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优质回答:
郭松龄倒戈反奉,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之举。张学良曾说过:“郭思想新派,矢志革新”。郭松龄军校毕业,一直身怀不凡抱负,主张“强军救国”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他目睹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国家长期四分五裂,边防不稳,强邻虎视眈眈,因而非常反感打内战,再也不愿成为军阀争抢地盘的工具和炮灰。
郭松龄以及冯玉祥国民军的代表韩复渠、程希贤等人应邀赴日本参观“秋操”期间,忽闻驻扎江南的奉军被孙传芳击败,损失了3个师的兵力,新晋升的江苏督军杨宇霆仓惶北逃、张作霖遣使来日签订“日张密约”的消息,郭松龄悲愤不已。
在此期间,郭松龄已经在着手举兵反奉的各项准备工作。回国后,郭接到张作霖的急电,命令他直接到天津做战前部署,准备对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开战。
到天津后,郭松龄几次对心腹表达了对张作霖、杨宇霆的不满,同时暗示了自己的反奉决心。同时,他也加紧了与冯玉祥国民军的联络,冯玉祥也信誓旦旦地明确表示愿意与郭松龄精诚合作。
东北军名将何柱国曾经回忆道:“……冯玉祥对东北早有野心,而郭松龄也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两个有野心的人一拍即合,这次事变就发动了” 。
之后,郭松龄挥兵倒戈反奉之战正式打响。最后,郭松龄部在奉张军以及日本关东军的联合围剿下失败。郭松龄和夫人韩淑秀被处决。郭军兵败,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占据河北的李景林虽然参与了郭、冯密谋,但郭举兵杀向关外时他又反悔观望,且按兵不动。刚开始时,冯玉祥按约派国民军第一军由多伦进攻热河,以吸引奉军的注意力,分散其攻势,但郭松龄部并没有得到冯的直接援助与支持,所以出关后还得留魏益三部留守山海关,以防李景林背盟抄后路。
其次,郭松龄心胸狭隘,容不下奉军老臣,他竟下令将很有威望的姜登选枪杀,激起奉军高层的集体反对,同时将自己彻底孤立。郭松龄求胜心切,他认为自己掌握了十几万奉军精锐以及全部炮兵,而且大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感觉已稳操胜券,攻入奉天(沈阳)是早晚之事。不料,他率军打到锦州时,日本关东军公然出兵干涉并发出通牒,明确表示支持张作霖,并调集军队替奉军把守关隘,以武力震慑郭军,阻止其进攻奉天。
到决战时,双方表面上打得热火朝天,但总共只伤亡了千把人。原来双方都认为是自家人,不愿同室操戈、自相残杀。郭松龄倒戈反奉,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失败早已注定。
郭松龄兵败身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冯玉祥背约,坐视郭军被张作霖的嫡系分割、肢解,冯玉祥果然滑头。郭松龄败死后,他的国民军进入热河,扩充了一大片地盘。究其原因,冯玉祥为了一己之私,公然背信弃义,撕毁盟约,最终背叛并抛弃了孤军深入的郭松龄。
冯玉祥国民军趁郭松龄倒戈之际,突然翻脸毁约,不仅不支援郭军,还派兵驱逐了李景林,攻占了天津,他还扣押了段祺瑞的首席幕僚曾毓樵,并将段的爱将徐树铮枪杀,北京、天津、直隶都成了冯玉祥国民军的禁脔。一时间,冯系国民军势焰熏天。郭松龄举兵反奉,最大的受益者竟是 狡黠善变的冯玉祥。
不久,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捐弃前嫌,结成了反冯联合阵线,直奉大军联手围攻冯部国民军在京畿以及冀、豫两省的地盘。转瞬间,冯玉祥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面临严重危机的他被迫通电下野,出洋到俄国考察、游历去也。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郭松龄本来和冯玉祥约好,一起反奉,攻打张作霖。可为什么,当郭松龄带着7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向奉天的时候,有30万人马的冯玉祥却按兵不动。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身亡。冯玉祥为什么不守约定呢?
(郭松龄旧照)
一、投身奉军,委以重任。
郭松龄年少时,家乡成了俄日战争区。房倒人亡的灾难,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为了民族大义走上从军之路。
随后,郭松龄读军校的时候,又接触到了许多民主新思想,于是成为支持共和的坚贞力量。
不过,郭松龄的军旅生涯并不平坦。起先,他跟着陆军统领朱庆澜在四川混。没混多久,便赶上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亡了。朱庆澜丢了饭碗,郭松龄自然也只能卷铺盖走人,回东北老家。
随后郭松龄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不得不再次撤回东北。
适逢张作霖扩充军队,急需人才。郭松龄凭着过硬的军事本领,在张作霖重建的陆军讲武堂担任了战术教官。
在讲武堂任教后,郭松龄教授的第一期学员中,就有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两人虽是师生,但一见如故,张学良对他的见识、军事等都非常钦慕,受其影响颇多。
张学良毕业后,举荐郭松龄被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和第二团团长。
在郭松龄的调教下,卫队旅成为奉军中毫无绿林习气,军容焕发的一支新军。
随后郭松龄又在直皖战争和剿匪行动中,打出了几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很快他便名声大振。这让一直认为他书生气太重的张作霖,也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破格提拔他为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
直奉战争开始后,张作霖又把他提拔为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后,郭松龄已身任第三军副军长。
短短几年,郭松龄便像坐飞机一样,很快就升任为奉军主力统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军事能力优秀;另一方面,也是张作霖为了扶持张学良,有意提拔他。
(张作霖旧照)
二、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虽说事业有成,但并不意味着郭松龄很开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郭松龄在奉军中是个另类。他既瞧不起张作霖的那些“老派”兄弟们,也看不上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再加上他刚愎自用,心胸不开阔,因此同事关系处得很恶劣。在奉军中,他一直深受排挤。
其二,郭松龄功高无赏。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有不俗的功劳,其中第一次直奉战争还救张作霖于水火,解了他的围。但张作霖在论功行赏,划分地盘时,却单单没有给他算上一份。这让郭松龄大为不满。
其三,政见不合。好大喜功的张作霖,在直奉战争胜利后,一心想继续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在众人纷纷应和时,郭松龄却极力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这让张作霖很不满。平时和他不对眼的,更是趁机大进谗言,想借此机会挤走他。
其四,不能容忍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郭松龄到日本考察军事时,发现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军火支持攻打国民军,竟与日本人达成卖国协议。郭松龄身上要爱国气节,很不满张作霖的行为。
种种原因,最终促成了郭松龄反奉。
(冯玉祥旧照)
三、冯玉祥背盟。
反奉的事,以郭松龄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他找上了冯玉祥,希望和冯玉祥联合反奉。
一直被张作霖压着打的冯玉祥,正愁不知如何瓦解张作霖的势力。郭松龄找上门来了,这让冯玉祥大喜过望。
号称有30万大军的冯玉祥,立刻拍着胸脯表示支持郭松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找来了张作霖的旧部李景林。三人就反奉立下盟约,并约定反奉成功后,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东北归郭松龄。
有了后盾的郭松龄认为反奉无忧,于是在1925年11月21日夜,举起反奉大旗,倒戈相向,率着他的7万奉军精锐,一路势如破竹向奉天冲去。
由于事发突然,张作霖在短暂的慌张后,立刻故伎重演,向日本人给出了更多的优越条件,争取到了日本人的军事帮助。
面对日本人的先进武器,郭松龄很快就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再加上他指挥的本是奉军,一些士兵本不想反。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劝说下,不少人脱离了郭松龄的指挥,又重新回到了张作霖的队伍中。
势态紧急,郭松龄急需冯玉祥和李景林增援。
没想到冯玉祥和李景林已经互掐上了。原来冯玉祥见有机可趁,于是不遵守盟约,图谋李景林的地盘。而李景林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于是和冯玉祥斗得不可开交。这二人忙着窝里斗,谁还顾得上郭松龄呢!同时,冯玉祥也想让奉系内部自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最后去收拾残局。由此,郭松龄成了炮灰。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其他网友回答
冯玉祥见死不救太正常不过了。
冯玉祥当时什么口碑郭松龄不会不知道。
郭松龄跟冯玉祥一丘之貉,只不过玩的更低级。
首先说一说郭松龄
这人有才能没有?有一定才能。但是他过于高估自己的才能。
军校毕业之后在南方混了若干年没什么起色,于是回到东北。得亏遇到个思想启蒙的张学良,年轻人最容易犯得毛病张学良基本都犯了。张学良觉得他和郭互相欣赏,不如说郭觉得张学良更容易被自己引导和利用。张作霖其实早就看到郭的野心,但是为了培养儿子,也就听之任之。
话说,郭松龄最辉煌的时刻是张家给的,他能施展才能也是张家给的。俗话说,你觉得我给的少,你可以另起炉灶,但是你不能拿我的家产还来抢我的老婆吧?这就是人品问题。
不但人品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人除了有点儿军事才能,其他都可以用无脑形容。
第一,你带着张家的人打张家,你吃里扒外,不代表所有人都吃里扒外,你的士兵大多数亲属都在东北,你不怕,其他人也不怕?
第二,你选谁合作不行,你选冯玉祥,这个货色拉来给你站台可以,说几句话可以,你叫他的那一刻,他大概率要背后捅你刀子,这点分析能力也没有吗?
第三,你打着让张作霖下台,让张学良上台的口号打奉军,这就是个小聪明,你以为张学良是李世民,张作霖是李源?事实恰恰相反。
第四,你好好辅佐张学良,未来张家天下早晚是你的,你就算是有天大的所谓正义的抱负,等你真正掌握了东北军再说,急得一时吗?
我相信郭松龄反奉一定是认为自己胜面很大,天衣无缝,他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一定会失败,谁也不会去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情。很显然,这货的情商过于低,大大高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这货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自大狂妄,心胸狭隘,且无隐忍之性。也就千古大奇葩张学良能用这种人。
在我看,张学良之后的境遇跟郭松龄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东北易帜看似为了统一,张学良做出了牺牲。但其实这就是个投机行为,张家还是那个张家,南方军队不会再进攻了,自己还得了个海陆空军副司令,仅次于蒋介石,换谁谁不易。
轮到真正需要抗日的时候,直接放弃抵抗,保存实力,退出关外,你说这是什么做派。
然后发动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首先蒋介石对你小张不错,其次连我党都不同意囚禁蒋介石,老蒋人家怎么就不抗日了,老蒋要真的是那种投机的人,你把他放了,他照样可以不抗日。老蒋这人性格就是优柔寡断,但是民族气节绝对杠杠的。
你把人家放了你就好好呆着呗,你非要送人家回去了,又想混个大仁大义的虚名,结果被囚禁了一辈子。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高级将领,备受张学良的信任,但他最终起兵反对张作霖,拉的盟友正是张作霖的对头冯玉祥。
郭松龄的下场是悲剧的,冯玉祥肯定要承担一定责任,但要分析具体情况,悦史君认为,这里面还比较复杂。
郭松龄在多所军校就读,南来北往也干过很多军队职务,履历非常丰富,再次回到东北后,受到奉军张学良的信任,打仗也是屡次立功,张作霖对他也很器重。
但是,奉军内部有一批老资格的将领,他们依靠张作霖的信任,排挤郭松龄,导致郭松龄在立下大功之后,反而没有得到什么奖赏,这让郭松龄非常不满。
再加上张作霖对冯玉祥很忌惮,求助日本人来解决冯玉祥,这让知道内情的郭松龄无法接受,转而与冯玉祥、奉系将领李景林合作,共同反对张作霖。
郭松龄亲自召开大会,宣布反对张作霖,把反对的将领全部拿下,然后率领数万人攻打东北,张作霖也派张学良等人应对。
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但郭松龄没有回头,还是继续与奉军作战,并且拿下多个城市。
但让郭松龄没想到的是,李景林和冯玉祥都没有及时支持他,冯玉祥更是抓住空隙,进攻李景林,导致李景林把郭松龄的军备扣下,与冯玉祥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的军队得不到补给,连撤退的后方都没有,还得分兵去防御李景林和冯玉祥的军队。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人趁机在郭松龄和张作霖两边要挟,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张作霖胡乱答应了,日本人也帮着张作霖对付郭松龄。
张作霖有了更多的凭恃,郭松龄却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地步,最后落了个被抓身死的下场。
冯玉祥则在郭松龄与张作霖的内斗中,攻下了更多的地盘,扩大了势力。
可能有人会说,冯玉祥这样做对郭松龄太不公平,但悦史君认为,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奇怪,具体可以看看阎锡山、石友三、韩复渠等人的举措,军阀们眼中其实只有自己的利益。
说到底,郭松龄还是高估了自己,轻信了他人,而且没有提出一个让更多人接受的主张,最后成了悲剧,悦史君也觉得很可惜,毕竟郭松龄也算是很厉害的一位将军。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其他网友回答
冯玉祥此人,一生也是经历丰富。滦州起义倒戈清朝;反叛曹锟;联合郭松龄反叛张作霖;联合南方革命党反叛北洋政府,发动北伐战争;跟随蒋介石之后又反叛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之后又投靠了国产党。因为抗日和投诚,他身上有着值得肯定之处,但是私以为此人实在没有原则,有失英雄节操。而且此人治军实在也有点本事,培养出许多名人,比如摸金校尉孙殿英、四姓家臣石友三、抢跑冠军韩复榘……
其实从冯玉祥的的“习惯性”倒戈可以看出来,此人心中对于忠诚度和信用度是比较低的,个人利益看得比较重。1925年,郭松龄和他打成了反奉的秘密协议,郭松龄将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从直隶滦州出发,一路打下山海关、锦州等地,直逼沈阳,将张作霖打得个措手不及。
但是张作霖毕竟根深蒂固,在东北三省的地位不是闹着玩儿的,郭松龄的反奉最终功败垂成。郭松龄夫妻二人在南逃途中被张作霖抓获后杀害,并且命人将二人洗干净换上新衣曝尸三日。当时全国各政治势力,各社会舆论全部倒向郭松龄的反奉,让张作霖恨得牙痒痒,恨不得要撕了冯玉祥。
而冯玉祥在盟友陷入危机的时候做了什么呢?跟李景林为了京畿地盘大打出手,自己忙都忙不过来。
冯玉祥和郭松龄当年能联合起来就是想要扩充势力,理想是美好的,但是在看到郭松龄越来越有压倒自己的势头之时,他又开始犹豫和盘算起来了。他派宋哲元进入了李景林的地盘,想要乘机扩大势力,将郭松龄的后路给截断了,因为一己之私,完全不顾盟友生死。
郭松龄本人也有问题,他本就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和冯玉祥这样的人打交道真的没什么情义在内,纯属利益上的共同目标。这样的组合就算现在不破灭,以后多的是让他们翻脸的利益冲突。
不过冯玉祥最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郭松龄死后,他被张作霖追着屁股打,一边忙着撤退一边通电下野。最后跑到苏联去啃面包去了。冯玉祥死于一场大火之中,关于他的死因到底是意外还是谋杀,众人犹在猜测之中。最后还是要感慨一下,这一位在民国的大事件之中都能找到身影反戈将军,一生真是精彩啊。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