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都知道豺狼虎豹,你可知道豺长什么样?为什么排第一?
优质回答:
我们形容猛兽,最常用的就是“豺狼虎豹”这个词。这个词其实是分别列举了犬科和猫科下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当然,并不是说狮子不凶猛,关键这个词是我国的成语,而狮子在我国没有分布。除了“豺狼虎豹”外,还有一句与它非常接近的,也是用来形容猛兽的,那就是“一猪二熊三老虎”,里面的猪是野猪,它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根据三种动物与人相遇的几率以及伤人的多寡来排序的。那么,“豺狼虎豹”又是根据什么来排列的呢?豺为什么在第一位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豺
在豺狼虎豹四种动物中,豺是可谓是最神秘的一种了,甚至有许多小伙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么,豺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从生物学分类上看,豺与狼一样同属犬科,不同的是狼属于犬属,而豺则属于豺属,它们的区别就相当于老虎和猎豹的区别一样。现存的豺一共有11个不同的亚种,它们广泛的分布于除西亚外的亚洲大陆上。作为一种犬科动物,豺与大多数同科成员一样都擅长群居,通常一个小的豺群都有5只以上的豺,大的豺群成员更是超过了20只。
从外观上看,豺与狐狸有些相似,有着黄色或者浅褐色的毛发,尾巴比较粗而且毛发较为蓬松。不过,豺的头部特征与狐狸还是相差很大,首先豺的耳朵比较的短且圆,其次豺的吻部较短,额骨的中部凸起,并且豺的四肢和身体看起来也比狐狸要修长一些,我们常说的“骨瘦如柴”中柴就同豺。
从体型上看,成年豺的平均体长在1米左右(不含尾长),体重平均在20公斤左右,这种体型数据即使在犬科动物中,都属于中等偏下的。比灰狼平均要一倍左右,更不用说与虎豹相比了。
虽然豺的体型不大,但是,它们的凶猛可是出了名的。这一点从它们大都以大中型的偶蹄目动物为食(比如山羊、鹿科动物等等)就能看出了。豺生性谨慎狡猾,它们的适应能力也很强,通常在白天,它们大都隐匿在灌木丛或者是乱石堆中,极难被发现。豺一般会在黄昏或者日出前外出捕猎,豺的灵活性很强,它们能够在原地跳3米高,正是拥有如此灵活的身体,所以在面对大型猎物时,它们总能躲避对手反扑的同时给与对手伤害。这种捕猎方式,类似于非洲野犬。
豺狼虎豹是不是也跟野猪、熊、老虎那样根据对人的威胁排的?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在野生环境,我们能够看到老虎、豹子和狼的几率比豺要高的多,再加上豺生性谨慎,所以,迄今为止,没有豺袭击人的报道。因此,豺狼虎豹显然不是根据对人威胁程度排列的。下图为食肉动物袭击人的数量表:
那么,是不是按照对野生动物的威胁程度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豺虽然是群居的食肉动物,但是它们的猎物有局限性,大都以偶蹄目动物为主,但是,无论是狼、豹子还是老虎,它们的猎物覆盖面要比豺广的多,并且论杀伤力,这三种动物对其他野生动物的威胁显然要比豺大。
其实,在我看来,豺之所以排到虎狼豹的前面,有两个可能
第一,比较的神秘。豺的分布虽然很广,但是它们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并且生性狡猾的它们善于隐藏自己,因此,很少有人能够目睹豺。而且相对来说把豺放到最前面,读起来也比较的顺口。这是我认为豺排在前面的原因之一。
第二,凶残程度。虽然论战斗力,豺比不上狼虎豹,但是豺比它们三种动物都要残忍的多。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狼、虎、豹这三种动物,虽然也能快速的捕杀猎物,尤其是狼还是群居的,但是,在捕猎猎物时,它们的状态却不同。由于狼群成员较多,所以它们靠的大都是追逐战和消耗战,而虎、豹则更喜欢锁喉、袭背等能够一击必杀的手段。
但是,豺却不同,它们的捕猎手段大都是靠自己的爪子先将猎物的肚子划开或者是自己用爪子撕开猎物最薄弱的地方肛门,这种手段极其的残忍,被攻击的猎物,几乎是一边奔跑内脏一边向外掉,最后失血过多而死。这一点与非洲大草原上的“掏肛二哥”斑鬣狗如出一辙。
总结
豺狼虎豹并不是根据战斗力强弱、对人类的威胁大小排列的,而是根据它们的神秘程度和残忍程度来排序的。但是,尽管如此,豺的现状并不乐观,由于捕猎动物的局限和减少,豺的生存空间开始向人类的栖息地迁移(能够捕猎家畜),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它们也遭到了人类的捕杀,以至于现在的豺成为了濒危动物。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远去的猛兽“老大”——豺,现如今成群的已难得一见
“豺狼虎豹”是猛兽的代表。与后三种动物相比,作为老大的“豺”令人倍感神秘。虽然翻开辞典随手就能找出几个有关豺的成语,比如“豺狼当道”、“豺狐之心”、“蜂目豺声”,但现实中没有几个人见过野生的豺,陕西关于豺的记录也是屈指可数。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远去的物种……
俗称“红狼”
但身体灵活性像猫
豺,也叫亚洲野犬、豺犬、红狗或红狼,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豺属中的唯一物种。犬科的动物在中国共有4属,即犬属、狐属、豺属、貉(音hé)属。从外观上看,豺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体。在基因关系上,豺属与犬属关系很近,但在身体结构和行为上仍存在显著不同。豺的躯干和四肢结构更类似于猫科动物,这使它们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行动能力。
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编写的《动物园设计》中曾特别提及豺的展示区设计:“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室外露天展示环境的围墙之间的夹角不得低于90°,尤其对于红狼(豺)来说,它们善于借助夹角‘飞檐走壁’。对于大多数城市动物园相对狭小的空间来说,建议红狼的室外展舍用金属网封顶。”
豺的主要猎物是中型和大型有蹄类,比如各种野羊、鹿、野猪和野牛。豺擅长以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在捕到猎物后,豺群会让幼崽先进食,这和狼群中由地位最高的头狼首先进食的做法截然不同。
由于豺的猎物种类与亚洲的其它大型食肉动物重合度较高,它们不得不面对种群间竞争的压力——虎和豹与豺的种群间竞争尤为激烈。因此,只有面积广阔、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丰富的栖息地,才能维持豺种群的存续。
“老大”地位
或源自凶残捕猎场景
含有“豺”字的词语常带有贬义,这可能与豺捕猎的方式有关:豺群盯住目标后会接力追逐猎物,追上后,一只豺咬住猎物的口鼻部位使其不能逃跑,其余的豺则重点攻击猎物的体侧和后躯,往往将猎物的腹部和肛门咬破,场面鲜血淋漓,令人不忍直视。在这样的攻击下,大型猎物需要近一刻钟才会死亡,而豺群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进食了。如此场景,很容易使古人认为豺是一种极其凶残的动物,从而成就了其在“豺狼虎豹”中“老大”的地位。
不过,豺的形象也并非全是负面。古时,人们见到豺群大量捕杀野兽,将猎物堆在一起以备过冬,将这种行为附会为豺在进行祭祀,并以此作为狩猎季节开始的标志。许多古籍都对此进行了记叙,比如《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汉书·货殖传序》:“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屮(音cǎo,通“草”)木未落,斧斤不入於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於壄(音yě,通“野”)泽;鹰隼未击,矰(音zēng,意为“短箭”)弋不施於徯隧。”从以上词句可以看出,古人将“豺獭之祭”作为自然物候的代表性事件,借由这些捕食者的行为来判断猎物是否充足可以捕捉。这体现出一种原始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说是早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分布区域已缩减四分之三
历史上豺曾广泛分布,从中亚到华南,从贝加尔湖畔到苏门答腊岛,都能发现豺的踪迹。但到了现代,豺已经完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上给出的信息,豺已经从它们历史分布区域75%的范围内消失了。目前全球估计只有4500-10500只豺,其中只有949-2215只成熟的能繁殖的个体,因此豺被列为濒危(EN)动物。在我国,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包括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在内的一些国家,已有30多年没有豺的确切记录。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有关野生豺最后的记录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豺已在中国东部地区绝迹。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曾经豺狗成群的江西省,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两笔未经证实的记录。
对于一种被认为成群活动的食肉动物来说,群体数量减少很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以为生的猎物密度太低,捕食者不得不缩减群体大小;二是其本身数量太少,无法组成足够大的群体。中国的豺可能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加之它们如今所处的高海拔栖息地的环境限制,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密度。
那么现在中国哪里还有豺呢?根据近10年野外调查的结果,中国只有6个省(自治区)有豺的确切记录,它们基本都环绕在青藏高原边缘,分别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秦岭南坡)、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保护区)和西藏(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对豺长期以来极度缺乏关注,中国关于豺的野外观察研究和监测数据很少。根据国外的观察结果,豺一般三五成群或十只八只一起活动,甚至有四十只的大群被报道,但迄今为止,中国记录到的豺数量最多的是甘肃盐池湾保护区的一群九只,其余的地点大都只拍到一两只而已。
昔日“豺老大”的真实处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使是令我们耳熟能详、屡见不鲜的生物,也有可能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类似的中国本土物种还有云豹、金猫、熊狸、大灵猫、小灵猫、水獭、中华穿山甲等……它们已经悄悄从山林湿地中消失,仅靠为数不多的几个保护区支撑着最后的一点小种群。在不远的过去,我们的祖辈还与它们朝夕相处,而如今,它们在我们的步步进逼下退无可退。是时候给它们多一点关注与帮助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是倒过来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