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优质回答:
春秋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么294年时间,春秋属于东周前期。
这个时候,周天子还有很大的权威,各个诸侯国仍然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即使是春秋五霸,他们在表面上看起来,也还是周天子的部属,是周天子的代言人而已。
至于一般的小国,更加得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否则会遭到军事讨伐和各种道义谴责的。
那么,战国时期就不是这样了。
咱们可以从怎么三个角度来看。
1春秋属于东周,战国时期只有一部分时间属于东周,尽管是一大部分时间属于东周,但是战国时代比东周存在更久一点
有一个错误的看法经常发生,很多历史初学者认为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这个是一个错误观点。
事实上,战国时代是公元前221年才结束,而东周是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亡的,也就是说东周比六国先灭亡35年。
这样战国后期的35年不属于东周。
这个也是春秋和战国的一个区别,毕竟春秋时期全部属于东周,战国时期不全属于东周,这是一个经常被学者忽视的区别。
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数量比较多,大国战争比较少见,战国时代诸侯国数量比较少,大国战争比较频繁
春秋时代,有春秋五霸,这个霸主不是贬义词,否则项羽没有必要自称“西楚霸王”,在古代,特别是周朝,霸这个词往往是一个强势的词汇,充满力量和权威。
从齐桓公到晋文公,最后到越王勾践,这些霸主,也不能一概而论,所谓春秋五霸,事实上,这五个人不在一个时代,他们是各领风骚数十年,整整300年时间,平均60年出一个霸主。
到越王勾践就是霸主5.0,而齐桓公就是霸主1.0,霸主版本不同,权力大小也不同,齐桓公事实上非常尊重周天子,这个霸主是权力最小的,他提倡尊王攘夷,任何事情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他才出兵讨伐。
当然,周天子的权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消失了,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此消彼长,几十年一个样,几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化!
到了越王勾践,杀伐决断完全出自霸主了,越王杀吴王,也是自作主张,不允许吴王夫差投降,也是自作主张,总之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干预的能力了。
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去世之后,战争更加频繁,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最后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大格局。
这七个诸侯国几乎不受周天子的影响,他们完全自作主张,自己根据周边环境来决定战争与和平。
小国慢慢都被大国兼并了,所以战国时代,诸侯国越来越少了。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可能是每隔60年出现一次大的战争,到了战国时代,可能每隔几年就会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总之,春秋战国虽然连着一起,似乎差别不大,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战国时代重视武力,春秋时代还是要讲一点点仁义。
一起聊一聊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欢迎关注!作者|龚柳辉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04年)的旷日之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国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除最为强大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一些小国,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源于春秋一书,战国源于战国策。时间划分,春秋始于平王东迁,战国始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止于秦统一六国。
周平王东迁到晋国三分为春秋,晋国三分到始皇一统为战国。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说它是两颗星呢?因为春秋和战国好比我们说的春夏秋冬一样,虽然四季连在一起说,但并非是同一个时空概念。
春秋战国同属于周朝,但周朝又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不同时期。如果把周朝比作两个大树,春秋战国则是东周这颗大树的两个分支,春秋是上边分出的枝杈,战国则是后来分出的枝杈,跟西周无关。
东周西周的分水岭人物就是烽火戏诸侯那个二货皇帝周幽王。周幽王是个胸无大志、碌碌无为的懒皇帝,看到奏折就头疼,见了大臣就皱眉,所以他很少上朝。把行政、司法、立法、外交方面的大权一股脑都交给了大臣虢石父。
其实说周幽王懒那是冤枉人家,周幽王在女人跟前勤奋的很,对美女有着超常的偏爱。老天也眷顾他为他送上了美女褒姒,演出了一段烽火戏诸侯的大片,最后死于非命,为西周画上句号。
所幸周幽王还有个争气的儿子(周平王),把京都从宗周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的新篇章。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对诸侯的绝对领导权,但各路诸侯还是把周天子当老板看。东周的时候,皇帝实行的是仁政,对大臣和同姓家族非常厚道。同族的人和有功的人不但可以得到官职和土地封赏,而且被封赏的官员在自己的属地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随心所欲分封自己的手下。这样大国分成中等国,中等国再分成小国。真是国中有国,“遍地”都是国。
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多时候达到100多个,经过兼并后一段时间还有几十个。这是东周前期,即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社会等级分明,整个社会也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站在塔顶的是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中间的阶层是商人和工匠,下层是奴隶和野人。春秋的时候东周就出现乱象,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经过很多会合的较量,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崭露头角,春秋五霸形成。(也有人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这个时期属于春秋初期,也是中国文化最自由、最奔放、最充满活力的时期,百家争鸣是那个时期精神文化自由的最好写照。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不像24节气那么鲜明,史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春秋在政治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尺,那就是虽然大家都不买周天子的账了,但无论哪个诸侯国,去做什么事情,都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周天子就是春秋诸侯打鬼的钟馗;或者就是说在诸侯国心中,周天子仍然是大家的合法代表,“名誉主席”。齐襄公出师还要说得好听点“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也有大国有不臣之心,楚国、晋国就蠢蠢欲动,想问鼎中原,但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师出无名而作罢。春秋在军事上有个特点,就是诸侯之间虽然开始用拳头说话,但都是小打小闹,战争规模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为大家都是周室后裔,还不好撕破脸皮。
一般来说,春秋是以东周的建立为起点(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为终点。那个时期,因为孔圣人刚好写了本【春秋】,后人就把东周前期的那段历史叫“春秋”。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大旗已经破败,被扔到了一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开始升温,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可谓“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最轰动的是曾经坚固无比的晋国堡垒,在公元前376年被自己人从内部攻破,分成了韩、赵、魏三国。而不久前的公元前379田陈取代齐也是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
如果说以前的诸侯国争斗因为大家都沾亲带故,碍于一点情面的话,战国时期这仅有的情分都没人顾及了。以前讨伐别国诸侯就像寓言中那头想吃小羊羔的狼,还要找借口说在下游中喝水小羊弄脏了水源。战国时期连个借口都懒得找了,变得赤裸裸,直奔主题而去——瞅我干哈?就是要瞅你,你能咋地?
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在养精蓄锐,富国强兵,军火制造技术也突飞猛进。战国时的铁器制造不仅对兵器制造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也让农具制造有了质的飞跃,而牛在耕地上的大量使用,也让生产力更上一层楼。
饱暖思淫欲,强大想称雄。如果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有贼心没贼胆的话,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实力大大膨胀,贼胆也胆大包天了,都想大干一场,称王称霸,四海为尊了。
战国的模式就是经过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无数次触目惊心、扣人心弦的较量,战国擂台上,齐、楚、燕、赵、魏、韩和秦国七雄胜出,大国崛起。
春秋时期,各国的军力有限,周王室的军队不到十万,诸侯国的军队也不过几万。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成了气候,战争规模空前,蔚为壮观。秦赵长平之战,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秦国灭楚的时候,王翦率领60万秦军出征;楚国这边,项燕迎战的楚军也有几十万。七雄逐鹿中原这台大戏,最终是秦王嬴政笑到了最后,以秦国的一统天下拉上了帷幕。
春秋战国虽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短暂的一页,但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儒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万类霜天竞自由;苏秦、孙膑、商鞅合纵连横,英雄辈出竞风流。
如果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秦朝的统一不但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结束,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