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曹操为什么是历史上第一个推行薄葬的人?
优质回答:
说曹操薄葬,没错,依据主要是《三国志》记载的一道“终令”。建安二十二年六月,曹操下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曹操此举是因天下尚未安定,要节俭人力、财力、物力。借助西原的现成地势“因高为基”;“封”是指聚土为坟,起山坟;“树”是指种植树木。封、树都是古代帝王君主葬礼的一种制度。曹操要求不封不树,难得。但是曹操并不是第一个推行薄葬的人。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有“薄葬篇”讲:“贤圣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
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建武七年春正月下《薄葬诏》:“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死在哪就葬在哪,要节财薄葬。
再早是汉文帝,《汉书楚元王传》称赞说,“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意思是汉文帝不起山坟,以节俭安神魂,可以作为榜样。有一次汉文帝登霸陵远望,怆然悲怀,对群臣说:“如果用北山之石作棺椁,那是多么的牢固安全啊。”大臣张释之进谏曰:“如果多藏金玉而厚葬,人皆欲发取之,再坚固也有隙可钻;如果薄葬,无人想掘取之,虽无石棺,也是安全的,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汉文帝终有所悟,遂下令薄葬,不起山坟。
可见,古代君主薄葬,一方面是为节俭,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荒乱之年,发丘摸金之事常有,曹操、袁绍都干过,这应该也是曹操薄葬原因之一。
?
另外,汉成帝曾大肆营造昌陵,当时的刘向上了一篇《谏营昌陵疏》列举了古代圣贤是如何薄葬的:黄帝葬于桥山,尧葬于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禹葬于会稽,不改树木百物之陇,不劳烦于民;商汤根本无葬处;
周公葬武王,葬礼甚微;孔子葬母于防,为四尺坟,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无丘陇;樗里子葬于武库,无丘陇。
这些都是古代先贤王者以身作则,提倡薄葬的事例。所以曹操是薄葬的明白人,但非推行薄葬第一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原因还是自己为了扩充军备,设置摸金校尉专门盗墓,自己挖别人的墓葬多了,害怕自己的坟墓被盗,所以就倡导薄葬。而且阿瞒为人多疑,要不然也不会在葬的时候设置七十二疑冢,也印证了害怕自己的坟墓被盗。
其他网友回答
传说曹操生前为了筹措军费,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的职位,发掘了非常多的古墓,仅从梁王墓就获取了大量财富
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传说曹操亲自率领着士兵,掠夺珍宝无数,仅押运金银财宝的船只就有七十二艘。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所过之处,墓室皆毀,尸骸遍地。
所以在曹操去世的时候,他为了防止别人盗他的墓,所以设立七十二疑冢,还要求一切从简。这个传说也随着很多文学作品的渲染,让很多人越来越相信了这件事。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提到:“设疑冢七十二,毋令后人知吾葬,恐为后人发掘”。
但事实上曹操根本没有设立过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七十二疑冢则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曹操确实挖掘过墓倒是真的。毕竟三国时期民生凋敝,向死人要钱总比向活人搜刮民脂民膏要好多了。我个人认为曹操这种做法其实无可厚非。
其实曹操平生是一个很节俭的人,曹操命令后宫不得穿绣有美丽花纹的服饰,曹操使用的被子里面都烂透了,屏风和帘子都是补丁套补丁。
曹植的妻子崔氏,出身于名门望族崔家,崔家可以延续数百年的望族,到了唐朝的时候还是五姓七望之一。但是就因为她穿了锦绣华丽的衣服,恰好被站在高台的上的曹操看到,曹操回到家中就把她赐死了。
所以曹操推行薄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所谓七十二疑冢则是完全是无稽之谈,曹操下葬是公开的,并没有保密。曹操的《终令》上描述的是:“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无藏金玉珍宝。……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而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其实是北魏贵族的墓葬群。其中有一百四十多个墓葬。
曹操并非第一提倡薄葬的人
推行薄葬的第一人也并非曹操,至少墨子要比曹操早的多,如果说是君王的话,汉文帝也是薄葬,在《史记》中描写
当今之时,世皆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
而墨子提倡节葬,节用而爱人。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会伤及国家根本,君王的一场丧事就要很多数百人沦落为鳏寡孤独,百姓的一场丧事就让富人沦落为了穷人。按照墨子的观点,只需要两件衣服,一三寸木板就打发了。
墨子认为久丧就更离谱了,君死丧三年,父又三年,母又三年,五服之内的亲人都要服丧,三年,三年又三年,有多少三年够你挥霍的。在服丧的时候,还非常伤害身体,只有扶着杖才能走路,衣服还不能防寒保暖,常常让人都生了疾病。
无论墨子还是汉文帝,都比曹操要早,所以曹操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排不到第一个。
其他网友回答
在近几年大热的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职称,根据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记载,这是曹操所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盗墓以筹备军费,如此看来盗墓贼的祖师爷非曹操莫属了。
据《三国志》记载: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的墓距离地面极深,且地表不封土不栽树,不放金玉珍宝。首先曹操这么做应该是为了防盗,至少和他生前所立的摸金校尉不无关系。其次曹操一生戎马,养成了注重节俭的习惯,而且以身作则立下家规,也要求家人也要时刻注意,所以薄葬也是出于节俭。有一年天灾严重,曹操带头不穿皮革制品,结果,哪怕是冷冬,官员们也不敢带皮帽子保暖。
其实曹操墓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薄葬,曹操墓中出土了大量日用陶器、饰品、兵器在内的随葬品,以及帷帐、祭台、祭器等祭祀用设施。在我们看来这么多的东西是很奢侈了,曹操的薄葬是不是骗人的?以曹操堪比皇帝的地位和身份,这样的陪葬品确实算薄葬。
曹操墓还有七十二疑冢之说,说曹操生性多疑,死后设立了七十二座疑冢来迷惑世人。其实《资治通鉴》中明确记载了曹操墓位于高陵,后来国家文物局也认可了在高陵发掘出的曹操墓。但是在众口铄金的强大舆论下,这样的传言还要流传很久……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与他思想有关,厚葬是儒家提倡,但他却是认同法家和墨家思想的,早年任侠尚义,是墨家思想,后来政治上是法家治国理念,没受儒家思想那套影响,而且对儒家不屑。墨家提倡节用,薄葬。从曹操生活中可以看出他是比较节俭,不浪费的,比如平时穿粗布衣,比较朴素,要求家人也是这样。在曹操临终的遗令中也要求自己女人多做鞋,以后也可以卖了过生活。他本人思想还是开明的,对生死其实也看的明白,人死了一切都没了。加上早年他组织过盗墓,更加清楚厚葬祸害。所以薄葬是他思想体现也是理智的做法。在多年战争动乱中,人民已经很穷苦,他懂得惜民力,由他开始曹魏政权一直推行薄葬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