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太上皇指的是谁(红楼梦中有太上皇吗)

网友提问:

都说《红楼梦》成书在乾隆年间,哪书中出现太上皇是什么梗?

优质回答: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成书是在什么时候。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一则脂砚斋批语:

【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从这则批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壬午除夕,曹雪芹逝世,而书还没有写完呢。那么壬午除夕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清乾隆二十七年(农历),公历1763年2月12日,这一天曹雪芹去世。然而红楼梦这部书还没有完成,曹雪芹就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去世了,令人扼腕叹息。

所以说,乾隆年间,曹雪芹逝世,但红楼梦还未成书。但书的总体框架和故事已经全部完成,只差最后润色和补充了。

太上皇正式出现过一次是第十六回,贾琏、王熙凤和赵嬷嬷提起元春省亲之事,太上皇出场。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作者明明说了朝代年纪、地與邦国失落无考,不知道是什么朝代、哪个地域的故事,为什么偏偏有人就是喜欢钻牛角尖、偏要去对号入座呢?

如此对号入座,又能得出多少正确的文本信息呢?

那乾隆爷还说此书为明珠家事,你怎么不去硬性对号入座呢?

阁下这又是什么梗?

没错儿,曹雪芹确实生活于康乾年代,也成书于那个年代,但成书年代就代表小说的叙事年代吗?

岂有此理。看来需要恶补的不惟是历史上有多少个太上皇,还有阁下极其拙陋的文学常识。

自古解读红楼,终究都难以跳出自设的那个圈闭,穿凿多了些,牵强多了些,却与曹雪芹的创作宗旨背道而驰,也与本书的立意南辕北辙。

今人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尤其甚乎——很多都是一脚踏进了自我设置的迷魂阵,就再也没出来过。一直在里面横冲直撞,到处碰壁,却依旧头破血流的在找出路,依旧执迷不悟的按照自我的逻辑推断按图索骥,越发的悖离了原著的原笔原意,却自以为勘破了三百年的红楼密码,何其愚哉,又何其哀哉。

自古太上皇的例子多了,何独他曹雪芹写了一个太上皇。真实的历史中,是不是每一个太上皇的事例都需要详细的考一考,论一论呢?

还见过一个所谓的高人,名下竟也粉丝不少,拥趸不少,全是红楼破译文字,竟然连哪个皇上、哪个官员、哪个年代、哪个事件等始末缘由都一清二楚,言之凿凿,似乎那就是板上钉钉,再无更改了。

细读下去,却发现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可信度极低,甚至低到可怜。这样的解读,你会信吗?

那个太上皇的梗,还有那么重要吗?非要把乾隆和他的儿子们全都牵扯进来才算正经的解读吗?

解出来的附会又有几分令人信服的可信度呢?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是比较靠谱的,主要依据就是《红楼梦》继承发扬了康熙年间《桃花扇》的主体思想。文雅的副作用,是中国文化界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跟随生产力的发展,从粗俗向文雅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但是,当文雅成熟到一定程度,它就异化成社会的腐蚀剂了。这也是符合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思想的。《桃花扇》描述的,就是文雅到极致的南明政权,在粗俗率真的满洲人面前,是如何不可救药、溃烂不堪的。《红楼梦》描写的荣宁二府,也是因为雅到极致而导致衰败的宿命。从这个主题的继承关系看,《红楼梦》就是《桃花扇》的升级版,都是揭示由盛而衰皆因文雅过度这个家国发展规律的警世之书。看不透这一点,你就没看懂《红楼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