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荀彧真的是忠于汉室的吗?
优质回答:
荀彧是怎么死的?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我们仅能从荀彧生前的行为来判断荀彧是否忠于汉室。
荀彧最先是投靠袁绍,和郭嘉一样,一眼便看出袁绍无法成大事,于是在袁绍最辉煌的时刻离开,投靠当时还几乎一无所有的曹操,那年荀彧29岁。
当时汉献帝落难,荀彧向曹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注意是‘’奉天子‘’,奉是尊奉、侍奉的意思,全句就是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荀彧说的,而是袁绍的手下沮授说的,一比较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不同,荀彧是奉天子,沮授是挟天子,挟是要挟、挟持的意思,说明荀彧是尊奉汉天子的。
曹操常年在外征战,而荀彧在后方为曹操镇守,同时荀彧为曹操推荐了大量人才,如荀攸、郭嘉、陈群、钟繇、司马懿等,荀彧为汉臣尚书令,对待汉献帝,荀彧可谓尽职尽责,毕恭毕敬,虽说汉献帝是被曹操挟持,但荀彧从未发生越礼之事。在某种程度上,荀彧的高风亮节、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已经成为曹操招才纳贤的金字招牌,尤其是荀彧与汉献帝的结合,更是让天下的读书人及士人产生极大的投奔诱惑。
众知周知,东汉独尊儒术,深入读书人及士族心中。曹操之所以出众,在于以荀彧为首的颖州士族集团,加上汉朝天子,形成一个美丽的核心政权,对天下的士族集团有着很大的感召力。而荀彧为人近乎完美,曾经十次拒绝曹操三公的封赏,如果荀彧是为本士族的利益考虑,那应该多多加官晋爵封赏自己人才对,可荀彧不是这样的人,荀彧是个有着远大理想,心系天下,忠君高尚的人。
三国志记载荀彧: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意思是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因内心忧郁而病死。而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称魏公。曹操与荀彧相识相知二十多年,因为最初的理想–匡复汉室,走到了一起,又因为不同的理想而分道,至少在荀彧活着的时侯曹操没有称魏公,给了荀彧最大的面子,而荀彧为了大汉王朝最后的尊严,以命相抗,表明自己高风亮节,不愿同流合污,终其一生为匡复兴室做最后一搏。至少汉室在荀彧活着的时侯,尊严尚存,荀彧本可以不死的,像荀攸就支持曹操代汉,但荀彧不是别人,是和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的汉臣。
荀彧终其一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已是忠于大汉王朝的汉臣。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我再次重申一遍,荀彧绝对是百分之百曹操的人,压根不可能忠于汉室。
早在曹操刚创业不久,荀彧就从袁绍那边跳槽过来,帮助曹操管理内政,号称曹魏版的张良。
是荀彧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很多人都在想,曹操在打天下之初,为何就能有如此远见卓识,将汉献帝握在手中,其实这是荀彧的主意。当时汉献帝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地在洛阳,天下诸侯众多,却没有一个希望吧汉献帝接过去的。
包括曹操在内,其实也不愿意接汉献帝过去。因为没有汉献帝,那他在自己的地盘上,那就是老大,有了汉献帝的话,曹操可就不是一把手了,什么都要听汉献帝的。这地位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确实是一件难事。
袁绍当时也嫌弃汉献帝,不想带个累赘回来,甚至连刘表刘焉这些汉室宗亲,都容不下汉献帝。所以荀彧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确实是挺大胆的。
但是他完全是为了曹操好,谁掌握了汉献帝,谁能够成为天下正统。这是荀彧为曹操谋划的一条出路,也是创业时期最好的出路。
那个年代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名正言顺,曹操要争夺天下需要名正言顺,那是为东汉朝廷争夺天下。荀彧这样的人才打工也需要名正言顺,那是为东汉朝廷打工!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源源不断的人才向曹操这边涌来。
荀彧常常将曹操比作刘邦和刘秀,这两位可都是帝王。
我很奇怪,荀彧为曹操打了一辈子工,为什么到头来还有人说他不是曹操的人。尤其是荀彧常常将曹操比作刘邦和刘秀,这两位可是西汉和东汉的开国皇帝,如果荀彧不想让曹操做皇帝的话,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三国志》
陶谦死了以后,徐州落在了刘备手里。曹操带兵前来攻打,这个时候没想到吕布偷袭了曹操的大后方兖州。曹操正在犹豫,到底是一鼓作气拿下徐州,还是回去救援兖州。
曹操拿不定主意,那荀彧的作用就来了。他告诉曹操,当年刘邦占据关中之地,刘秀占据河内之地,其实这都是他们的根据地。因为有了根据地才能进而夺取天下。如果兖州被吕布打下来了,那么士卒的家人都落入吕布手里,他们就没心思为曹操打工了。
曹操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按照荀彧的说法回去救兖州了。这里荀彧将兖州说成曹操的根据地,用刘邦和刘秀的例子来劝告曹操,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荀彧是心向曹操的。
后来在迎接汉献帝这件事上,荀彧再次将曹操比成了晋文公和汉高帝刘邦,希望他能够像他们接纳周襄王和义帝熊心一样,接纳汉献帝。
周襄王时期晋文公的地位要高于天子,汉高帝时期,义帝熊心不过就是一个幌子。现在荀彧拿他们俩比作汉献帝,而拿晋文公和刘邦比作曹操,难道意图还不够明显吗?
曹操诛杀董贵妃和汉献帝子嗣的时候,荀彧这个汉朝的大忠臣怎么不反对的?
汉献帝一直被曹操压制,所以心里十分不爽,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天子如果没有曹操的话,早就死于乱军之中了。汉献帝想要夺权,他甚至觉得曹操所扶植起来的东汉,依旧是刘家的天下,岂不知朝中文武全都是曹操的人。
所以汉献帝就联系上了董贵妃家的国舅董承,用衣带诏的方式,联络那些支持汉室的官员。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细节,这些官员中可没有荀彧。
后来这件事被曹操发现,董承全家被杀,已经怀有身孕的董贵妃也不能幸免于难,被曹操赐死。这个时候我们大汉的忠诚荀彧怎么就不站出来保护一下汉献帝的呢?
曹操的这种行为已经很明显是以下犯上了,可是荀彧压根就不管。这也说明了一点,荀彧那就是曹操的人,别给他戴什么高帽子,他对汉室的感情远远比不上他对曹操的忠心。
总结:荀彧担心曹操晚年志短,所以不赞成他称王。
一个人如果不求上进的话,那么就会安于现状。曹操当年可是志得意满的青年,南征北战之后夺取了北方大部分地盘。要不是赤壁之战遭到败北,甚至早就一统天下了。
荀彧作为他的得力干将,自然是帮了他不少忙,跟着他一起进步,可以说两人就是知己好友。所以荀彧对曹操的期望值非常高,认为曹操一定可以一统天下,但是到了晚年的曹操,遇到了孙权和刘备两大对手,这两个人都非常厉害,曹操认为自己解决不了他们了。
一旦曹操萌生了这样的想法,那就会逐渐放弃一统天下的志向,以至于安于现状。这对荀彧来说是极度痛苦的一件事,荀彧想要辅佐的是一个像刘邦、刘秀那样的人,而不是只有半壁江山的曹操。
曹操当然也明白荀彧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透。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后代做打算,只有登上魏王的宝座,子孙后代才能称为帝国皇帝,所以曹操这么做了,跟荀彧是不是忠于汉室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以罗贯中的说法荀彧确实是忠于汉室,他的死也是因为看不惯曹操的做法因而激怒了曹操,其实是被曹操赐死,荀彧死后曹操也挺后悔,起用了荀彧的儿子为幕僚,一来作为弥补,二来可以温暖别人的心。
其他网友回答
就《三国演义》说《三国演义》吧。感觉荀彧这个人内心挺矛盾的,但无疑他还是心向汉朝的。
荀彧是曹操的谋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荀彧做曹操的谋士的时候一直称曹操为丞相,谁的丞相?大汉的。荀彧也知道曹操并非善类,但他愿意尊奉汉室,这可能是荀彧在当时情况下做的最优选择。
凡是曹操有代汉自立的心思的时候,荀彧都异常警觉,曹操估计是故意试探荀彧对汉室的态度,这种试探曹操做了好多次,曹操肯定了荀彧是身边最大的支持汉室的人,后来曹植乘坐的马车要过只有皇帝才可以过的门最终被荀彧拦下了。直到最后曹操羽翼渐丰,不再需要荀彧,因为荀彧已经成了曹操完成大业上的绊脚石了,所以赐死了荀彧。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但他有一点看错了曹操。
1.荀彧是曹操的谋主。曹操外出征战,一般都是荀彧居中主持后方。在献计、谋划、匡政、荐才等方面,荀彧对曹操的帮助是最大的。平定中原、迎接献帝、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等等,这些大战略基本都出自荀彧。曹操视荀彧为吾之子房。
2.荀彧与曹操的隔痎。在北方统一这段时间,两人配合极好。但曹操的野心逐渐暴露,想要加九锡。以往加九锡的重臣,不是篡位就是独揽大权,虽然荣耀,但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失去民心。因此荀彧劝阻,导致曹操对荀彧的忠诚产生了怀疑。
3.荀彧看走眼了。荀彧在当时可谓看人极准,当初家族和同乡众人投奔袁绍时,独荀彧投了曹操,认为只有曹操能安定汉室。他荐举的荀攸、郭嘉、司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没有想到,曹操一时豪杰,居然有了谋位的打算,这与荀彧的观点产生了分歧。最后被曹操疏远自尽。
但在当时,汉室已名存实亡,荀彧也没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汉室,最后却扶助了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