何时会发动起义,但已开始加强戒备。如此一来,起义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更让黄兴感到担忧的事情是,起义军内部发生动摇。
比如,陈炯明就认为:清军已有防范,提议改期进行。这样既可以保存有生力量,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黄兴却不这么认为。
为了策划这次起义,黄兴各国奔走筹措资金、四处躲避清廷追查,终于才有机会发动新的起义。广州这边推迟起义,势必影响革命进程,任何一处暴露,都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局面。
这个责任,黄兴担不起。
因此,黄兴执意要在规定的时间起义,哪怕起义军只剩下他一个人。
4月27日,即二次计划起义时间,计划再一次跟不上变化——二次修改的计划书,计划四路大军同时从不同的方向进攻总督衙门,却只来了一支,即黄兴的敢死队,人数也只有区区120人。
120人对阵2400人,光是想这个兵力对比,就会让人觉得:如果没有奇迹,起义军必败无疑;而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因为它出现的概率无限接近0。
既然不存在奇迹,黄兴率领的敢死队,或许被称为“送死队”更合适。黄兴非常清楚这次起义有多危险,在起义之前,他还给孙中山写了一首绝命书:
“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言外之意,他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这天下午,黄兴率领黄一欧、林觉民、方声洞等100余人,身先士卒攻打总督衙门。攻入总督衙门之后,却发现总督已经逃跑,只好将总督衙门一把火烧了。撤退的过程中,正好遇到巡防营的堵截。
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激战中,黄兴右手食指和中指被流弹击中,断为两截,一股剧痛袭入他的脑髓,疼得他几乎当场休克。
通常,人在剧痛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颇让人意外的是,黄兴不仅用忍着剧痛继续扣动扳机射击,还能清醒地指挥战斗。
最终,这次起义还是寡不敌众而失败,黄兴率领的百余人的敢死队,有86人战死,战斗结束之后,同盟会成员收敛了72名烈士遗骨,将其葬在广州郊外的黄花岗,他们被合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黄兴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养伤,立马又开始着手策划新的起义——湖北新军起义。
在辗转湖北参加起义的路上,黄兴给谭人凤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
“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翻译过来就是:我闹了一辈子的革命,没有一次成功。对于失败,我心有愧疚,可是革命需要我,我定当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全部投入革命。
幸甚至哉!中国能有这样黄兴的革命先烈。
其他网友回答
南云忠一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一名海军大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的憋屈,他曾担任日本海军第一航空战队司令,下辖两艘航空母舰赤城号和加贺号,刚上任后,他就遇到了生命中第一次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大事件,那就是偷袭珍珠港,偷袭珍珠港时。他率领的第一航空战队是主力中的主力,然而他在攻击完珍珠港内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后,却放弃发动第三波攻击,第三波攻击能够摧毁美军的油料库,使得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兵力迟滞很长时间,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而当时的日本海军则还沉浸在偷袭成功的狂喜中,并未注意到这点。
而真正让南云忠一“一战成名”的就是中途岛海战了,中途岛海战时太平洋战争中的转折点,当时日军的兵力是要比美军多的,拥有四艘主力航母在内的庞大舰队,而美军这里却仅有三艘可用的航母,然而在优势兵力下,日本却尝了败仗,四艘航母全部被击沉。此战中,南云忠一的战术饱受诟病。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军准备攻击中途岛机场上的美军飞机,将舰载机的挂载从鱼雷换成航空炸弹,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然而随后日军就发现,岛上的美军飞机已经起飞了,于是南云忠一命令,回收舰载机后再将炸弹换成鱼雷,当时日本海军的赤城号、加贺号和苍龙号的甲板上堆满了油料和弹药,美军的俯冲轰炸机出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的航母纷纷中弹殉爆起火,顷刻间就沉没了三艘。最终,仅剩的飞龙号也在舰长山口多闻的鲁莽指挥下沉没,日本海军的第一航空战队和第二航空战队全军覆没。
此战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正是因为在此战中的表现,南云忠一被网友们戏称为“抗日奇侠”。战后,南云忠一先是在海军学校待了一段时间,随后又被指派往第三舰队担任指挥,旗下有两艘正规航母翔鹤号,瑞鹤号和一艘轻型航母龙骧号。参与了圣克鲁斯海战,重创了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而南云自己的瑞鹤号和翔鹤号也遭受重创,其中的翔鹤号险些沉没,此战后,南云忠一承担了全部后果,被遣送回国,担任佐世保镇守府司令,之后又担任了第一舰队司令,1944年,已经是穷途末路的日本海军再次派遣他去太平洋镇守塞班岛,面对美国特混舰队的强大攻势,塞班岛失守,南云忠一最终羞愧自杀。
纵观南云忠一的一生,除了偷袭珍珠港是胜仗之外,再无一场胜仗了,而偷袭珍珠港的真正指挥着则是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所以南云忠一的指挥才能也饱受诟病,尤其是在中途岛战役中的“鱼类换炸弹,炸弹再换鱼类”这一系列操作,更是被人们所嘲笑,可事实上,笔者认为,南云忠一并非一无是处,他只是过于小心谨慎,纵观他的一系列决策,做的只是分内之事而已。
偷袭珍珠港时,虽然第三次攻击能够摧毁美军的油料库,但是当时美军的航母已经回防,日本舰载机也弹尽粮绝,在恋战下去很有可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中途岛海战并非南云一个人的过错,日本的密码全部被破译,而且侦查上也有一系列的失误,这才是他们在中途岛惨败的真正原因,至于后面的几次败仗,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算在给他们十个山本五十六或者小泽治三郎,也无法挽回装备上的巨大劣势,总的来说,南云忠一还算是个有担当的舰队司令。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要说带兵打仗时常赢得胜利的将领,我们称之为常胜将军,比如白起、霍去病等,所谓有胜必有败,有常胜的将军当然也常败的将领。
历史上还真有些将军如同中了邪一样,逢战必败,败的让惊奇,败的让人啼笑皆非,那么历史上都有那些将军是常败将军呢?
投降匈奴的李广利
说起李广利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乃是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军事统帅,或许有人好奇,李广利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怎么就成了汉武帝时期的最高统帅呢?
李广利之所以能成为带兵打仗的最高统帅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上位,这一切离不开李夫人的功劳。
李广利和卫青差不多都属于外戚,但在军事才能上差之千里,当时在匈奴国力大损之下,李广利带兵对阵匈奴有着绝对优势,可是这位将军败了,还是逢战必败。
西征大宛的时候,长途跋涉,战后惨败士兵仅剩十分之一,后来再次西征大宛出兵六万,最后艰难的取得了胜利,汉军损失五分之四,战利品少的可怜,名义上是胜其实比战败更惨。此战之后,又三次对战匈奴,三战三败,最后七万多汉军精锐被匈奴全灭,李广利向匈奴投降。
李广利完全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一手好牌打个稀巴烂,在有绝对优势之下逢战必败,常败将军实至名归。
不顾前车之鉴的范文虎
常胜将军有大名流芳千古,这些常败将军则显得默默无闻了,范文虎何许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蛐蛐宰相贾似道的女婿。
靠着贾似道的关系,这范文虎成了南宋的高级将领,当时范文虎被困襄阳,在蒙古军的攻击下,范文虎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
没过多久范文虎又毛遂自荐去攻打蒙古大军,显然范文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前车之鉴,面对蒙古大军,这位范将军又一次大败。
最后一次是范文虎守城,面对蒙古大军的攻势范文虎不失众望的又一次战败,做起了叛徒走狗。
范文虎如同被下了诅咒一样,逢战必败,冷兵器时代就像三国演义的张飞说的一样,就算带几十万头猪也不至于败的这么彻底吧。
走为上计的草包将军李景龙
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开始朱棣的实力与朝廷相比跟本不在一个档次,朱允炆派自己的头号将军李景龙前去平灭朱棣的反叛大军。
以五十五大军包围朱棣的区区几万大军,这种战役说实话闭着眼睛也能打赢,可李景龙却神奇大败而归,而且只是区区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朱棣大败。
回朝之后的李景龙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继续被建文帝朱允炆重用,这位李景龙接连几次大败而逃,那怕最后京城保卫战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将败仗进行到底。
历史之中,常败将军多不胜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屡战屡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