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让你穿越回唐朝,你最想做哪位诗人?为什么?
优质回答:
假如人生能穿越回唐朝,我最想做的诗人,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白居易。理由如下:
1.白居易才是真正的诗仙。诗史一直称李白为“诗仙”,然而事实上白居易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唐宣宗有首赞扬白居易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白居易即被唐朝皇帝赞为“诗仙”,足见白居易在唐代诗界的影响力与帝王及文化精英们的高度认可。而李白被称“诗仙”,始于清代,居然比白居易晚了数百年。白居易一生著诗词文章三千八百余篇,在唐代诗人中高居首位。白居易还是“新乐府”运动领袖,他诗多写民情疾苦,妇孺皆诵,誉为“人民诗人”。古人有对白居易“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的赞语。陈毅元帅也有诗作高评白居易“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宇宙行星以23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白居易位列第四。
2.白居易弹性性格及其为人更让人们高度认同。李白虽然有热情豪放、傲岸不羁的优秀性格;但他高度自负及为人跋扈,连杜甫都看不去。于是杜甫写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想善意提醒李白,他这样的性格,难与人相处。可见,李白在雅士群内,其言其行有些犯众。这也是李白仕途失意的重要原因之一。白居易的思想性格,立身行事,综合儒、释、道,以儒家“独善其身”为人生处世的座右铭,“兼济天下”为已志;又以“知足、逍遥”的老庄道家哲学和佛家“解脱”之禅意来修身。在权限范围,他直接造福平民百姓。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起李白,技高一筹。
3.白居易的诗,平白易懂,妇孺皆诵皆知;性格比杜甫好。杜甫的诗,多有“我”之境,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两人诗作,都有广泛的人民性,但白居易诗作,更易于在平民阶层广泛流传。杜甫的性格远不如白居易性格开朗与包容。白居易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杜甫性格显得偏狭浮躁,气量多有不足,有时又放纵不羁。从他与其好友严武的关系可看出。严武是剑南(蜀地)节度使,多豪气,重情重义,有时也受不了杜甫对他的大不敬与傲慢甚至奚落。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诗歌创作成就或从政治上亲民效果来看,白居易都比李杜更为突出。特别是白居易的人格魅力比李杜都要大许多。因而,若能穿越回唐朝,我最想做的诗人,唯有白居易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可以穿越的话,我最想做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有一种豪气。“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年少习剑让他总有健康的体魄,不至于动辄忧郁。修仙炼道让他有一种潇洒不羁的出世情怀。他的社交能力不错,到处作诗饮酒,广交朋友。他唯一的忧愁是当时的皇帝没有重用他,不过,喝点小酒,谁还在意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不仅是蓬蒿人,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谪仙。李白生性洒脱,喜欢行侠仗义,结交朋友。在24岁时,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写诗文娱乐。次年,李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生活,离开了宫廷。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几年后,李白重获自由。纵观李白一生,他不惧权势,不会溜须拍马,不好阿谀逢迎,生性潇洒,崇尚自由,他的诗句直白又不失浪漫文雅之风,例如《静夜思》,语句优美,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望庐山瀑布》《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等这些诗句流传至今,大都在彰显着他的一种豪放、自由、乐观的精神和潇洒出尘的风采。李白的这种不慕权贵、潇洒出尘的豪放派作风在当今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市场经济运作的社会,我们当中有几人能达到这种让思想自由、让灵魂奔放的思想境界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今的人们大多数欲望太多、思虑纷杂、功利、现实,真正能安下心来做事的人少之又少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满腹经纶,胸中的才华,将中华大地的绚丽河山用诗集的篇章描写出来。?唐朝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文学诗集文化最为高光的时刻,个人认为没有之一。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大学。再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唐诗…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穿越回唐朝,我最想成为的诗人,是高适。不是他开局平庸、中途落魄,却走出辉煌人生。不是他身怀绝学、长期困顿,却依然不见消沉。而是坚持和认真,习文,则“朝野通赏其文”,习武,则携军功、拜将封侯,更兼一身豪侠之气,为梦想奋斗终生,此谓无价宝。
1.高适的出身:
根据《旧唐书》所记载,高适的爷爷,高侃,生前屡立战功,死后追封郡王,葬于乾陵。虽是名门之后,但高适年少家贫。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前半生沉浮于功名之路。
青年时起,背井离乡。《河岳英灵集》中记录他,“对诵读经史兴致不高,经常文走偏锋”。但性格开朗的他,一边埋头苦读,一边游历山川,一边结交名士。
26岁时契丹叛变,他北上蓟门,却投军不成,只得重返长安。纵使时运不济,他却坚持写诗,直至名满天下。李林甫、杨国忠,无论把持科举多少年,高适的热情,始终未灭。
董庭兰离开长安时,高适已经44岁了,依旧是家贫。这两首《别董大》,一首敬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一首敬自己,“今日相逢无酒钱”。
2.高适的经历:
如果前期的困顿都是天意,那么这一次,高适顺利的通过了考核。两年后,高适得到了睢阳太守张九皋的赏识,当年科举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封丘县尉。
小吏难为,三年任满,他便辞去了官职。“男儿本自重横行”,在知天命的年纪,带着昔日梦想,去往凉州城。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抛开得来不易的功名,甚至放弃眼前安享晚年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了哥舒翰将军的赏识,留在军中担任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守潼关的高仙芝遭诬陷被杀。高适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跟随哥舒翰将军驻守潼关。
迫于皇命催促,哥舒翰将军放弃死守计划,下令出兵,于是兵败被俘,潼关失陷,危及长安。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将一腔愤懑不满,都发泄在这位一代名将身上。
眼见主帅,将成为罪魁祸首。已年过半百的高适,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独自一人、乘快马、择小道,追上了逃亡的皇帝,替落难的主帅,哥舒翰申明了冤屈。
3.高适的为人:
危急存亡之时,他跃马扬鞭,冒死进言。从此,文人的勇敢与侠义,不只停留在诗句里。人性中的闪光点,照亮了他前方的路,也成为他登上历史舞台的聚光灯。
前半生的智慧与涵养,他丝毫没有荒废,即使是放下个人生死,他也始终进退有度。挽救哥舒翰族人的同时,也尽力顾全皇帝的面子。于是他受到了玄宗的赏识,封谏议大夫。
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平息永王李璘谋反,讨伐安史之乱叛军,解救被困睢阳的百姓。仗义执言,固然受小人忌惮,但生逢乱世,瑕不掩瑜。
花甲之年的他,还能被授予: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渤海县侯等诸多职衔。直至死后,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多少盛唐诗人的梦想,他实现了。凭借军功,拜将封侯的诗人,他的经历值得后人尊敬。
如果这一生还有遗憾,那就是被围困的睢阳。那个他居住时间最久,一直被他视作故乡的睢阳。他全力营救,可终究是迟了,好朋友王昌龄被杀了,百姓易子相食,无法挽回了。
如果穿越回唐朝,成为了他,大概也只能尽量弥补这个遗憾,毕竟他已经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