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仅是诗人还是什么 辛弃疾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网友提问:

辛弃疾既是诗人又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优质回答:

辛弃疾是文武双全,诗词并茂的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一一四O一一二o七)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時金人已经占领家乡十二年。一一六一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軍,任"掌书记"(负责起草全軍的书檄文告,保管印信)并被派与南宋朝廷联系,完成使命北返時,听说耿京为叛徒张安國杀害,就率领五十名骑兵闯入有五万人的济州軍营中活捉知州张安國,并策动万人反正跟他渡江南下。

辛弃疾发杨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作品题材广阔,内容深刻,具有時代气息: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也清新朴素,别有一番情趣,辛词数量多,艺术成就高,小令中调,长调都写得很好,往往冲破词的格律,不为形式所枸,他不但用词來写景抒情,还用來发表议论,他能写雄壮豪放的.也能写细致小巧的,生动活泼,风格多样,以前的词人很少能与他相比,惟有時用典太多隐晦难懂,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还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词这是退居乡间時的作品,词中使用白描手法,构成质朴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农家生活的片段和农民们的音容笑貌。此外,他在寄倩山水之余,也写了不少內容消极的作品,反映出他思想倾向中的另一个方面。

其他网友回答

既是诗人,又是抗金起义军中的“。掌书记”。提笔能写妙词,挥戈敢战贼寇。

其他网友回答

辛弃疾是宋代词人中传下作品最多、方面最广、风格最多变化的大文人,更是一位忠义奋发向上且百折不挠的好战士。

辛弃疾一生的志向是收复失地,壮岁时就拥万夫抗金,南渡归宋四十几年,三起三落,有二十多年被免官家居。他一旦被起用,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是一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战士,几番风雨,六十七岁壮志未酬身先死。

辛弃疾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那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今济南)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达十年之久。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从小就带着他游览山河,培育他忠义奋发的家国情怀,这些思想从小就深入了他的骨髓。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宋金两军鏖战于江淮之间,金国后方空虚,北方沦陷区的一些青年结成义勇军,纷纷起义,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归附了耿京的义勇军,人数达二十多万,声势浩大。他担任部掌书记,为耿京出谋划策,并建议义勇军要与祖国的朝廷取得联系,才能真正光复国土。

于是,耿京派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到建康(今南京)谒见宋高宗,同意联合抗金。辛弃疾从南方北归,到山东海州听说叛徒张安国杀死了耿京,投降金人。他亲率五十骑,连夜奔袭,冲入金营,生擒叛贼张安国,随即押到建康,然后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的传奇英雄行为,大大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义勇军的士气。

打回北方去,光复中原,是辛弃疾一辈子的志向。

辛弃疾到南宋之初,朝廷总是把最困难的地方派给他去治理。当时的滁州是靠近金人前线的地方,此地贫瘠,人民流散。他到任知州后,减免税赋,搞活商业,休养生息,一年之后,滁州就涣然一新。

后来,他又任湖南、江西安抚使。在湖南,他有谋略,有胆识,敢藏皇帝金牌而组建“飞虎军”,修建飞虎营。在江西,他严刑峻法,用国库的钱买粮救灾,得到人民拥护。事后不久,辛弃疾遭弹劾被免官。此次,他在江西上饶带湖家居十年没被起用。

十年之后,辛弃疾被第二次起用,任福建安抚使。他是中国有志向的才志之士,一被起用就紧干大干。福建靠海,不管是敌人还是倭寇,没有海防很是危险。他筹备海防,修建“备安库”,造铠甲,制兵器。他这么一干,又被弹劾罢官达十年之久。

辛弃疾第三次被起用时,已年逾花甲,任镇江知府。镇江是长江南北与敌人交界的前线,他一上任就筹钱积极备战,准备北伐,还派间谍到北方金营探听虚实,做到知己知彼。不料又被弹劾免职。

后来,辛弃疾再被起用时,因已年老体衰多病而推辞,六十七岁时,带着壮志未酬的一腔爱国之情与世长辞。

辛弃疾的诗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奋发向上之感,他是用生命写就诗篇的文人,是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大文人。

辛弃疾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他一生的追求。他的大多数诗词,不管是写悲哀还是欣喜,都能表现出自己本身的志向和理念,这是他的本质。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年六十六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江山千古长存,但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现在却无处可以找到了。昔日的舞榭歌台还在,风流繁华的景象,却被历史的风雨无情地吹打散尽了。夕阳照在树木草丛上,平平常常的街巷,有人说这是南朝宋武帝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带领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有如猛虎,收复了洛阳和长安。

宋文帝元嘉好大喜功,轻率地带领军队想像霍去病一样北伐建立奇功,封狼居胥山而还,最后落得仓皇南逃,只能频频回首北望。距离我南归已经过去四十三年了,在眺望对岸时,依旧清楚地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景象。过去的事情怎么能忍心再回顾,佛狸祠下,乌鸦啄着庙里的祭品,祭祀擂着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

辛弃疾的这首词,借古人之事和典故,影射现实,追思往事,恨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但还是渴望能早日收复中原。最后以战场老将廉颇自许,表明自己不服老,仍然希望为国效力的雄心。

辛弃疾一生都具备一种忠义奋发向上的力量,可是还有一种屡遭谗毁罢官的反面向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一直在他的事业和诗词中激荡撞击,这也是辛弃疾作为文人和战士的特色。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辛弃疾是诗人又是武将,而且是民族英雄!既有武者的勇猛,又有文人的风骨,能文能武,忠心报国,值得后人景仰!

其他网友回答

辛弃疾既是豪放派诗人,又是金戈铁马的抗金英雄。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说说辛弃疾的两大事,一是他气吞万里如虎的少年英雄事迹;二是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他是气吞山河如虎的少年英雄。辛弃疾23岁的时候,入金国军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如“探囊取物”,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名优秀诗词大家,还是南宋时一名抗金英雄。山东农民耿京有一支起义军经常抗击金兵,辛弃疾敬佩他,也组织了千余人参加了耿京的队伍,队伍在辛弃疾和耿京的带领下,经常打胜仗,部队迅速成长壮大到近20万人。而辛弃疾在被派去与南宋联合抗金之际,起义军出了叛徒张安国,他暗杀了耿京,起义军也随之“群龙无首”而散了。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后发誓要活捉叛徒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就这样,辛弃疾选了50多个勇士,骑上快马直奔金营。金营里有火把很亮,灯火通明,张安国正在猜拳行令,辛弃疾带着勇士们直冲进去,活捉了吓得爬到桌子底下的张安国,营外的金兵都看傻眼了,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上,跨上马说我们20万大军马上杀来!就这样威风凛凛的冲出了兵营,当金国将领追来时,他们早跑了。叛徒张安国也被辛弃疾派人押送给南宋皇帝处置,得到了砍脑袋的下场。少年英雄辛弃疾也是一战成名,其胆识气魄和一股英雄气而名扬天下!

他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他在事业上盼望着上阵杀敌无望的情况下,开始了他浴火重生的诗词创作之旅,寄托他内心的精神世界。他以诗词表达一心报国的夙愿,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词坛飞将。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又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婉约细腻的表达;还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日常生活妙词,洋溢着浓浓的天伦之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辛弃疾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自己也把成熟变成“不言”。年轻时又独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在经历了朝廷的软弱,金人的侵略,民族的悲泣,老百姓无助的呐喊之后,他看在眼里,写在了他的诗词里,在经历了战火洗礼的辛弃疾,也练就了他的铁骨铮铮,练就了他的词风和人格!他就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大词人,他就是金戈铁马的抗金大英雄辛弃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