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 ,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58条回答。
中学时候学到范进中举,老师都说这是讽刺科举制度的,尤其说范进是个傻子、呆子,是科举受害者,才会差点变成疯子。
那时候没接触过社会,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
后来接触了社会,再阅读了《儒林外史》全部内容,才知道范进并没有什么问题,吴敬梓也不是讽刺范进这个人,只是讥笑世态炎凉。
我们看看范进,本来就是社会底层人士,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连杀猪的胡屠夫和小市民的邻居们都看不起他。
对于范进来说,他并没有什么技能,连家里断粮后去卖鸡来救命,也是卖了几个小时卖不掉。
他的性格也有些懦弱,去向岳父胡屠夫借钱考举人,对方不借就罢了,还用市侩的话大大羞辱了他一番。此时范进不敢反驳或者争吵,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再想办法。
这说明范进除了读书靠八股文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什么能力。
但是,范进又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最终依靠盗窃为生。
大家注意,虽然范进活到54岁都过得很差,用胡屠夫的话来说就是这么多年没吃过几次肉,但至少没有饿死。
范进跑去省会考举人,家里就断了炊,说明平时都依靠他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而范进毕竟是知识分子,当时乡下识字率不高,找份工作养家糊口还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范进平时一直在做低档工作,只能勉强糊口,却一直没有放弃梦想,考了30多年都在努力。
关键在于,范进是没有才华吗?
当然不是。
周进是才高八斗的学者,贵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以周进的才学,第一遍看范进的卷子,竟然根本没看懂,还恼怒他写得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因为机缘巧合周进看到第三遍,这才明白范进是惊人的八股文天才,才华甚至远在自己之上。
大家注意,范进这番才学并不是当天发挥得好。整个考场中,范进是第一个交卷子的,水平他就是顶级学霸,可以在最短时间完成最好的文章。
更重要的是,范进被周进看重成为秀才以后,第一次就考中了举人,随后又是第一次考试就中了进士。这在封建社会,是极为少见的,堪称非常非常牛逼。
这说明什么?
范进确实是擅长考试,也擅长八股文的顶级人才。
关键在于,他的水平太高了,高到普通学者都无法了解他的水平。
于是,他从20岁考到54岁,考了整整30多年都没有成功。换成一般人这么怀才不遇,早就放弃了,甚至像洪秀全那样愤世嫉俗,报复社会。
但范进坚定这是自己唯一能够出头的道路,花费30多年时间,在晚年终于获得成功。
有些人笑范进傻,为什么30多年只做平庸工作还要考八股文,完全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啊?
如果范进能够有经商或者做其他事情的能力,他也不会走这条路了。
就像周进一样,后来做到省教育厅厅长,然而之前连做个私塾老师都被解雇,还被周边乡民百般嘲笑鄙视,连一个乡政府的办事员,都嫌弃他不会经常来奉承。
可见,周进也没有其他的才能,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有人嘲笑范进、周进,试问就算是今天对于绝大部分底层老百姓,除了通过高考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
大家有什么资格嘲笑范进呢?
有人说范进其实并不好,为人圆滑。发迹以后,范进就不再称呼胡屠夫“岳父大人”而改称“老爹”。对于张乡绅的拉拢,范进也能够攀谈应付,借此获得了实际利益。
范进成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以后,也不忘记利用权力,帮助周进提拔自己以前的弟子荀玫。
大家要知道,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任何一个人,哪怕再有性格,也要一定程度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范进生存的环境,本来就是这么一个趋炎附势、拉帮结派的社会。
作为范进来说,胡屠夫之前对他多次侮辱,他忍气吞声,除了性格懦弱以外,确实有要借助岳父的地方。
而胡屠夫实话实说,虽然粗鲁市侩,但面子上还是凑合的。比如范进考中秀才,亲戚没有一个人来庆贺,胡屠夫却带着酒和大肠来祝贺,面子上做得还可以。
后来范进来借钱,胡屠夫不借钱也是有一定道理。范进到了54岁才考中秀才,谁能相信他还能考中举人?人家很多20岁就考中秀才的人,考了一辈子也就是个秀才。
胡屠夫也是辛苦的劳动人民,女儿至少四十多岁,自己就是六十多岁,还要天没亮就去买猪。每天辛辛苦苦杀一个猪,才赚一钱银子,哪里有闲钱给范进去糟践。
况且这30年,胡屠夫就算再小气,也多少接济了女儿不少钱,也算够本了。
所以胡屠夫不借钱并没有大问题,只是出言侮辱女婿就过分了。
在身份改变以后,胡屠夫开始对范进尊敬,他也顺水推舟在岳父面前提高地位,并没有什么问题。
大家注意,范进对胡屠夫也是不错的。之前被岳父骂得很惨,又不借钱,范进清醒以后立即给了他六两多银子,作为救醒他的感谢(当时张乡绅给了50两银子)。
之后范进有些事情,也是委托胡屠夫去办,比如请和尚做法事之类,胡屠夫应该也借此得到不少好处。
整体来说,范进对岳父这些长辈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因为地位提高以后就立即翻脸不认人。
另外,人家说“升官发财死老婆”,范进本来是个穷书生,所以才娶了胡屠夫30多岁都嫁不出去的丑女。这个丑女档次低到什么程度?连当地农妇都看不起她,认为她丑陋肮脏。而且书中也没有说范进有孩子,可能是丑女嫁人时候年龄大了,不能生育。
大家要注意的是,范进发达以后成为四品高官,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正常来说,这个丑女档次如此之低,又不能生育,范进不说抛弃她,找几个美艳的小妾也是人之常情。
但范进第一没有抛弃糟糠之妻,第二也没有纳妾,可见对老婆还是颇为不错的。就这一点来说,能够做到的男人不多。
再说对于老师的态度。范进感激周进,但并不完全是趋炎附势的巴结,更多的是出自内心的真感情。
书中写到:范进又磕头谢了,起来立着。周学道轿子一拥而去。范进立着,直望见轿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谢了房主人。
大家注意,如果范进只是装模作样拍马屁,就没有必要一直等到轿子看不见了。因为周进根本就不会伸头看他还在不在,可见范进是出自于内心的感激。
后来周进和范进关系也很亲密,但两人基本不涉及什么利益。
范进并不是周进的门生,照常理来说周进应该将其收罗到门下,然后才会照顾他。
但在范进同他只是普通朋友的时候,周进就已经百般提拔:周司业不胜叹息,说道:“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况学生已把你的大名,常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人人都欲致之门下。你只在寓静坐,揣摩精熟。若有些须缺少费用,学生这里还可相帮。”
看看,将范进名字推荐给当朝大佬,就周进来说可不是小事。如果范进将来作奸犯科,周进恐怕是会连带倒霉的。
周进并没有同范进结成利益共同体,就如此照顾,可见此人也是比较善良正直的。
放在今天的官场,周进绝对属于清流的清流。
有意思的是,后来范进成为山东学道,也就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周进才有事委托。
主要是周进多年前有个7岁的学生叫做荀玫,才华不错,他对周进也比较尊重。
随后周进后来十多年没有同荀家联络,希望范进照顾照顾荀玫,能够将他提拔为秀才。
这才勉强算是有些利益纠葛,但荀玫才华很高,没有依靠范进提拔就已经成为秀才,后来干脆成为从三品高官,比周进和范进还要厉害。
另外,荀玫因为家里母亲去世,按照规矩必须三年内守孝,不能参加考试。当年当官是要越早越好,不然年龄大了就会被强迫回家养老。荀玫就试图找到官员给他申请参考的特权,有意思的是周进和范进都没有同意。
这倒不是说两人不讲情面,而是认为荀玫的行为不对。当年范进老妈也是死了,他守孝三年才考进士,这是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
荀玫如此心急当官,范进、周进都认为过分了,拒绝帮忙。
后来荀玫果然犯了贪赃罪,被判刑了。
通过这个小地方,也可以看出范进还是比较正直的。
总体来说,范进是个平民学霸,人品不错,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忍耐奋斗,有着顽强的毅力,也有着明确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进才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坚持,最终获得成功。
范进54岁考中秀才,后来又折腾了好几年才当上了山东学道,也就是教育厅厅长。
最后提到,范进后来又成为通政司通政使。这是清代的一个官员,主要是负责全国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重大民事诉讼,重大民间提案等等。
这种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属于中央部长级高官了。
而当时范进应该已经六十多岁,清朝官员到70岁就要退休。由于古代医疗差,很多人只能活到六十多岁,而且五六十岁开始就有各种疾病,等不到70岁就会主动退休。
范进应该在信访局局长位子上退休,也算是混得很不错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举后的范进,由于兴奋过度,居然疯掉了。
范进这个人物,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他在书中的形象,是一个出身卑微,性格懦弱的可怜书生。
并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功名的痴迷,他穷尽了一生的精力,只为了博取一个功名。
而在范进五十四岁那年,遇到了贵人提拔,得以高中举人,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范进中举后,都发生了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呢?
首先,范进在中举后突然“疯”了
最开始,范进并不知道自己中举的消息。
书中介绍,在开皇榜的当天,范进并没有在家,以至于前来报喜的兵丁,以及来看热闹的四邻,居然找不到正主儿。
那么,范进当时干什么去了呢?答案是他去集市上卖鸡去了。
之所以要卖鸡,是因为范进家里,已经无米下锅了,包括他,以及他媳妇,还有他的老母亲,都饿了好几天了。
因此,在母亲的吩咐下,范进这才将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米。
通过这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的生活过得极为窘迫,并且,再加上他不善经营,又为人木讷,导致邻居们对他颇为歧视,连米都不肯借给他。
所以,范进一家的日子有多苦就可想而知,他的媳妇就说过一句话,极为贴切地形容了一家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范妻
不过,范进卖鸡换米终究没成功,为什么呢?一来,他这个几乎没什么谋生技能的书生,连如何卖鸡都不知道,在集市上晃荡半天,始终未能将鸡卖出去。
二来,是因为前来寻他的邻居,硬生生地把他拉了回去。
在原文中,前来报喜的兵丁以及邻居们把范家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但范进迟迟未归,无奈之下,范母就请一个邻居前去集市上寻找范进。
而这个邻居在找到范进后,先进行了报喜,不过,此时的范进却认为,邻居是在“诓”他,他根本不信自己中举了,甚至丢下邻居,自顾自走了。
之所以范进会有这种反应,其实结合他的经历,这也十分正常。
范进读书读了几十年,而为了博取一个功名,他从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据他所说,他已经前后考了二十多次。
但即便是考了二十多次,临了也只是考中一个秀才而已。
因此,他才会以五十四岁的“高龄”去继续参加科举,而他之所以屡试不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文字荒谬”,加上不善钻营,得不到考官们的赏识。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根本不敢相信自己会中举,毕竟几十年来,不中是常态,他也已经习惯了。
而这次他能中举,得益于他遇到了人生的贵人。
这个贵人名叫周进,正是他垂青范进,才让范进一步登天,那么问题来了,这周进和范进之间,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为何他会垂青范进呢?
要是通读过《儒林外史》全文,其实就能找到答案。
周进的人生,和范进差不多,他也是考了一辈子始终未能中举,并且,他到了六十多岁,依然还是个秀才身份,那时的他,受年龄限制,已经不能再参加科考了。
而他之所以能当上考官,则是靠着几个朋友帮助,共同凑了200两银子,让其花钱买了个监生的资格后(明清规定,监生可以参加科考),方才考中举人的。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周进在看到落魄的范进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才大发恻隐之心,高抬贵手,给了范进机会。
当然,不管范进是如何中举的,但终归他是中了,而邻居强行将他拉回家后,范进又连续读了几遍“报帖”,终于确定,自己真的中了。
于是乎,范进两手一拍,笑了一声后,随即跌倒,当场不省人事。
短短数语,就将范进兴奋过度导致昏厥的情形描绘了出来,而等他再次醒来后,陷入了癫狂的状态。
书中用三层,形象了描写了范进癫狂之后的状态,第一层,范进醒来后,爬起来飞跑了出去,一边跑还一边拍着手,同时重复不断说着“中了”,以及大笑不止。
而第二层,则是范进在跑出去之后,根本不看脚下的路,一个不小心,就跌入池塘里,导致他两手黄泥,浑身上下湿淋淋的都是水。
但这并没有影响范进当时的“疯态”,他从池塘中爬起来,继续边笑边跑。
最后一层,则是他跑到了集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做疯癫之状,最终,还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出手,一打一骂,这才让范进恢复了常态。
而范进在事后回忆,已经不记得自己在疯癫之时干过什么,只记得自己考中了。
那么,范进为何会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疯掉呢?
在我们现代人的概念里,范进如此发疯,完全没必要,不就是考中一个举人吗?至于这么激动吗?
实际上,如果了解了古代举人代表着什么,那么有不少人也会发疯。
在古代,要想考中举人,可不是像现代考上大学这么简单,这中间,不仅需要经历诸多过程,更重要的是,全凭真才实学。
以明朝为例,要想考中举人,首先要通过县里组织的“童试”,通过者即为“童生”,之后,所有童生再参加州里举行的“院试”,而院试通过者,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
别觉得听起来没什么,要知道,在古代,一把年纪依然还是个童生或者秀才的大有人在。
而取得秀才资格后,就可以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乡试是明清科举中,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要通过,就具备了诸多权益。
比如,不用纳税,免除徭役,这一点与秀才的权益类似,但最大的不同是,秀才仅能免除自己的徭役和赋税,而举人则可以免除整个家庭的。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并且,举人的奴仆也算在举人的家人范围内,也就是说,只要卖身为奴跟着举人,那么也可以不用交税。
正是因为有这个好处,所以在书中,范进中举后,才会有人忙不迭跑来甘愿当他的奴仆。
另外,举人还拥有见官不避之权,这和秀才的见官不拜同样也有区别,秀才仅仅是不用跪拜,但看到官员后,还是必须要回避的,不然就是一顿杖责。
而举人就可以见官不避,毕竟当上了举人,名义上就和地方官属于是同僚关系,因此也就不用回避了。
还有过堂不用刑、可用功名抵罪等等特权,除此之外,举人还有个隐形权益,那就是可以参与社会管理,拥有对本乡的事务的决策权。
毕竟古代讲究“皇权不下乡”,地方上的事务,大多都是乡绅们说了算,正是凭借着这个权益,古代很多举人都成了地方上的真正话事人。
这么多实实在在的特权,放在古代任何一个老百姓身上,都足以让其疯狂,范进也是人,他怎么能不疯?
还有,范进之前受尽白眼和歧视,如今随着他中举将会彻底结束,并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也是导致他疯癫的一个原因。
范进之前的生活,不仅仅是穷,更多的是卑微。
比如,范进的岳丈胡屠户,早先就颇为瞧不起自己这个女婿,甚至多次公开辱骂他,说范进是个“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等等。
甚至,胡屠户还辱骂范进的母亲。
而对于岳丈的辱骂,范进难道不生气吗?相信他内心肯定是生气的,但他却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没有资格,一个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的人,哪里敢生气?
因此,他只能任由胡屠户辱骂,并且等他骂完了,还得陪着笑脸,说“岳丈大人见教的是”。
这就是范进,一个大半生都逆来顺受,卑微到尘土里的穷酸书生,苦熬苦夜几十年,终于美梦成真。
想到自己以后可以不再受人白眼,想到自己马上要成为“人上人”,想到原本歧视自己的人会恭恭敬敬地叫自己一声“范老爷”,这让范进如何不乐疯掉?
而范进在中举后,生活确实如他所愿,发生了巨大改变。
范进生活的变化
首先,原本看不起范进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马上变为阿谀奉承,并且从言行举止,都开始对范进恭敬起来。
原文中,范进由于发疯,跑到了集市上,众人无奈之下,就请胡屠户出手治一治,而胡屠户的方式十分粗暴,先是凶神恶煞呵斥,之后扬手就给了范进一巴掌。
虽说胡屠户知道这是为了治疗范进,但当时的他,已经从内心开始怕了,就连打范进的手,都不自觉地“颤了起来”。
并且,之前一口一个“穷鬼”骂范进的胡屠户,立马改口称呼范进为“贤婿”,还在众人前高谈阔论,说自己如何如何有眼光,当初看范进有出息,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而就在不久前,胡屠户还骂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在范进清醒后,胡屠户一路护送范进回家,而在路上,他看到范进的衣裳后襟有不少褶皱,硬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瞧瞧,这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远远还不止。
范进到家后,第一个前来拜会的大人物,是当地的张乡绅,张乡绅原本干过县令,退了之后回归乡里,这样的人,要是搁到范进没有中举前,是看都懒得看他一眼的。
但如今,张乡绅亲自登门,不仅态度极为热情,还和范进论起了“兄弟”,一时间,让范进受宠若惊。
并且,张乡绅也给范进送来了不少实在的东西,先是五十两纹银的贺礼,之后看范进住处简陋,更是一出手,就送了他一座宅院。
要知道,按照当时普通人的收入,一年到头顶多也就挣个十两银子而已,而张乡绅一出手,就送了范进五十两。
更不用提那座宅院了,如果范进没中举,他这辈子都不敢想。
而这如今都实现了,并且还是别人送上门来的,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在张乡绅之后,送田产的,送店房的,还有甘愿到范家当奴仆的,成群结队。
短短两个月的功夫,范进就从一贫如洗,饭都吃不起的状态,转变为拥有宅子、丫鬟等财产的大户人家。
这仅仅是范进中举之后的变化,当时他还没有上任为官,但这已经让范进以及他的家人受用不尽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范进的母亲被生活的巨大变化刺激的过于兴奋,在范进中举后的三个月,一口痰没上来,随即离世,这也算是范进中举后唯一一件难过的事情。
范进后来怎样了?
范进的后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在中举之后,范进开始与当地的乡绅打关系,期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制,父母去世后,范进需要在家丁忧三年方可出任为官,因此,他在家一直等到丁忧期结束,才赶赴京城。
到了京城之后,范进运气很好,刚好又遇到了当年的贵人周进,两人一番叙旧之后,在周进的引荐下,参加了会试。
会试即选拔进士的考试,由于周进提前帮助范进进行了打点,加上范进发挥不错,最终,考中了进士资格。
到了这个时候,范进已经与往昔大不一样,毕竟进士已经算是真正的官员了。
而在之后,范进被授予御史一职,并兢兢业业地干了几年,由于期间整体工作表现相当不错,在几年后,范进得以高升,被任命为山东学道。
学道又叫学政,是明清时期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学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职,其品阶一般在正三品,属于是地方上的高官。
自此,范进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致仕退休。
总体来说,范进在中举之后,不仅生活和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整个人的运气似乎一下子变的好了起来,不仅再一次得到了周进的帮助,同时官职一升再升,成为了地方上的大员,他的经历,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了。
其他网友回答
范进中举一折出自于《儒林外史》,本身就是对扭曲的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嘲讽。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始于隋,终于清末,前后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他相较于隋之前的豪门之间举孝廉是一大进步,使寒门学子凭真才实学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如唐宋著名的八大家多属于进士出身。
但后来的发展越来越偏,直至南宋,竟形成了呆板的八股文取士,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羁绊,埋没了众多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人。《范进中举》就是在这一背境下的一个缩影而塑造的典型的代表。
历史上有无范进其人,说法很多,但其原形或不是某个具体人,而客观存在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题中之问:范进后来怎么样了,可能有多种答案。
按中国古代善终皆大欢喜的构思惯例,范进不是做官博得荣华富贵,就是继续苦读努力,最后弄个进士出身。
而《儒林外传》做为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已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主题,点到为止是高明之笔,不然若续写成后来如何如何,那将违背作者的初衷和写下《范进中举》这一篇要表达的深意。
其他网友回答
“范进中举”节选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是元于“周进中举”,其实“周进中举”比起范进中举要精彩和贴合实际、贴合人情。
“范进中举”因为表现人的夸张一面而广为流传选入课本。
周进也疯了一次,是在逛贡院考场的时候,那个情节描写的幽默诙谐,从大家帮助周进进入门票,到大家伙出资周进考举费用,人情味十足。
只讲人的阴暗面不讲人的善良面是十分不可取的。对小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儒林外史讲述了诸多故事,其中有许多人帮人的情节,也有众多的好人变坏人的经过。
其他网友回答
中举,了不得,不纳税。很多有田的人会来投靠,挂名就可以免税了。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钱了。百万藩王,中举的这些都不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