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谁知道学前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网友提问:

儿童学前教育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提到儿童学期教育,言必称西腊。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有点象幼儿园的雏形。r

其实,在更早前,我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十分注重童蒙、启蒙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论语》中也有“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论。r

到了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他写的《童蒙须知》成为了幼童的学习教材。后来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公元1223年—1296年)编撰的启蒙《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幼不学,老何为?”,把幼儿启蒙教材口语化了,朗朗上口,易于背记。r

我国教育史上虽没有明确记载儿童学前教育这种形式,但是私塾教育、家庭教育早就涉及了儿童学前养育、教养的内容。r

儿童学前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是由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提出的。他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现在,对起始学龄前的幼儿开展的养育、教养活动就是儿童学前教育。专业点说,儿童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r

可见,古今中外,儿童学前教育都有提及、研究和实践。那么,儿童学前教育(下同学前教育)是不是开始的越早就越好呢?显然,这不是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r

学前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学前,好理解,就是学龄前,指的是法定6-7岁学校教育起始年龄前。学前教育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育在内涵和外延都是很有不同和区别的。学前教育它应当包括了家庭养教、幼儿园保教和社会教养。学龄前儿童从出生开始,整个学龄前生长过程都是在养与教的关系中展开,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点有面,各种不一。r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在养与教的关系中,养可以说是最能够前伸的行为。实际上,对一个孩子的养从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了,孩子父母的双方及家庭、孩子父母双方从恋爱到结婚、到孕育情绪、心理适应、健康储备等因素,都直接决定了对孩子出生后的“养”。如果没有特殊的外作用力加入的话,这种“养”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它继承和遗传了包括基因在内的孩子父母双方家族文化、观念、言行、生活习惯的特质,并且具有极为稳定的惯性。r

一旦孩子出生,家庭的养教就立即启动了,完全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这是问题的关键。在什么样的纸上画画,宣纸?生宣还是熟宣?还是别的纸或者是画布?画什么画,是水墨画、水粉画、国画?或是油画等等;怎么养,养什么;怎么教,教什么;这对每一个家庭和孩子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难做的选择题。特别是孩子0—3周岁,是家庭养教极为关键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小,六岁看老,这是民间长期的育儿经验的总结。鉴于此,国家如果能够立法规定育龄妇女享有三周年的由社保支付的带薪产育假,必定在能大大提高生育率的同时,提高儿童的养育质量。r

对于幼儿园的保教、社会的教养来说,仍然是要处理好养育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大人对学前儿童讲道理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是大人的言行举止的榜样式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影响深刻的,还是作用巨大的。每一个孩子后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性,只要认真审视就能发现已经打上了孩子父母、家庭和社会的烙印,没有例外。如果学前教育只单指幼儿园、学前班等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传授文化知识、识字算术、体能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学前教育的向前迁移就十分有限了。唯有语言感悟和识字听读,对孩子成长来说是越早越好。父母等家庭成员对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进行不断的对话交流,这对婴儿大脑所产生语言刺激,能够帮助婴儿的大脑尽早建立起语言关联,进而较早的搭建起与父母进行语言交流的桥梁。语言交流承载的是思想交流内涵,所以,这对每一个婴儿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父母绝对不可忽视。在幼儿园进行语言识字的初级教育,也许是有必要性的。至于在学龄前适当开展小学学科教学是否真正合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还需要大量的科学论证来阐释,而不能仅仅靠推论来下结论。r

总之,儿童学前教育不能简单的说开始得越早越好。早与不早、好与不好,要看符合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符合规律,早迟相宜,就是好的;不符合规律,早迟不宜,就是不好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也不是越早越好,适时才是最好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孩子刚生下来,你就让他学走路,那他走不了,要到一定的时候。让他受好的熏陶,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等到能接受再说。跳一跳,摘桃子,这样的目标已经就有很大的推动了。但是人也需要休息轻松,过于高远超前,反而会埋没小天才,让他觉得很累。所以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进行教育才是最好的,功到自然成。

其他网友回答

我国教育讲究的是适龄儿童,并非拔苗助长!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提到儿童学期教育,言必称西腊。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有点象幼儿园的雏形。

其实,在更早前,我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十分注重童蒙、启蒙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论语》中也有“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论。

到了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他写的《童蒙须知》成为了幼童的学习教材。后来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公元1223年—1296年)编撰的启蒙《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幼不学,老何为?”,把幼儿启蒙教材口语化了,朗朗上口,易于背记。

我国教育史上虽没有明确记载儿童学前教育这种形式,但是私塾教育、家庭教育早就涉及了儿童学前养育、教养的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是由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提出的。他于1837年在布兰肯堡创设了一所收托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现在,对起始学龄前的幼儿开展的养育、教养活动就是儿童学前教育。专业点说,儿童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可见,古今中外,儿童学前教育都有提及、研究和实践。那么,儿童学前教育(下同学前教育)是不是开始的越早就越好呢?显然,这不是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

学前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学前,好理解,就是学龄前,指的是法定6-7岁学校教育起始年龄前。学前教育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育在内涵和外延都是很有不同和区别的。学前教育它应当包括了家庭养教、幼儿园保教和社会教养。学龄前儿童从出生开始,整个学龄前生长过程都是在养与教的关系中展开,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点有面,各种不一。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在养与教的关系中,养可以说是最能够前伸的行为。实际上,对一个孩子的养从孩子出生前就开始了,孩子父母的双方及家庭、孩子父母双方从恋爱到结婚、到孕育情绪、心理适应、健康储备等因素,都直接决定了对孩子出生后的“养”。如果没有特殊的外作用力加入的话,这种“养”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它继承和遗传了包括基因在内的孩子父母双方家族文化、观念、言行、生活习惯的特质,并且具有极为稳定的惯性。

一旦孩子出生,家庭的养教就立即启动了,完全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这是问题的关键。在什么样的纸上画画,宣纸?生宣还是熟宣?还是别的纸或者是画布?画什么画,是水墨画、水粉画、国画?或是油画等等;怎么养,养什么;怎么教,教什么;这对每一个家庭和孩子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难做的选择题。特别是孩子0—3周岁,是家庭养教极为关键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小,六岁看老,这是民间长期的育儿经验的总结。鉴于此,国家如果能够立法规定育龄妇女享有三周年的由社保支付的带薪产育假,必定在能大大提高生育率的同时,提高儿童的养育质量。

对于幼儿园的保教、社会的教养来说,仍然是要处理好养育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大人对学前儿童讲道理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是大人的言行举止的榜样式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影响深刻的,还是作用巨大的。每一个孩子后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性,只要认真审视就能发现已经打上了孩子父母、家庭和社会的烙印,没有例外。如果学前教育只单指幼儿园、学前班等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传授文化知识、识字算术、体能训练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学前教育的向前迁移就十分有限了。唯有语言感悟和识字听读,对孩子成长来说是越早越好。父母等家庭成员对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进行不断的对话交流,这对婴儿大脑所产生语言刺激,能够帮助婴儿的大脑尽早建立起语言关联,进而较早的搭建起与父母进行语言交流的桥梁。语言交流承载的是思想交流内涵,所以,这对每一个婴儿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父母绝对不可忽视。在幼儿园进行语言识字的初级教育,也许是有必要性的。至于在学龄前适当开展小学学科教学是否真正合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还需要大量的科学论证来阐释,而不能仅仅靠推论来下结论。

总之,儿童学前教育不能简单的说开始得越早越好。早与不早、好与不好,要看符合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符合规律,早迟相宜,就是好的;不符合规律,早迟不宜,就是不好的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一)父母亲会科学育儿的,就越早培育越好。 (1)婴儿大脑的发育规律决的。 婴儿脑重刚出生时仅为成人脑重的25%,6个月大就达到成人的50%,2岁左右达到75%。表明婴儿出后的几个月里,大脑发育最为迅速。如果这个阶段大脑皮层受到不断的刺激,那么大脑皮会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受到的刺激越丰富,大脑皮层的活动越积极。相反,如果不给予刺激,大脑皮层就一直处于抑制状态,孩子就不会变得聪明伶俐。这里所说的刺激就是父母的培育,比如,父母尽量多地跟孩子说话,引导孩子转头,逗引孩子爬行等等。 (2)研究表明,婴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一旦错过就没弥补。比如,语言发展、翻身、爬行、行走、数学能力、大小肌肉运动能、手脑协同能力等关键期。 (二)父母如果不懂科学育儿,不要盲目行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