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人是怎样教孩子学诗的?
优质回答:
古代启蒙教材中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还有一本书叫巜声律启蒙》,是专门训练孩子吟诗作对的,先从简单的一字对开始,如雨对风、天对地,逐渐由一字到七字甚至十字以上,古人称字为言。一字就是一言,平仄声律贯穿其中,从小通过这样严格训练而逐步提高孩子的诗歌创作能力,唐代王勃七岁能吟诗就是这样培养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环境。二,天赋。三,打拼,四,实践。最主要的是打拼。首先讲一讲环境,环境能改变人,当然人也可以改变环境。《爱莲说》就有出淤泥而不染。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现在还有:同流不一定合污,和同流必须合污之说法。我们再想一想:昔孟母,择邻处。孟轲的成功与其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说环境很重要。环境主要是包括父母和老师。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还有孩子的同学和好朋友。这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但也不是绝对的。我亲眼目睹了两个研究生。父母都是全文盲。家庭条件极其艰苦。一个是林某某。在中学做代课教师时。上身穿的是米色青年装,后背有很大篇幅的补丁。下身穿蓝色的长裤,两腿全部都打着很大的补丁。除了整洁外,跟乞丐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候别的教师都是西服领带,或者是西装革履。他经过不懈努力,后来终于考取了研究生。还有一个在部队考取了研究生。二,天赋,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天赋的孩子太多了。诸如:曹冲,曹植。解晋,甘罗。王勃,三苏……近代的天才和超天才。爱因斯坦,牛顿,贝多芬,希特勒,拿破仑。现代的有少年大学,全是小天才。还有活字典。这些都是天赋。有的人有超强的记忆力,不能说是过目不忘,最少也是记忆力特别的强。少年歌王,小明星,这也是天赋。俗话说,看你是不是这个料子。应该说的也就是天赋。三,打拼: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凿壁偷光,映雪,(雪地夜读),掛角(萤火虫掛在牛角上读书)。头悬梁,锥刺股。这都是打拼,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诗词,写诗也是同样的道理,多读,多看,多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不光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毛主席的诗,(已发表的)在七十年代,毛主席诗词,我百分之九十二会背,百分之九十五能默写出来,毛主席语录,最少能默写一百多条,那个时期,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工作,这个就是拼。四,实践,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苏,欧阳修,韩瑜,王安石,陸游,王维,贺之章,张继,朱熹,的诗都来自经历。尤其是,诗鬼李贺,还有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不是如果不是阶下囚,试问他能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绿就改了三次。这些都是实践,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来真感情的。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现代人所了解到的都来源于传承下来的古籍,更多年轻的朋友甚至都是在古装剧中看到的,没有经历过,是真是假谁又可知呢?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的历史,没想过,也更没有考证过。不过先父读过三个冬学的私塾,之后有了官学,又读了一年官学。
那时在东北的农村,就是大户人家也很少有私馆,因为没那么多孩子,也养不起一个先生。多半都是私塾先生自己在家招学生,叫圈(quan)馆。我祖籍老家的地方,是秋天收完庄稼私塾开课,到清明之前结束。叫冬学。每一个孩子的学费是,二斗高粱,十四捆高粱秸秆。自己带方桌,盘腿坐在炕上。
课程的设置是,先教百家姓,再教《千字文》。开始是先生领着一句一句念,鹦鹉学舌,没有书。过一段时间,挑学习好的当领读。冬天两顿饭,一天三节课。第一节,学生领读旧课,先生给学生写字帖。第二节学新课。第三节写仿,也就是毛笔字。放学以后先声再批仿。学生写毛笔字的时候,先生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背诵情况。一个一个的叫到前面去检查。
百家姓和《千字文》光学念,不讲。学完《千字文》学《三字经》。《三字经》学完学《弟子规》。这些学的东西必须背熟,先生检查的方法是,他从任何地方说起,你接着往下背。学完《弟子规》之后,再安排开讲。先讲《三字经》,然后是《弟子规》,最后讲《千字文》。这节课准备讲多少,先起头让大家背。背完之后大家下地围着先生,站在那听先生讲。听讲课是不允许坐着的。所以。父亲那时候说,念完百天书,才开十天讲。念书不开讲,就是瞎胡嚷。
学完这些课之后,开始学对对子,同时开始学《千家诗》。《千家诗》之后,学一些《识农杂字》《名贤集》,和各种短小的文言文,以及算术九章里面的一些东西。
因为一开始学的全都是韵文。之后在学对对子和《千家诗》中,把对偶带进去。在读背《千家诗》的韵调长短中,把平仄带进去。之后学掌上切韵法。
随着学的生字的增多,有听写课。除了有钱的人家可以去城里的书馆买书以外,农家孩子所谓的书,就是系统的听写本。
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管听写还是默写,不会写的,画个圈。可是父亲说,他们那时候听写,不会写的,在下面加一个点。在先生批改作业的时候,好的给画圈圈上,点的上面把没有写的字在填上。所以先父告诉我,可圈可点,圈是好的,点是重点。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不管是你不会念的还是不会写的,都应该是你学习的重点。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认为写诗作赋是非常高雅,很有学问的。在小孩子启蒙的教材编制上就像着诗词歌赋靠拢,比如《三字经》、《百家姓》三言四言平仄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声调抑扬顿挫,又便于记忆。为了强化小孩子对韵味的理解,南北朝时梁朝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韵味十足、对仗工整。它和《三字经》、《百家姓》一起组成了小孩子走进私塾的必修课。士兵平时训练,战时能战;工人平时的锻炼,是为了更好的出产品;古代的启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耳濡目染的学习也确实提高了古代孩子的作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