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其二杜牧 绝句二首唐杜甫

网友提问:

王昌龄的绝句和杜牧的绝句二人难分伯仲,怎么来评价他们二人的诗?

优质回答:

谢邀:王昌龄和杜牧皆为稀世之才!二人各有名篇传世,各位看官都是练家子、我们不跑龙套直奔主题!

王昌龄的诗有风雷之势,气度恢宏、沉凝冷峻,有撼人之语却在情理之中。

杜牧的诗清新朗秀、韵味流光、以景托情、情景怡人!

二人可说各居特色,若要非择其一,杜牧取的是一个“巧”字,虽有惊世之语,却见鬼斧神功之迹,有上将之风;王昌龄虽较杜牧古朴,但浑然天成、厚重炼达不露丝毫雕塑之痕,有大将之威!

相比之下本人更看重王昌龄!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昌龄与杜牧的七绝诗都十分有名,而且两个人的诗风也非常接近。若是推举一下唐代写七绝的高手,盛唐时期首推王昌龄与李白,中唐时期首推李益与刘禹锡,晚唐时期则推杜牧与李商隐。

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他的七绝诗留世七十多首,几乎每一首写得都好,其中著名边塞诗《出塞》更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足见其七绝诗的成就。而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时人将这二人与李白杜甫相媲美,也足见杜牧的诗歌成就之高。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确实很有可比性。

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的诗?前人有过诸多评价,两人都好,艺术成就都很高。在这里笔者权且将两个人进行一番比较,阐述一下两个人之间的异同点吧。

01.题材的同异

两个人在写七绝时偏重的题材是不同的。什么是诗歌题材呢?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们常见的诗歌题材一般有:送别怀人诗、边塞战争诗、爱情闺怨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等。其中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经常写作边塞战争诗。而杜牧则更加偏爱咏史怀古诗。

两人的诗风同样刚劲铿锵,为何会倾向于不同的题材呢?

我想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与个人性格不同。

在有唐一代诗人们普遍有“壮游”与“从军入幕”的传统。“壮游”很好理解了,就是游历祖国的大好山川,一方面可以用脚步丈量天下,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为诗歌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从军入幕”是指诗人们往往选择去往边塞,成为某位将军的幕僚,为自己累积政治资本。这是一些寒门诗人除了科举入仕之外的另外一种入仕途径。

话归正传王昌龄是进士出身,但却是武将,同李白一样十分有任侠之气。在得中进士之前王昌龄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壮游”经历,而且在其二十七岁左右曾西出玉门关游历,玉门关大家都很熟悉了,相当于古代的边关了,是需要重兵把守,且非常容易发生战争的地方。任侠之气、武将出身、热血青年,“壮游”时期的边塞经历,从以上种种标签看就不难理解王昌龄对于边塞战争诗的偏爱了。

再说杜牧。杜牧二十六岁就得中进士,一时间名满京城。但少年得志,才高八斗的杜牧升官并不快,甚至一度是个幕府小官。除此之外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征伐混战,中央机构腐败无能,一副衰败气象。

杜牧是有安济苍生的志向的,奈何无人重用他。这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表现在诗歌当中就只能是“咏史怀古”了。“咏史怀古”的一大特色就是借古讽今、悼古伤今。因此杜牧的七绝偏爱“咏史怀古诗”,这是他对当时世道的控诉,也是他对不得志的排遣。

因此,两个人偏爱的诗歌题材不同,透露出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与人生经历不同。

02.诗风的同异

前面说到过两位诗人的诗风很相像,但是相像就是不同喽。

先说王昌龄。其能与李白交好,可见其大约有一下几点特质:好道、任侠、纵酒。的确如此王昌龄是性情中人,也是狂放之人。他在《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中写到: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这是他对自我的认知与描述,而他在后期屡次遭受贬谪也与他的性情有关。《旧唐书》记载其被贬是因为“不护细行”,这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理由,也没说他具体哪做错了,反正就是说护卫不周全,不由分说地就讲王昌龄贬了。后人分析这都是因为他平素为人太狂傲了,以至于因为这样的理由被贬斥。

我们后人常常说李白的诗歌中有“盛唐气象”。什么是“盛唐气象”呢?参见李白的诗歌,其诗歌大多气势非凡、辞采昂扬、乐观旷达,有一种锋芒毕露的感觉,其描写的场景往往带有一种奢靡、富贵、繁华之感。这是盛唐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同时代的王昌龄虽然不如李白锋芒毕露,但亦隐含这种气象。

综上,导致王昌龄的诗风是无论写何种题材,无论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他的风格都是格调高昂、清刚苍凉、雄浑跌宕的,充满了一种男性的刚健之美。

再说杜牧。身处晚唐,国事倾颓。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使得这一时期的诗人普遍带有历史性的压抑悲凉。

反应到现实当中则是沉迷享乐,借以避世。反应到创作当中则是诗带风流之气。杜牧曾写诗自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足见其情狂放荡。

志向高远,胸襟广阔使得杜诗中自带一种刚健朗阔之感,但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又使其诗歌中带有无奈、慨叹、壮志未酬的惆怅情绪。

以上是两者诗风的最大不同。

03.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说完两者文风、题材的异同,再来说一说两者对于诗歌发展的影响。

王昌龄擅长写七绝,但是七绝的篇幅短小,往往不能完整表现作者的思绪。因此,王昌龄创作了多首吟咏边塞的“连章组诗”。例如其著名的《从军行七首》被誉为“七绝连章中之极品”。

下面列举出几首供大家赏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

(其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三)

前两首写边愁,后一首写建功立业之雄心壮志,意境高远,层次渐深。

杜牧成就最高的是咏史诗,那在众多的咏史诗人中他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杜牧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何为“旧传统”?班固的咏史诗注重于历史本身的描述,被称为“正体”,左思的咏史诗侧重于“自抒胸臆”,被称为“变体”,而杜牧的咏史诗更多的是评说历史,就史发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被称为以“议论纵横”见长。

也举一首杜诗供大家赏析。

总结

王昌龄与杜牧二位诗人都擅长七绝,后人对其评价也非常高,总之,二位的风格特色与艺术表现不同,但都是名传千古的诗词大家,我不敢妄加评判,只能瞻仰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昌龄,进士、县尉;杜牧,进士、校书郎、剌史、中书舍人。

少伯屈死(闾丘晓妒才),牧之善终。

初唐七绝77首,王昌龄独有74首。其七绝边塞诗开唐边塞诗先河,闺怨、送别诗多有上乘之作,时号“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杜牧七绝,咏史极佳,写景皎好。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昌龄的边塞诗,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如《从军行》,《出塞》,《听流人水调子》等。特点是善于捕捉典型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婉转,民歌气息很浓,能令读者感到意味深长,光景常新。

杜牧无论写边地边民的生活状态,还是以咏史抒发感慨,或写景来寄托情思。我感到他比较活重思想内容,边地诗情真意切,咏史诗含蓄凝炼,写景诗风调悠扬。他的作品〝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我的浅见能否有启发,請给指评。

其他网友回答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盛唐七绝共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杜牧以“七绝”闻名诗坛,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

杜牧以“七绝”闻名诗坛,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

那么杜牧和王昌龄的绝句谁更胜一筹呢?历代文人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在《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共收录了51首,其中王昌龄3首,李白2首,而杜牧却有9首。蘅塘退士认为杜牧的七绝最好吗?

明朝人的评价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文人的作品第一往往会有很大的争议,比如有人说崔颢的《黄鹤楼》是七律第一,马上就有人说杜甫的《登高》是七律第一。关于七绝谁最好,古人也确实有相关的评价,比如明朝的王世懋(1536-1588)在《艺圃撷馀》写到:“(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这意思就是盛唐绝句是李白和王昌龄最好,其中李白的绝句更加“自然”,所以认为唐朝李白绝句第一。胡应麟(1551年-1602年)《诗薮·内编》 曾经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可见因为“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李白很受这两位的推崇。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评价李白和王昌龄: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清朝人的评价

吴乔(1611~1695)在《围炉诗话》卷二指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可见吴乔对于王昌龄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王昌龄在七绝的创作上起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到了清朝,有人认为王昌龄的七绝第一,清代著者潘德舆(1785~1839)在《养一斋诗话》中说: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右丞指的是王维,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唐诗三百首里杜牧的七言绝句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绝句与律诗的数量差不多,都有200多首,据说杜牧临去世之前曾经焚烧了很多不满意的文章,加上历代散失的诗文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人的作品估计十分之一都不到。

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里》收录了杜牧的9首七言绝句,他们是赠别·其一(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其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9首诗几乎每一首中国人都能背上两句,不知道是因为流传的广而被蘅塘退士收录,还是因为被收录所以流传的广。

唐诗三百首里王昌龄的七绝

王昌龄3首,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宫曲(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第一首人人能背诵,第二首就差一点,第三首估计很多人记不起来。

另外蘅塘退士把王昌龄的一些绝句放入了《乐府》的目录里边了,王昌龄的有6首: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长信怨5首(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等5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