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电影是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吗(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哪部小说)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

优质回答:

我们一直在探索可以向世界传递什么价值观。从《英雄》到《长城》,再到《流浪地球》,我隐约感觉这种价值是存在的。1、刺客和君王都是英雄

刺客为了苍生,要杀秦始皇,是英雄;

诸为侠客,为了让刺客接近秦始皇,牺牲自己,也是英雄;

秦始皇要一统天下,还是英雄。

抛开过去的黑白色,告诉我们英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为理想信念奋斗的人。

关键是英雄的海外票房很好。

(张曼玉真美)

2、长城

长城虽然争议很大,但相比于《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功夫之王》而言,其是传递了价值观的:信任。

这是东方西方互通的价值理念。不一样的是,东方的牺牲精神,为了苍生,可以冒险、可以牺牲、可以常年驻屯边关。

(长城)

遗憾的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被绚丽的特效所遮盖。

3、流浪地球

饱和式救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有句台词:“明知道是死还在想胜利”。

(流浪地球)

都想要一个答案,答案就是希望。为了希望可以去牺牲自我。

不惜代价救援杭州,救援失败;去了苏拉威西发动机,有人点燃了;最后要点燃木星,选择尝试。

侠之大者,明知不可为,还要为之。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说明,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与电影《流浪地球》有很大的区别。要说硬科幻,原著比电影要硬得多。

电影《流浪地球》可谓基于原著中流浪地球计划大背景的深度改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计划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现在进入正题,谈谈大刘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大刘于1999年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讲述的是科学家发现太阳加速老化,四百年内将发生氦闪,之后膨胀成红巨星,地球难逃一劫,为了文明的延续,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亡。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小说以主人公回忆的形式,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的纷纷扰扰与众生百态,并对如此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等问题展开探讨。

实际上,《流浪地球》中太阳膨胀吞没地球这个设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现有的恒星模型,太阳确实会演化成红巨星,并可能吞没地球。不过,这大约是50亿年后的事了。也就是说,大刘基于这一科学理论,将这场灾变足足提前了50亿年。

面对如此终极灾难,人类该何去何从?科幻小说可以探讨各种可能性。据大刘自己透露:

当时共构思了6种逃离灾难的构想,计划借此写出6篇科幻小说,但到目前为此只写出了《流浪地球》和《微纪元》两篇。流浪地球只是这6种逃离方式中的一种。

流浪地球无疑是最浪漫的一种逃离方式,尽管在科学上不一定可行。同时,这个创意暗藏着中华文化中人们对家乡和故土深厚的感情。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生命的出现可能只是一种偶然。要想让地球生命得以延续,必须放眼太空。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小尘埃。像《流浪地球》这样的小说和电影,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太空的兴趣与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强烈建议大家去看《流浪地球》原著,真的很精彩,很震撼!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问答的邀请!

正好刚回复了《《流浪地球》有很多科学硬伤,为什么多数人还是喜欢?(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57873629939761411/)》,请先参阅。

又注意到,已经有好几个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下吧:

目前,国内对于科幻作品的普遍认识,似乎是觉得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但我之前提到了,科幻作品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如果在超现实因素中,没有任何当代科学定律做支撑,显然只是有“幻”无“科”,即和科幻无关。

假如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只要含有超现实因素就能算科幻,那么中国四大名著都可以被列入科幻作品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传统上对软硬科幻作品的区分:

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可定义为硬科幻作品(以《海底两万里》为典型);

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以《沙丘》为典型)。

我认为,上述那样的传统分类和定义在当下已然不妥,至少不完整,甚至不准确,容易引起混淆。

首先,科学本身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软”或“硬”,因为那些只是人为的分类,而不同门类的学科本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是逐渐递进的(这点将另文详谈)。

再举《基地》为例,其故事中的科学核心“心理史学”,就揉合了热力学、历史学、数学、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气体动力学、统计学、大数据分析、电脑、甚至量子力学等方方面面;

其次,霍金在新著《大设计》的开篇中提及“哲学已死”,意思是世间万物的演化,是遵循一个定律的,即爱因斯坦用其下半生所追寻的“T.O.E.”;

第三,如果按照传统软科幻的定义,那稍一较真的话,那么《山海经》、《西游记》、《聊斋》等神话、魔幻、奇幻、玄幻等,就都很容易被归类为科幻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何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仙侠、玄幻、魔幻当道的主因吧。

注意到,近年来,国内的文学评论界就将一些没有科学基础的超现实作品,如将《北京折叠》定位为“科幻现实主义”,令人诧异,不敢苟同。再强调一下:科幻必须是“科学”加“幻想”,有“幻”无“科”,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篇幅有限,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流浪地球》以演员要“骗”、太空服要租的穷人姿态,再次创造了科幻电影的奇迹,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也是一个多么好的消息。

但是,应当如何客观看待《流浪地球》的“火”呢?所谓的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所以,还是要凭真功夫和真本领,方能拍出好片子。

我们并不否认,这部电影确实拍得不错,确实很有创意。但是,能够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可能就不只是《流浪地球》有多好,而是中国科幻电影有多大的差距了。正是因为差距太大,才使得《流浪地球》的价值显得更高。就像人们对待春晚的期待一样,几乎失望的情绪会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春晚的平台已经很高了。而科幻电影的平台,则很低很低。很低的平台上,稍稍有点突破,就会很吸引眼球。

对《游泳地球》来说,确实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最需要的时段、最容易出彩的阶段,出现在了观众面前。因此,也就给了观众太多的刺激。如果像春晚一样,就很难如此之火了。所以,对《流浪地球》,更多的应当在分析其突破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落后,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差距。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流浪地球》出现,更希望有比《流浪地球》更有突破的电影出现。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幻电影才能兴旺发达。

其他网友回答

科幻是人类共通的问题,并不是外国人拯救世界或者一定要中国人拯救世界,当出现世界末日,不管是黑人,白人,黄种人,都可以拯救世界。如果真有一日世界完了需要去拯救,希望你可以站出来。如果你没有能力而站出来拯救,那你是害了所有人类。拯救人类这件事,不是逞强,而是理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