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

网友提问: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

优质回答: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失去所有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抓住“分水岭”三个字就行。

照惯例,写了那么多时代,应该是一首史诗,可余华于此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过去,作家谁不希望写出一部史诗?

可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过去,作家一定会对人物和事件、对社会人生作出政治解读,那样的作品才配称史诗,余华在《活着》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大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突破,是分水岭?

从人的高度去解读社会和历史?

许多解读《活着》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余华要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也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并且说,要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写作。

从大富大贵嗜赌如命妓女当坐骑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活着,哪一种活着更能体现人性?

其他网友回答

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是活着这部中(长)篇小说最后一段的描写,读懂了这一段大致就可以读懂余华在这本小说里面想要表达的意思。

最早看活着,应该是10多年前和父母看的电视剧版,主演陈创(就是后面演哮天犬),那个时候看完就是觉得这电视剧太惨了,福贵的所有亲人都去世了,父母,儿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最后就留下福贵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孤独终老。

后来又看了葛优演的电影,最后看的书,之前没有见过余华,心想是什么样的一位作者经历了多么悲惨的人生才可以写出这样一部让人读起来心里酸酸的作品。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余华的一些采访,发现他特别逗,幽默风趣,原来写悲剧的作者,并不是本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少年去游荡,福贵青少年生活,放荡不羁,无忧无虑,挥霍无度。少年不识愁滋味,抽大烟,赌博,逛青楼,世间万般一切都是精彩。谁的青春不迷茫。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老年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一句话其实正好对应了《活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时,哪怕再荒唐不羁,心志总还淳朴的。可以仗剑天涯。人到中年,欲望太多,想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世间匆匆忙忙,山不仅仅是山,水不仅仅是水,一直走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老年时,出走半生,归来仍然是少年。一切都已经看的淡了,平和了……

二,活着,人生下来得活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今生注定要经历沧桑,哭着来笑着去。

书中富贵的一生,除去那一段少年时光,纸醉金迷,荒唐不羁。后来经历过被抓壮丁,文化革命,大跃进,自然灾害等,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富贵他苦吗?说实在的他是真的苦。但是他依然挺起脊梁顽强的生活着,拥有相当豁达的心态。

“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正如余华在书中说的这样,人生给予了福贵太多的苦难,并且让他顽强的活下去,甚至是带着微笑的活着。有时候人选择活着,比选择死去更加艰难。某种意义上讲,福贵是生命的主宰者。

三,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这句话是余华在《活着》自叙中写道的。

活着是一种过程,无论生命是幸福或不幸,精彩或平庸,快乐或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品尝它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这样活着的生命才有意义。

《活着》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余华用最朴素的文字描写了福贵老人沧桑的一生。它剔除掉了人性中的喧哗和浮躁,赋予人性升华和洗炼。他告诉你,人活着是为了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而活着。空下来,再读一遍这本10多万字中(长)篇小说吧!它可能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动。

其他网友回答

《活着》就像一个传说,作者余华先生用他冷静的笔调叙述一个命运这么不济又这么悲惨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经历。主人公富贵由一个无知,荒诞的富家少爷变成一个穷困撩到,家破人亡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用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富贵来说,好像世间的所有不幸与苦难都全部落在了他身上,但他并没有气馁,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贫穷依然乐观向上的过着,活着。就像余华先生说的:“活着的力量不是呐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着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富贵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并不懂得什么人生大道理,更不懂得道法自然。他只是遵守了他的人生信条:活着就好。其实他不明白,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法则。就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它们在经历着风吹、日晒、雨打、雷轰,但依然遵循着自然法则:春生秋老,年复一年,生生不息,才有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它们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从不问为什么,这就有了《活着》的内涵:“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作者余华先生通过《活着》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活着就好。就这么简单,没有为什么,也不为什么。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在最后冲淡了活着的艰难之感,多了几分生命的从容与淡定,落晖映衬下的富贵和老牛在经历了沧桑坎坷过后或许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创作此篇,在冷漠的笔调下酝酿着血泪交织的现实,直抵人心深处,有揭露有歌颂。他在控诉那个非人的时代,给人以警醒。他更在展示着最为原生态的生命,歌颂那些挣扎于时代大潮中的人的坚韧。富贵一家从天堂跌落到地狱,脱下绸缎华衣换上粗布草鞋,搬出徐家大院住进破旧的茅屋,昔日的浪荡公子再无资本出入妓院赌场,再不敢对米行老丈人放肆无礼。当扛起锄头迈上田埂之时,富贵成为了《活着》此篇最为真实的存在,前半生他是那样的可憎可恨,近乎抛妻弃子的疯狂,地主家的儿子在游戏人生,然而祸福相依,生活给了他重重的一耳光。祖辈基业、父母双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一离他而去,只剩田埂上的老牛和他细细回忆斑驳的过去,体会”活着”二字承载的艰难、乐观、坚韧与淡定。

一、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疲倦的老牛,垂暮的老人,古板的田地,都是历经沧桑的模样,《活着》的故事讲述从这里开始,”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这是老人对一头老牛的称呼,可这一个个名字都曾是老人的挚亲,老人过去是地主家的少爷徐福贵,年少的放荡轻狂使得百亩田地和徐家的富贵生活在他手中葬送,这个浪子才开始回头醒悟。这样如坐过山车似的人生无论对于富贵一家还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读者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一种世事的无常之感袭上心头。而透过富贵的讲述我们倍感欣慰,家族遭遇的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变,反而拯救了这个纨绔浪子,他开始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对于妻儿对于父母。《活着》在此初次深刻凸显了”活着”二字最为原生态的样貌,大祸临头,生命还在,一切就还有所附丽,生活的磨难又何尝不是一场痛切地修行,也许不堪一击的肉体,从此开始坚强。沦为佃农的富贵一家,在艰难度日,耕耘着寥寥田地,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贫困的家庭,富贵想到年幼的女儿凤霞,未出世的儿子有庆,妻子家珍以及年迈的母亲,他是那样的踏实勤劳的努力着,尽管一切劳动的技能都要从头学起,但昔日的浪子真的没有再回来,在作家的笔下此时的富贵是中国四五十年代坚韧的劳苦大众的缩影。

当土改的大旗在中国各地拉开,地主成为新时代的最大毒瘤被拉上刑场时,富贵一家有时那样的幸运,龙二接替了富贵的地主位子,风光过后却断送了性命。亲眼目睹了龙二的人头落地,富贵唏嘘同情之余更多的绝处逢生的万幸。之后几十年的生活,苦中有乐,富贵和家珍看着两个孩子长大,有庆凤霞能帮家里干活了,种田、养羊,六十年代的饥荒一家人相互扶持踉跄走过。祸不单行的岁月里,躲得过饥荒,却躲不过命运的安排,年幼的儿子因为给县长的老婆献血,抽干血液而亡;有了美满婚姻的凤霞却难产死去;家珍也的怪病走了;偏头女婿老实能干却打工意外身亡;可爱的外孙吃豆撑死,这就是生活,猝不及防的灾祸将每一次即将燃起的幸福火焰活活浇灭,富贵经历着惨痛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最终一一送走,一人踽踽独行从此了无牵挂。从富贵讲述中可见此时的自己又是幸福的,他不再担心自己有一天走后,妻子和孩子们的生活,他终于把在自己手中败掉的那只鸡经营成一头牛,两个垂垂老朽相伴终老,平静无挂,这就是”活着”的意义,虽历尽万千磨难,但生命的希望从未走远,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就是一种希望。

二、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

当国家民族前进的列车停滞不前甚至于脱轨之时,民众又何谈平顺的生活。富贵在回顾自己的过往,作者传达的没有丝毫的绝望的之感,伴随着富贵的记忆我们一起哭,一起笑。那个年代太过遥远,那样的现实我们不曾亲历更不曾目睹,同情与恐惧都源于我们的未曾知晓。富贵回顾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在家道败落之时他是悔恨的但他开始了真正属于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生活,他的话里充满重获新生的力量。说到周围亲人的相继离世时,老人是悲痛的,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后,他开始释怀,寿命皆有天数。亡妻亡子之痛为人间之大悲大痛,苦难的日子里,沉痛过后,富贵艰难求生存的样子,让我们觉得人间更值得,何不让逝者安息,生者释怀。因为富贵活到现在,徐家还在,田地老牛富贵便是这块土地上生命脉搏依旧跳动的见证,坚实的土地,黝黑的老人和老牛,满怀希望的存在,这就是最为珍贵的人间。

《活着》在讲述关于希望的故事,在讲述生比死更有价值的故事,在歌颂这个珍贵的人间,且行且珍惜!

其他网友回答

看余华应该是很多爱读书人必备的一项技能,我两年前看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当时就记得读起来后劲十足,但是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后来无意间朋友推荐里又出现了这本书,我就又拿起来重新看了下。这两本书都入选了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足以可见它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啦。

《活着》讲述了什么?

《活着》其实就是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就和书名一样,很容易理解。但这部长篇小说中描述出了一部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人生感触。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我”为整篇文章的叙述者,让读者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在乡间搜集民间歌谣并遇到了福贵的老人,老人娓娓道来这辈子坎坷的经历,让广大读者感触深刻。

地主少爷福贵好赌,几乎输光了家里所有。我们老话说:祸不单行。就在家底都输光的时候,福贵的母亲生病需要钱就医,本以为就是个没钱治病的故事。余华却设计了更反转的情节,他被国民党抓了后来才被解军俘虏之后才回到家乡。可是,老母亲早就已经去世了,而妻子自己独自抚养了孩子长大。

后面的剧情更是悲伤,我不太想回忆,也不想给大家太多的剧透。看小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在第一时间看到那些“精心设计”的情节时,你的思考是什么?

《活着》想告诉我们什么?

看过余华的作品的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他简单有力的风格,就是那种没有华丽辞藻但是依旧直抵人心的文笔。这部小说之所以这么成功,和他的语言风格和叙述角度和内容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很多人说因为这部作品是因为令人难忘的结尾,的确结尾让人深思。这是不得不提的。结尾老人福贵说他的牛也叫福贵,小说的叙说者看着老人和牛一起慢慢消失,只剩下一个人。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 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里面有那句话触动你呢?其实余华已经在里面告诉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一些大起大落,经历身边的人离我们而去,或者经历失而复得后的喜悦,最终让我们懂得珍惜和时光宝贵。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们都要明白,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冒险。没有人生下来就了解所有的人生道理,我们都是在一路摸爬滚打中才了解什么是人生,该如何去活着。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当福贵和牛渐渐远去,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老者短暂的一生。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短暂的生命中如何创造更多可能和价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同时《活着》这本书教会了我学会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可能,学会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日更践行者早安,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感恩遇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