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书法什么水平(李白是著名书法家吗?)

网友提问:

李白的书法成就能否达到大家的水平?

优质回答:

李太白书法笔力遒劲,不输任何大家。只因诗名太盛,遮掩住其书法的光辉。一幅《上阳台》帖,足见李白功底深厚。同时也感谢张伯驹先生,他是个真正的收藏家,是他花费巨资才保住了李白唯一的传世名帖,使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李白的飘逸洒脱。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派诗人代表,品读他的诗歌,犹如现在所说的“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畅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黄河之水天水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千古传颂的美句,至今国人念来还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手法之浪漫、用词之大胆、寄意之深刻、胸怀之宽大,不愧是人们喜爱的“诗仙”。

李白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诗歌,殊不知,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很深的。有人曾说过:“李白的书法,是被诗歌耽误了的书法家。”

可见,李白除了他伟大的诗歌之外,书法方面也是很出色的。只不过人家不留意或说不在意他的书法方面的才能,是因为他的诗歌方面的天才太过于出色太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对他的诗歌喜爱的程度大大远于或高于喜欢他书法方面的程度。

其实,大家抛开李白的诗歌,而专注于他的书法上面的话,你也会发现,他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也许就是他本人性格所致:浪漫不覊、自由奔放、随意而安、不受约束的性格,才造就他伟大的诗歌和书法。

他的书法亦如他的诗歌一样,奔放、洒脱、流畅。有人专门有研究过李白的书法,称他的书法不愧是出自“诗仙”之手,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然而大家重视他的诗歌而忽略了他的书法,故有些叼钻之人故意找茬,故意贬低他书法方面的才能,才会有些人不认同他这方面的才能,是含有一些妒忌成分。

那也很正常的现象,谁叫他诗歌那么出色,而书法也不逊,所以才会很多人赞美的同时也会有人寂寞甚至妒忌。

越是这样越显示他这方面的才能不可以否认。

李白的书法成就能否达到大家认可的水平?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论证过和讨论过的了,褒贬不一实属正常,我们在这就不必大篇小论地去讨论它。但李白书法方面的欣赏价值是一直都在的,也不可磨灭的,他的书法就如同他的诗歌一样,一定会彪炳千古,流光溢彩,绽放它独特且有魅力的一面光芒。

好了,本期就到这吧,我是春枫文艺,请多多关注我吧,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一下。感谢您的关照!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名实在太大,掩盖住了他的书法成就。《上阳台帖》,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曾令历代大家赞不绝口,更令毛主席为之倾倒。《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是谁给李白戴上“诗家天子”桂冠的?我不知道,但我认同这一主张,古今中外,谁的诗歌成就还能高过李谪仙。黄庭坚说李白“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就是赞美李太白的草书艺术成就的,认为大可以跻身古代优秀书法家的行列,而且是“大美其诗”。关于他的草书成就,学者吴克敬在紫禁城杂志中发表的《诗家天子书大风——李白书法故事》一文,如是说。

这四个字要我理解,说的该是李太白草书的风格体征,是清新俊逸的,是飘然物外的,不主故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完全一种极端自在的感情宣泄,绝少传统意义的心灵束缚。什么是知音?是在自己还不觉得的状态下,有人认识并发现了他的绝好。

照着这个理儿说黄庭坚该是李太白的知音了。因为李太白可能于他生前没怎么在意他的书法,他之后的黄庭坚却很在意了,在意李太白手里的那管毛笔,是个点化了他的诗与艺术的精灵。

信手拈来,率性泼洒,飞舞自得,应该是李白书法艺术的另一个特征。他的墨迹,可能压根没有为了书法而书法的那一种,一件一件又一件,几乎都是写给普通百姓的,像我举例的《扶风豪士歌》,以及《赠韦秘书子春》、《送张秀才谒高中丞》等等,明明白白都是对他人给予他款待帮助后的酬谢。

正如有人著文说李太白,诗人的情思似乎特别地多愁善感,灵感的触须也显得分外活跃。一席温暖的宴请,一片深情的歌声,一壶老叟的佳酿,甚至一缕午后的斜阳,一抹深夜的月辉,都会牵连出一串真情的回忆,拽扯出一个时代的感念。

我翻阅了宋人著录的《宣和书谱》,知道内府收藏,有李太白的《太华峰》、《乘兴帖》两幅行书,有《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幅草书。可惜,因为战乱与火患,因为水浸与虫噬,以及其他一些无法预料的原因,李太白的书法作品在流失,在消亡,存留到今日的,唯有一件《上阳台》的真迹。

记录在册的情况是,《上阳台》书帖于宋代宣和年末进入内府,不久又流落民间,元代时,先为彦清、欧阳玄等人收藏,明代又到了大收藏家项子京手里,入清又有人贡献给乾隆皇帝,到清亡时,复又散落民间,曾为一郭姓人家得到。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说到李白,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诗仙”,对其书法却知之甚少。我曾经在其他文章写过自己对李白书法的看法,其用笔收放处多与同时期的人多有差别,非常独立。行笔风格上飘逸纵横,如其诗文,如其人,给人一种心胸开阔之意。

说到李白的书法,其实不多见,在《宣和书谱》中所载共有行书两种,草书三种,但是均无流传。李白善作书,不过书作多为:贵为箧笥之珍,是李白送给寻常百姓以酬谢款待的,老百姓当成珍贵之物多用于“压箱底”,所以失传较多,至今只剩下《上阳台帖》。

黄山谷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李白墓志》中也有载:翰林字思高笔逸。

可见在宋朝时,李白的字还是被黄庭坚这样的草书大家认可的,宋徽宗更是在《上阳台》跋中说到:“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从《上阳台》通篇之中不难看出,李白用笔对锋的控制力很强,收放自如,大小变化,粗细变化,快慢变化极多,用笔快健流畅,行笔苍劲雄浑,一如其诗风一样。

关于此帖,流传有序,还有一个小故事。

宋朝时入内府,是宋徽宗之物,后流传到个人手里数百年,一直到清朝时又入了内府,清末时散落宫外,被民国四公子之一的收藏家“张伯驹”购得(就是散尽家财购买《平复帖》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把此帖赠给毛爷爷个人,但是因为毛爷爷立下规矩,领导人所收礼物一律充公,所以1958年的时候毛爷爷把此帖交给北京南故宫博物院收藏。

对于李白此帖,其实不需多说,在法之内的人看法,在法之外的人看精神,李白用笔一如其诗,豪迈又不失稳健,能放到极致,又能收束,而且用笔屡有奇妙之处,恣意万千,非常精彩。书文书画其实都是相通的,关键不在表现方式,而在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