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一开始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局?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因为已经有的回答都没有说到要害。
先说结论:燕王朱棣篡位成功,朱元璋有没有想到这个结局?或许应这样说,诸王中有人会篡位他想到了,也极大可能想到是燕王,但是谁胜谁败他不一定想的到,而且他也根本不关心那个。因为准确的说这个结果本来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了解一下。
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是怎么设计他的大明权力格局的
朱元璋,小时候是真吃过苦,机缘巧合,加上自身的才智,打下了大明这个江山,他是真心的不想和别人分享,他真心的觉得这江山就是他老朱家的。他真心的希望朱家的子孙能万万年的一直在皇帝的位置坐下去。
为了这个目的的实现,他处心积虑,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设计他理想中的权利格局的。
首先,他用了十六年来修理杀戮那些跟随他打江山的“老兄弟伙”,也就是那些功臣,除了那些功臣因为封侯封爵,得意忘形,肆意妄为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内心觉得不这样干,朱家的江山不稳,有易姓的危险。
太子朱标有一刻对他爹杀戮功臣,也看不下去了,不理解,于是他去找朱元璋说这个事,朱元璋扔给她一个长满刺的荆条,让他捡起来,朱标说这怎么捡呢?朱元璋说:功臣,就是这荆条上的刺,我是在帮你,帮后世子孙,清理这些刺。为的就是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都在我朱家手里。
修理功臣之后,对朝廷的运作格局最大的改革,就是废除宰相。目的简单,就是排除相权威胁君权,并且“后世子孙,并不许立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设策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至于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御史台为监察院,改大都督为五军都督,建锦衣卫等等不一一细数了。
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弱化大臣的权利。
另一方面呢?就是分封诸王,他把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的大邑和边地去当王,具体怎么分封的,谁都在那,我就不说了,以免这个文章太长,而且这也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重点是,朱元璋封王是基于什么想法。
简单的说,他分封王,给他的这些儿子极高的地位,极大的权力,极高的俸禄,目的就是为了靠这些宗室子孙去制约和监视功臣集团的势力。
这样一面削弱和杀戮外姓人,一边加强和封赏本姓子孙,朱元璋觉得这样大明就稳稳的掌握在朱家人的手中了。
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下,发生朱棣篡位,几乎是一种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忘了,皇帝只有一个,相对于坐在龙椅上那个以外,其他的朱姓王,也是“臣”,消灭了异姓王,虽然能保证天下一直在朱家手里,但是缺让自家人互相残杀成为必然。
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安排自家人的。
“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所以朱元璋的设计是皇帝从朱标这一枝出,一直在这一枝的嫡长子中传递。
“诸子各有茅土之封, 藩屏王室,以安万姓。”其他的儿子,给你们封地,给你们权力,然后成为羽翼来保卫和支持皇上。
皇室居中,宗室守外,血亲加持,同气连枝,共守江山,然后朝廷内的事都已经清理好了,六部直接像皇帝负责,没有文官集团,没有大将军,还有锦衣卫。
多么完美的设计,多么理想的设计。
可是朱元璋忘记了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他自己不是皇帝,而且诸王中的一个,他会不会按他设计的那样做,会不会甘心情愿的当个王。一句话,他相信血缘,但是他低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诱惑。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朱元璋给与了他那些封王的儿子极大的权利。
这些藩王,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的达到一万九千人的铁甲卫士。“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设千户二人,百户十人。”藩王掌握了相当大的军事统帅和指挥权。
不光如此,地方有司长官每月必须觐见诸王,有事需要随时应召。比如洪武三十一年,“召都督杨文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植,均命听二王节制。”
“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 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 不得发兵。”
所以你看,这不是朱元璋在为未来的皇帝准备“对手吗?”
虽然朱元璋也不是对诸王完全放心,也派人监视诸王,并且还亲自撰写了一本《御制纪非录》来敲打诸王。但是却没有削夺他们的兵权。
于是一切都在酝酿之中,只差一个导火索了。
一定发生的事,就一定会来
朱元璋的政策壮大了藩王的权力,那这些藩王就不会再按照他设想的那么老实去做了,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立皇太孙朱允炆,这个时候藩王就已经开始“以父义之尊,多不逊。”朱元璋也察觉到这个问题,就是和他孙子聊了聊。
朱元璋说:我让诸王御边,这样你就可以安定的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就问:外敌要是敢造反,我那些叔父防御,那要是我那些叔父造反,谁来防御呢?
朱元璋说:真这样,你打算怎么办
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行就削藩,再不服就把他的王废了,还不服就带兵剿灭。
朱元璋说:也只好如此,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并且密令驸马都尉梅殷辅佐朱允炆。
写到这里,是不是问题已经有答案了?—这个局面本来就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
区别只在于,谁先动手而已。因为朱允炆策略已定,而诸王会那么老实的任其宰割吗?
之后,朱允炆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搞笑的是,他起兵的名义居然就是朱元璋定下的:“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 统领镇兵讨平之。”
虽然没有天子密诏,但是不妨碍朱棣“清君侧。”
之后发生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结论
朱棣造反,之所以会发生,之所以能够发生,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权力安排导致的必然结果,朱元璋设计的那种“嫡长子为皇”其他诸藩王一起保卫皇室的美好局面,注定不可能实现。因为虽然他们是血缘纽带,不可谓不强,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血缘,对于皇家是没有用的,诸王对皇帝来说,依然是臣,当这个臣子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皇帝觉得皇权受到威胁,他们之间“一战”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朱元璋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真正关心的是只要朱家人坐在龙椅上就可以了。起码这个想法,他是实现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驾崩之后,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结果打败了朱允炆登上九五之位。随着各种艺术作品的杜撰,让我们感觉朱元璋在生前好像知道朱棣一定会谋反,并对朱棣加以震慑,其实这些情节只是后来杜撰出来的桥段而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结合历朝历代覆灭的原因认为王朝走向陌路除了帝王失去民心之外,就是来自于外敌、权臣和藩王之祸。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稳固其实在历代王朝覆灭之中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最终用藩王抵御外敌,让藩王家属留在京城,削弱藩王的军事能力和用思想减少藩王谋反之心,另外就是加强皇权。
很多史学家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权利欲极重的一位皇帝,对政治必定非常敏感,显然在老年之时是知道朱棣谋反的,况且有刘伯温的烧饼歌在暗示朱棣谋反。
个人认为这样的观念有待考究,朱元璋权利欲是建立在皇权与相权之上,主要还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安定才牢牢把控权利,后来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同样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目的就是让后世藩王没有谋反的口实。另外烧饼歌是否真的预测了未来之事也是有一定的争议,毕竟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去研究刘伯温的著作,难免对烧饼歌有很大的曲解。
朱元璋对待朱棣和其他藩王一系列措施是一样的,都是削弱他们的兵权,用君臣思想让他们匡扶明朝社稷,显然我们可以得知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朱元璋知道藩王以后可能作乱,并不知道朱棣会谋反。如果把预测朱棣谋反强加给朱元璋的话,朱元璋只能说是知道每个藩王都会谋反,燕王朱棣也在其中而已。
朱棣在镇守北京抵御北元的时候的表现来看,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对朱允炆这位帝王也是忠心耿耿,奈何朱允炆把目光定向了这些藩王,加上权臣在一边的煽风点火,致使朱允炆实行削藩。
本来削藩无可厚非,要是朱允炆实行推恩令这样的削藩办法朱棣也不会以下犯上,如果朱允炆削藩不采用强硬的办法,以怀柔之术进行削藩的话,朱棣同样也可以接受不会造反,奈何朱允炆熟视无睹,以凌驾一切之势大刀阔斧的进行削藩。燕王朱棣为了自保才选择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可以说燕王朱棣此举完全是以命相博,朱棣在名义上和实力上根本无法与朱允炆相对抗,只有自己的军事能力超越朱允炆及其各位大臣,靖难之役朱棣的胜出完全是侥幸。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在世之时是知道后世藩王一定会作乱,用一系列措施压制各位藩王,并没有针对燕王朱棣。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朱允炆逼迫所致,朱允炆太过着急消除藩王这个隐患,又不够心狠手辣致使朱棣胜出,也可以理解朱允炆有一半朱标的仁义同时也有朱元璋一半的手段,恰恰这样的中庸性格注定朱允炆后来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元璋又不是刘伯温能掐会算,他怎么会想到朱棣会造反?从他给儿子们早早的分配工作就可以看出。我说的这个“想”指的是: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藩王和皇权之间的潜在矛盾。他并不是直接针对朱棣,而是针对所有的儿子们,他想直接把儿子们争权夺利的念头扼杀在萌芽状态,我们分析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制度中有两个特点,这里就可以明白。第一: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第二: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只管生孩子吃喝玩乐,世世代代不用干活还不缺钱花。朱元璋提前把除去皇帝之外的儿子全部设想成假想敌,全面进行权利压制,你没有势力,哪来的造反实力?
朱标虽然死的意外,但并没有打乱朱元璋的政治部署,唯一出现意外的是朱元璋自己。他让嫡长孙朱允炆即位,间接的否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明朝朱元璋是绝对权威,他敢这么干,说明所谓藩王势力并不足够引起朱元璋的重视,他留给朱允炆的遗产是一流的大明,上百万的军队,最听话最能干的臣子。何人敢造反?还有谁?很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客观分析靖难事件,以朱棣和大明的体量相比较,他勉强称得上有点实力,充其量算个第一藩王。他之所以能成功发动靖难之役,靠着是朱允炆60%的愚蠢,自己20%的运气,加上明大臣20%的智商缺陷,才侥幸夺得皇位。不要总觉得朱棣从北平拔出刀子,就能直接捅到南京的朱允炆,笑话。朱允炆削藩初期甚至出现过机会直接斩首朱棣,靖难过程中有几次把朱棣打的屁股尿流,结果还是丢了皇位!
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如此不堪一击,甚至蠢的要命。他没有想到朱棣胆子肥的流油,自己死了没多久就开始造反,完全不把他这个当爹放在眼里。朱元璋更没想到留给朱允炆的辅政大臣们都是瓜娃子,除了会几句之乎者也,一个个傻的掉渣。朱元璋最没想到的是自己过于自信,一切尽在掌握中、运筹帷幄、未雨绸缪都是自己在骗自己,儿孙自有儿孙福,操的闲心多了有个卵用!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朱元璋料到朱棣会篡位,但没想到他会成功
在实行分封的时候,其本意是能够让朱家子孙保护朱家天下,但历史上藩王割据威胁皇权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也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矩。
1,藩王不能随意离开藩,一旦发现,严惩。
2,藩王未得圣旨不得入京,更不得结伴入京。
3,允许后世子孙进行削藩。
其目的就是预防藩王勾结,威胁皇权。可见当时朱元璋是预料到自己死后,藩王是有可能会反的。
但他绝对没想到朱棣会篡位成功,原因就是朱元璋给建文帝留下的家底相当厚实。只要藩王不一起反,是绝无出现篡位成功现象。
1,朱元璋死前,杀了大批功臣,而这些功臣大多都是与朱棣熟悉,有过交往的人,比如蓝玉等大将。彻底断了藩王与将领合谋的可能。同时间提拔了一批忠于建文皇帝的人,比如黄子澄等。这批人对建文帝相当忠诚。这就在朝堂上维护了建文皇帝的统治。
2,大明王朝正规军队达到60多万。而各地藩王加在一起也不过10万。况且建文帝掌控了全国的经济。各个方面都比藩王强太多了。藩王根本不可能是中央的对手。
3,朱元璋还是给朱允炆留下了一批能臣武将的,比如老将耿炳文。
朱棣能够篡位成功的原因
1,朱允炆削藩太急,手段太狠,五个王爷,4个贬为庶人,一个被逼死。活生生逼着朱棣造反。
2,性格柔弱,多次错过杀朱棣的机会。
3,不会用人,不会合理利用手中的资源。
朱棣能够篡位成功不是因为朱棣有多强,而是建文帝太糊涂。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朱元璋又不是神,他为了朱允炆费劲了心思,又是消减藩王势力,又是斩尽武将为朱允炆登基做准备,怎么可能知道朱棣要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