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细思极其恐怖(《桃花源记》的恐怖之处)

网友提问:

《桃花源记》有哪些细思极恐的地方?

优质回答:

《桃花源记》有诸多诡异之处。

疑点一,迷路。

渔夫打了一辈子鱼了,对这一带的路线非常熟悉,可以说,闭着眼都能找回家,可是这一次,他却迷了路,令人匪夷所思。

疑点二,桃花林。

渔夫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桃花林,绚烂异常,香气萦绕,而且树与树之间,干干净净,没有一根杂草,也没有一颗杂树,显然是有人打理,可栽植桃树的人是谁?管理者又是谁?无人知晓!

疑点三,服饰。

渔夫进了桃花源,发现此地村民服饰与外面的人别无二致,这就奇怪了!

按照村民的说法,他们先祖秦朝之时躲避战乱,才迁移到这儿的,一直与世隔绝,渔夫与村民聊起了外面的事情,村民一脸茫然,没听说过汉朝,也不知魏、晋两朝。

可是既然与世隔绝,村民服饰为何与外面一致呢?

疑点四,标记。

渔夫离开桃花源,沿路做了许多标记,回去之后,立马报告给了太守,太守大惊,连忙派人跟着渔夫去寻找,可几十个认找了一天,什么也没找着,标记不见了,桃花林不见了,山洞也不见了!

疑点五,刘子骥死了。

南阳名士刘子骥听说此事之后,来了兴致,孤身一人前往寻找,可找了几天,仍旧一无所获,后来,刘子骥颓丧地回了家,不久病死了,死因成谜!

有人说,桃花源根本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幽冥之境,渔夫以为进入了桃花源,实则进入了鬼域。

他迷路是中了鬼打墙,他钻的洞是墓道,他见的房舍是墓穴,而他们穿的衣服是亲人烧纸钱顺便烧过去的……

而那些已经死了的人,并不认为他们已经死了……

其他网友回答

《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让人细思极恐。

《桃花源记》出来后,“武陵源”“武陵溪”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很多诗人都用它,包括李白。

那个武陵的渔夫遂成了桃花源唯一的代言人,似乎是他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可这个武陵人可不是个什么好人。

他在桃花源的一系列表现让我们细思极恐。

第一,他和桃花源格格不入。进入后,大家都热情地接待他,但这种没有压轧的生活并没让他动心,否则的话,他早留在这里了。那个南阳刘子骥听说后,“欣然规往”,他倒好,巴巴地想出来。

第二,不仅如此,他还恩将仇报。当年他是迷路后进入桃花源的,是这里的人救了他。临走前,桃源人专门嘱咐他,“不足与外人道也”,可他一出来,就处处留下标记,目的是什么?他要报告给“当局”,邀功请赏。

敦煌壁画有个九色鹿的故事,住在森林里的九色鹿救了一个濒死的人,但这个人被救后,就是带人来捉鹿。那个人象极了武陵人。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时,善良的美洲人像朋友一样待他们,结果转头就被他们杀戮。

武陵人的所做所为,就像一个“殖民地寓言”,他不单喜欢被奴役,而且从殖民者的眼光去看桃花源的价值,企图把这个“秋收靡王税”的乌托邦,重新变成“率土之滨”。

因此,武陵人不该被赞美,他以卑劣、奴性和凶恶早该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其他网友回答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写的是一个捕鱼的武陵人迷了路,在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看到了一座山,山有一个小口,从小口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的人生活的怡然,穿着打扮也不似本朝人,武陵人在这里吃饱喝足后,住了几天,就回去了。回去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去寻找,也没有找到。

陶渊明描绘了这样一幅远离战乱,安宁太平的桃花源景象,从此,中国人心中都有了一座桃花源。只是这个桃花源就像一个仙境一样,凡人再想进去,是不可能的。它偶露峥嵘,让世间俗人一睹其一鳞半爪,然后就隐去了自己的真面目。

读完文章,细思其中的描写,感觉极恐极疑。

这些人来自何方?原来是很久以前为了避乱才来到这里。陶渊明记叙的故事发生在晋朝太元年间。太元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大约是公元376年。秦乱具体指哪一年?秦一统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秦乱,肯定比这还要往前推。就是依照公元前221年,都是600年的历史了。

桃花源的人在这里生活了多少代?当年怎么逃进深山?逃到这里的有多少人?这些人如何在战乱中保全了性命?又是谁发现了这个地方才停下了逃难的脚步从而繁衍下来?秦时,战乱纷纷,这些活下来的人是哪一个国人?韩国还是魏国?赵国还是燕国?他们的国家如何的血流成河?他们的亲人如何的尸横旷野?

这些细思极恐的情节,陶渊明没有写,也不会写。他满怀向往和深情描绘了一幅远离战乱的桃花源的景象,不仅仅告诉我们田园的美好,还想告诉后来人和平的珍贵。

其他网友回答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美文,寄托了作者对与世无争宁静和谐生活的一种向往。

疑点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是描写桃花盛开时唯美的画面,不过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句并非是单纯的描写美好景色,因为在古代,桃树是可以辟邪的。而桃花大多在清明节前后盛放,桃树在传说中是有辟邪功能的植物,很多降妖伏魔的道长都会用到一把桃木剑,所以能经常作为阴阳两界的屏障桃花四月初飘落,即清明节前后,落英缤纷即满天纷飞的纸钱。原文还有一句:初级狭,才通人。在当时,只有墓道才会是前窄后宽的设计,防止有人盗墓。

疑点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句话一直让人疑惑不解,如果桃花源里面生活在秦朝战乱时期的人,那他们的衣着甚至是语言应该都与当时的晋朝有所不同。可这里生活的男女的衣服和外面人没有差异,这就很令人诧异了。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他们是鬼,所以渔人看到的是他认为应该看到的,因此衣服一致。第二种可能是他们死了,但他们有一部分的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先,给他们烧来纸衣,所以衣服一致。

疑点三:阡陌交通

阡,是“田间小路”的意思,但还有另外一种含义“通往坟墓的道路”。陌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用于旧时祭奠所烧的纸钱,约相当于”叠”。

其他网友回答

《桃花源记》中的这些疑点,表明这个村子不简单,细思极恐

古今文坛,想象力丰富的文人,不胜枚举。比方说整天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庄周,还有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副天上高楼宫城的风流剑客李太白。然而,有些游离于俗世之外的文人,偶尔也有自己的想象,比方说蒲松龄,比方说陶渊明。

蒲松龄的想象力丰富自不必多说,因为他结合民间只怪故事,写成了充满人鬼蛇神的《聊斋志异》,李太白不必多说,喝起酒来,全是夸张,都是一些奇思妙想,甚至把自己比作仙人。庄周,作为先秦道家古圣,那就差咱们亲眼看到他羽化成仙了。那么陶渊明有什么想象力呢?如果他写的《桃花源记》不是他查阅资料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么他实际上是想出了一个空前绝妙的世界了。

首先咱们一起重新回顾一下该文章所讲的内容:有个渔人,忽然有天去打鱼,像往常一样,沿着溪岸而行,然后不久,忽然迷了路,他自己都不知道这里到底是哪儿,于是继续划船沿溪而行,却忽然出现一个桃花林,再往前走,慢慢地看到了一个和当时的世界不一样村子,他将船停了下来,然后走上岸,才发现这村子非常的安静,田间阡陌纵横,房子之间鸡犬相鸣。当他去和村民交谈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就是这些村民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魏晋。这是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那么这样的村子当时是否真的存在?

首先这样的村子是很可能存在的,在古代民不聊生的时代,很可能全村搬到一个没有人能找得到的地方隐居,这是有可能的,而常年不与外界接触,子孙后代,不知道朝代已经更换了好几朝,也是非常的有可能的。就比方说文章中所讲的这桃花源,可能从先秦就搬过来,一直未受战乱打扰,所以在这儿安居乐业,非常有可能。

然而但从此文来讲,疑点重重,这些疑点让读者怀疑,是不是这只是陶渊明的一场梦,或者说一场想象。因为是古代文学,所以很多现在的人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看到一个挺有趣的说法是,这篇文章中所讲的桃花源不过是一个鬼村。这里面安静非常,到处都是阡陌小道,和黄泉路是一个道理,而且后来渔人带人重新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另外,渔人对他打渔的江河应该非常熟悉才对,为什么偏偏那次迷了路。

所以说此文,要么是陶渊明凭空想象出来,表达他对那种安静生活的向往,要么是故意讲了一个鬼怪故事,以取通俗之乐。真正的桃花源,很可能谁也没见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