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红楼梦里妙玉是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红楼梦里,妙玉虽然位列十二钗,且排名第六,仅次于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前八十回里,她的出场也不少,前后有五次提到她,但关于她的情节描写,正面讲述的却不多。
原文有五处提到了妙玉,一处是元春省亲前,介绍她的身世;一处是贾母品茶栊翠庵时,妙玉请黛玉宝钗喝体己茶;一处是宝玉生日送拜帖以及邢岫烟对妙玉评价;一处是芦雪广联诗,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一处是黛玉、湘云中秋i联诗妙玉续诗。
我们先来看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描述写的是“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从判词我们可以得出妙玉的性格和结局,她的性格是“人在空门,心在红尘”,即在她的情感和心理上,她从未真正地出世,而是仍有一颗眷恋红尘之心,这一点,从后文她的几次出场中都可见。
比如贾母品茶栊翠庵时,她先是嫌弃刘姥姥,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哪怕是价值连城的成窑杯,她一样不在乎地吩咐婆子们: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这也是她的曲词里说的“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的“洁”已经不是单纯的洁癖了,而是宝玉眼中的“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也就是说,世人多不入她眼。可见妙玉其人,是孤僻的,是不合时宜的。
从判词后两句我们知道,妙玉最终的结局很悲惨,没能够保持清白之身,而是落入泥垢之中,脂砚斋曾有过一段似是而非的批语,说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现瓜洲渡口,各示劝惩 ,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她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贾府败落后,南下后在瓜洲渡这个地方遭遇劫难,被卖到了烟花巷或者贾府败落后为强盗所掳后,卖给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做妾。
贾母品茶一回,我们知道妙玉是有过度的洁癖的,而真正的出家人本来不会在意这些,没有什么脏或不脏一说,由此也可只妙玉名义上是出家,其实并为出家,她的出家是迫不得已,这个她进贾府时已经交代了。
原文: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从这段话可知,妙玉的修行,初衷只是为了续命,为了活下去,并不是真的看破红尘,而这也让她养成了邢岫烟所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矛盾性格。
她一方面要与红尘划清界限,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抛下红尘,于是宝玉生日她拜帖,这是眷恋红尘,但署名却又是“槛外人”,把自己当作是出世之人,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伴随着她。
贾母品茶她嫌刘姥姥脏,但却把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嫌刘姥姥脏却不嫌弃宝玉脏,这种区别待人的方式,跟出家人眼中的众生平等是矛盾的,可见妙的怪癖有多深。她自称“畸零之人”,一个“畸”字很好地概括了妙玉的性格和心理,她是心理畸形,身世飘零之人,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心理上,她一直都是畸形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精神上没有归宿。
宝玉访妙玉乞红梅,李纨让人跟着,黛玉不让,并说“有人反不得了。”由此可知,妙玉有多不合时宜,但虽然住在栊翠庵,却时时刻刻想着红尘之事,不仅宝玉生日这样,黛玉湘云中秋联诗,她也会趁着尘世上的中秋佳节出来欣赏月色。
不仅如此,她还提笔为黛玉湘云未曾联完的诗收结,这一点可以看出妙玉也是个有诗才的女子,但她随后的一句话,再次暴露她热恋红尘的一颗心。原文: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我们看,在妙玉的内心深处,她一直是把自己当成闺阁女子,而不是出家修行之人,可见曹公对她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评价是多么中肯。
综上,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是个矛盾体,她有诗才,出身高贵,但人在空门,但心在红尘,从未有真正的空,也未有真正的洁。她一面把自己看成是修行的槛外人,一面却又眷恋红尘之事,可以说,是个情感和心理上都畸形的人,僧不僧,俗不俗,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结果最后“屈从枯骨”,落入泥淖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悲剧人生
其他网友回答
妙玉这个人是红楼梦中的异类。她的格格不入仿佛远离尘世的一块美玉,误入红尘而泥足深陷。妙玉身上有三谜,让她充满争议。
第一怪,妙玉出身之谜。
妙玉从小多病,百药莫医。出家后竟然无药自愈,这让人难免想到林黛玉出生,也是得了无药可医的先天之病,也是和尚过来度她,可黛玉终没有去。是以终生缠绵病体。
妙玉作为一个带发修行者,她自己标榜是槛外人,其实她从来都在槛内。妙玉出身很清晰,关于她的那些身世考证咱们不去研究。从原文描写,妙玉就是一个曾经的江南士族大小姐,到她这一代虽然没落了,骨子中的傲气依然掩饰不住。妙玉的文化修养,以及见识是比贾家深厚的。所以她语带不屑的说贾宝玉:“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这真不是妙玉狂。如果你家富贵几百年,哪怕现在穷了,你拿出来的一些祖传的东西,马云都未必有!有些东西确实不是钱买的来的。天时地利人和,历史积累缺一不可。妙玉有那样的茶具,源于她出身江南士族,一点不奇怪。
第二,妙玉存身贾家之谜。
妙玉父母死后,随着师傅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随了师父上来。不想师傅又死了。这样她就彻底孤零零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结果她师傅竟然没让她走。原因是师傅会算命,告诉她在京中等自身结果!
她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她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每次看到这里都叹息,妙玉师傅难道不是坑妙玉么?既然会算命,应该知道贾家结局,为何还让妙玉等在这里受苦?读书多了,自然也就眼界更开阔,妙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应劫而来。她师傅是算到她的结果才让她等在这里。佛教讲究顺势而为,今生将苦痛吃尽,修行圆满,以求来世的结果。妙玉今生既然是来应劫,自然迎劫而上,断没有避劫的道理。贾家是她的劫,留在贾家妙玉最后必然圆满而去。这是宿命论。
回到现实,不排除也属于一种包装(或者林之孝家的私人之语),起码王夫人听着很舒服。立马派人下帖子请了妙玉来。
第三,妙玉性格之谜。
妙玉的性格之难以琢磨,比惜春更孤介,比黛玉更敏感,比宝玉更牛心古怪。这样的性格,不怪她难以存身与京中富贵人家。
我曾分析过红楼梦中几个没有父母关心的女孩子。他们无一例外长成了一种性格的极端,大多性格怪异,结局叵测。林黛玉敏感,贾迎春木讷,贾惜春孤介,妙玉孤僻,唯一例外的史湘云长成“英豪阔大宽宏量”,可我认为史湘云的性格是一个极端,看她的笑每次比哭更让人心疼。
妙玉的性格俨然是正常的。她从小有父母不能依靠,只能随着清心寡欲的师傅,这对一个女孩子多么残忍。所有性格的极致表现都是掩饰自己真实情感,妙玉也不例外。孤僻是她表象,内里的真实,我们八十回前已不得见。
妙玉结局叵测,“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并不奇怪,妙玉既然等结果,自然要经历一遭。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话,王孙公子叹无缘,正应了:“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说宝玉和妙玉其实更贴切!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与红楼以外的文化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里,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nào)泥中”。书中她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却由于她鲜明的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妙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出身富豪之家,身世复杂。
妙玉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可见,她遁入空门,也是身不由已。
其实重点在这里,书中说她“为权势不容”。可能是因为她姿色出众,引得无数权贵们垂涎。
但是那些纨绔子弟都入不了她的法眼。也因这些,她家得罪了不少人。那些人利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纠缠不休。但是妙玉至死不从,她的家庭也因此遭到了权贵们的造谣诬陷,或者打击报复。而她只能出来躲避这些纷扰,选择在佛门清净之地度过余生。
在原著第87回中,妙玉坐禅时的幻觉:觉得床晃荡起来,身子已经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她,又有许多媒婆扯扯拽拽要拉她上车,自己不肯去。
幻觉,是因为一个人以前受到某种强烈刺激,而当时的画面时时萦绕脑际,才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恶梦。从这些可以推断出,妙玉当初摊上的事儿不算小。
所谓“修行保命说”纯属是一种遮掩,以至于后来她的师傅不让她回乡,也是出于保护她人身安全的考虑。
贾府为了元妃省亲,请她来念经。后来她住进了荣国府大观园里的栊翠庵。
二、有品位,集才情美貌于一身。
书中说妙玉“文墨极通”“模样儿又极好。”这些话足以证明妙玉是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女孩子。
她在栊翠庵,没有顾影自怜,也没有凄凄惨惨,而是独享一片岁月静好,把原本像个收容所一样的所在,打造成了一个小而美的文艺会馆,读书习字,品茶赏花。
她品位高雅,深谙茶道。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众人来到栊翠庵。品茶时,妙玉手捧“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内放成窑五彩小盖钟”,奉上一盏香茶。贾母说自己不喝六安茶。
因为六安茶性偏凉,且味道微苦,不适合老年人喝。妙玉马上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茶更温和一些。并且泡茶用的还是旧年的雨水。
后来,她请黛玉、宝钗、宝玉三人来喝体已茶,规格就更高了。拿出来的茶杯名字更加古怪,全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她还拿出自己平时用的绿玉斗茶杯给宝玉泡茶。用的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
可以想像,五年前妙玉车马劳顿北上,也不以随身携带的一瓮梅花雪为累,这说明她认为值得东西,她会乐此不疲。而这一瓮梅花雪,则代表了她浸入骨子里的高雅与品位。
中秋夜黛玉和湘云联诗,当黛玉吟出“冷月葬花魂”时,正在独自赏月的她从暗中走出制止,说“太悲凉”了。
邀请二人去自己的栊翠庵喝茶,自己则一气呵成续了半首,一举扭转了前半首的伤感悲凉,表达了一种豁达、潇洒的气度。
妙玉虽处于清冷之地,青灯古佛相伴,但是她不辜负在这里的每一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写诗、赏花、品茶样样在行。不颓不丧,不疾不徐,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生命和谐相处。她一个人,也把日子过成了诗。
三、有个性,是个矛盾的结合体。
妙玉是个矛盾的结合体。首先来说她的“洁”,已经不是单纯的洁癖了,并且为很多读者诟病。
贾母带领众人来栊翠庵时,妙玉先是嫌弃刘姥姥,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哪怕是价值连城的成窑杯,她也要吩咐人丢出去。
对于暗恋对象宝玉,她则把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但是她却假意说宝玉是沾了宝钗和黛玉的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实在是有些口不对心,欲盖弥彰。
宝玉生日她拜帖,而且还用了粉色的信笺,说明她是一个感情细腻,没有摆脱少女心的人。
她署名却又是“槛外人”,把自己当作是出世之人,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伴随着她。
连贾环一个小孩子也看出来,说妙玉“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后来雪天,大家非常喜欢栊翠庵的红梅,想要几枝插在花瓶里,但是大家都知道妙玉的个性,觉得只有宝玉能够要得来。因此一致推举宝玉去找妙玉。
她虽然住在贾府,好像寄人篱下,但是她却有丫鬟婆子照顾。她有着无欲则刚的底气,不必像马道婆那样进府里四处化缘捞钱,要仰人鼻息。因此,她骨子里有着富养的女儿的不卑不亢,从容大气。
她“带发修行”,代表她一方面要与红尘划清界限,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法真正抛下红尘。
妙玉的修行,初衷只是为了续命,或者为了避祸,并不是真的看破红尘,而这也让她养成了邢岫烟所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矛盾性格。
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没能够保持清白之身,还在海边遇害。
也有版本说她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贾府败落后,她随着迁移遭遇劫难,被卖到了烟花巷,后来卖给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做妾。
不管怎样,本想清清白白做人的妙玉,因为生活在“万艳同悲”的时代,都没有一个好的归宿。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宿命。
综上,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是个矛盾体,她出身高贵,却无奈遁入空门;人在空门,心却在红尘。
她集才情与美貌于一身,写诗、品茶样样精通,还保持着一个富家小姐高雅的生活情趣。
她有着鲜明的个性,对于不喜欢的人,她毫不留情;对于钟情的人,她却难掩爱恋与相思。而她表达爱恋的方式,又往往口不对心。
妙玉仿佛是被抛在地球上回不去的外星小孩。她的回头之路早已被切断,还俗也变得遥遥无期。她只能借修行之名在栊翠庵静静蛰伏,等待命运的转机。
表面上雪落无声,其实内心或许已是暗香浮动。她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总有关于她的传说。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回答
居住在笼翠庵里的妙玉,一定程度上算是位觉悟者,不过,越敲越乱的木鱼声,把她的不坚定的悟性击得粉碎,她最终摆脱不了世俗的厄运。
其实,生活在大观园的女子都是幸运的,但是,她们到来之前都有着各自的不幸。或者可以说,她们以往的种种不幸,使她们有幸聚集在了大观园,在这个相对安稳宜居的环境中栖居。
在这诸多幸与不幸的女子之中,妙玉是较为独特的一位。
妙玉,苏州人,姓甚名谁无从考证,只有这样一个诗意的道号。她从小多病,到庙观里买了许多替身都不能痊愈,最终只有自己寄身空门。因病而皈依空门的妙玉,又遇到了她的人生导师,她的导师因为精演先天神数而看透了她的人生冤孽,劝她不要回到家乡。妙玉听从了师训,停留京城,被贾府聘入府中,从而遇见了贾宝玉。
看来,她的病的确有些奇怪。说到病的奇怪,我们可以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奇特之病拿来比较一下,会有不错的发现。
林黛玉的病是不能见外姓亲友和流泪,可是她寄居在贾府,天天和贾宝玉厮守而无可救药。薛宝钗是胎带的宿热之症,要靠冷香丸降温,由于她心事重重而内心极热,也无法摆脱病魔。妙玉更特殊,只能寄身庙门,在笃笃的木鱼声中摆脱内心的魔障。
其实,这三个曼妙无比的女子的病因,不外乎一个“情”字。发病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发情”。要想控制住病不发作,就要割舍情缘。于是,林黛玉在控制自己的眼泪,薛宝钗在服冷香丸,而妙玉则是在念阿弥托佛。
可是,贾宝玉在那里!林黛玉从他身上看到了知音而以心相许,薛宝钗从他身上看到了将来的地位而默默追寻,妙玉从他身上看到了佛心慧根而同气相求。因此,林黛玉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薛宝钗的冷香丸不停地往下咽,妙玉的长发在木鱼声中不断地蓬勃。
三个女子病得着实不轻:黛玉恋宝玉恋在心,宝钗恋宝玉恋在身,妙玉恋宝玉恋在性。
而作者为什么要让这三位女子病魔缠身呢?可能是曹雪芹为使她们能走进大观园而强作的借口,也可能是作者认为女子以病为美,也许是作者可怜女子,让她们有点小恙,使她们越发可怜。
而病入膏肓的女子,更会让人肝肠寸断。也许女子都是敏感的,有病的女子更是敏感。也许女子是脆弱的,有病的女子会更加脆弱。
总之,作者让她们都有了点病,有了些痛,有了些挣扎,有了些身不由己,有了些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