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将及其经典战役(古代名将及其战役)

网友提问:

历史上,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最为经典的是哪一场战役?

优质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黄维之间打的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属于这样一场经典的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

当然了若是说黄维是一个名将,很多人觉得不服气。但是,在蒋介石的眼里黄维至少不比任何人差。

否则,他也不会把新组建的十二兵团,全部交到黄维的手里。要知道这个十二兵团总计有十二万人,这十二万人全部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军队呀。

可以说蒋介石把算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在了黄维的身上。

那么蒋介石是派黄维到淮海战场上干什么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粟裕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他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围困在碾庄一代。

国民党驻徐州总司令刘峙想要解救黄百韬,但是,突围几次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就交给了黄维一个拥有十二万人的大兵团,让他去淮海战场上解救黄百韬。

可见,蒋介石对黄维的重视。

要知道黄维带领的这个十二兵团,是蒋介石能够调动的最后一支嫡系军了。也就是说,这一支兵团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的成败。

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正在围歼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若是黄维真的带领十二兵团到来,那对粟裕的打击绝对是致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开始把对付黄维的任务给接了下来。当时刘伯承的华野军的兵力,和黄维的十二兵团相差还是很多的。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即使势力悬殊,刘伯承也不得不做出对战黄维的决定了,而且刘伯承有把握打赢这一场战役。

当时,刘伯承先是派了一支部队,去道路上阻击黄维的十二兵团。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拖慢黄维的进军速度,刘伯承就有足够的时间,在淮海战场上扎一个口袋阵,然后给黄维一个致命的打击。

黄维临危受命,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他当然不敢掉以轻心了。所以,对于他来说这一次他务必要帮助蒋介石解决目前的危机。

再加上蒋介石的催促,黄维带上十二兵团就出发了。

可是,在选择如何到达淮海战场的时候,黄维和副指挥胡琏发生了冲突。黄维的意思是我们带领的军队,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到达战场上,只有这样才能解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所以,黄维选择让大部队走小路。

胡琏的意见却相反,他告诉黄维,正是因为我们的任务重,关系着黄百韬第七兵团的生死存亡,所以,我们才要小心行事。

小路固然近一些,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机器,不利于走小路。毕竟小路多山丘沟壑,这样若是遇到敌军埋伏,也不利于发挥坦克,大炮的优势。

但是,对于胡琏的建议黄维完全否认了。

他还是选择走小路,在这期间刘伯承早就派了一支军队,埋伏在山丘之间来阻击黄维的兵团了。

黄维进军的速度慢了下来,正好给了刘伯承在淮海战场上扎口袋阵的时间。

经过重重困难,黄维带领的军队快要赶到淮海战场上的时候,刘伯承让陈赓去引诱黄维到他早已扎好的口袋阵当中。

陈赓且占且退,黄维觉得解放军的火力,跟自己比还是差很远的,所以,他也没有想到,这本就是一个圈套。

很快黄维的十二兵团就到了刘伯承给他扎的口袋阵当中。

那时候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可能是一个圈套了,毕竟这个战役打得太顺利了,但是,他并没有感觉到危险。

因为他觉着仗着他的士兵,打败了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黄维没有选择快速退出去,几个小时之后,令黄维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给团团包围了。

在这种情况下,黄维不得不选择突围,但是,无论他怎么殊死拼搏,都是突围不出去。不得已双方只能打持久战了。

可是,打持久战对黄维是不利的, 毕竟他们是被包围方,没有足够的粮食,若是等不到救援,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失败。

在黄维被围困的时候,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野军给消灭了,这是黄维不知道的。黄维的十二兵团被围了,蒋介石真实一个脑袋两个大。毕竟他没有大的兵团可用了,只能让杜聿明带领附近的兵团来救黄维,可是,这时候腾出手来的粟裕,早就盯上了杜聿明兵团。

杜聿明想要接近黄维,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这样黄维兵团只能是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吊打了。最后黄维兵团在弹尽粮绝之后,选择了投降。

所以说这一次战役,绝对是一场最为经典的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刘伯承是在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的。

其他网友回答

抗美援朝战役,是彭老总和麦克阿瑟之间的决战。

彭老总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将领,而麦克阿瑟在二战中也是锋芒毕露,是日本国的太上皇,也属于世界级名将,两者最终在朝鲜战场交手,而最终的结果是麦克阿瑟连战连败,最后灰溜溜的被解雇。

1950年6月25日朝鲜国内的统一战争全面爆发,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由于当时韩国国防军大部分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失守了。

北朝鲜的战斗力强于南朝鲜,但是南朝鲜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所以在朝鲜即将统一的时候,美国出军了,当时的美军统帅就是麦克阿瑟。不得不承认麦克阿瑟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在从朝鲜狭窄的国土地形中发现了北朝鲜军队的弱点,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进行了仁川登陆。切断了北朝鲜军队前后联系,一举扭转了朝鲜局势。

北朝鲜面对美国的进攻丝毫没要招架之力,很坏全线崩溃,而麦克阿瑟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悍然越国38线,并且轰炸中国边界,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避免战火烧到我国领土之上。当时国内的军事会议中,彭老总是少数几个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鲜的人,而毛主席也钦定彭老总为入朝志愿军总司令。

名将与名将的对决就这样开始了,但是麦克阿瑟被他的胜利冲昏头脑,叫嚣着“感恩节前结束战斗”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中国军队已经进入朝鲜,而彭老总发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军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美军实行包围。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彭老总指挥志愿军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此次共歼敌15000多人,并且此战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一个较量回合,以彭老总全胜。

人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高傲的麦克阿瑟并没有将这一场失败认真对待,而中国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取得第一阶段胜利之后,又很快的隐藏在大山之中。彭老总面麦克阿瑟的轻狂,在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共歼敌36000多人,并且扭转朝鲜战局。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二个较量回合,以彭老总全胜。

经过两次失败的麦克阿瑟也开始变得狂躁,而中国志愿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此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并且占领韩国首都汉城。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三个较量回合,也以彭老总全胜。

志愿军进入汉城之后,中国志愿军陷入了战线拉长的困境,为了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1951年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四个较量回合,彭老总有受到后勤物资的保障,未能取得全胜,但是麦克阿瑟很快就取得了全败。

麦克阿瑟在被彭老总指挥的志愿军打击下,缺乏统一朝鲜半岛有效手段,而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并开始扭转战局后,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

彭老总与麦克阿瑟之间名将与名将的较量,最终以麦克阿瑟的离职结束,纵观两人的较量,彭老总三胜一平,而麦克阿瑟四站皆败,谁高谁低就不用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白起VS廉颇长平之战。

这是真正的名将对决,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战国”,可见当时的战争频繁。频繁的战争也催生出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家,而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和廉颇的对决就在此役。

首先,跟大家介绍下战争背景

秦国攻魏后攻韩,并且攻取了韩国野王这个地方,使得韩国的上党郡完全孤立,成为了一片孤岛。韩国君主为了让秦国停止战争的脚步,命令上党的郡守向秦国投降。但是和秦国打了很久的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转而向赵国请降,赵王犹豫再三之后接受了上党郡。这下子秦国整个气炸了,自己费力耗神劈柴挑水煮熟的鸭子让赵国连盘子都给端走了,连骨头都不给留一根。于是秦国向赵国发动了长平之战。

战局的发展

开始,秦国军队攻入了上党,赵王派遣名将廉颇迎敌。廉颇不仅在军事能力上十分突出,在战略层面上也十分出色。他看出了连年征战的秦国早已经疲敝不堪,只要自己一直坚守,就立于不败之地。秦国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持他们长久的消耗下去。于是廉颇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固守不出,秦国苦苦攻打但是毫无建树。

战局的转机

然而年轻的赵王有些沉不住气,他认为廉颇是不是老了,没有了年轻时期的锐气,不能出战只能固守。于是赵王强行命令廉颇出战,憋了很久的秦国军队当然不会给廉颇什么好果子吃,于是廉颇吃了些败仗。秦国这时候又用计,在赵国宣传,说秦国就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决定换帅,启用了年轻的赵括。

战争的结束

后面的剧情我们都熟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根本比不上廉颇,更不可能是杀神白起的对手,白起佯装颓败,勾引赵括孤军深入,结果被秦军包围。断粮40多天的赵国军队向秦军投降,随后被坑杀。

秦赵两军起初互相攻伐而不能决定胜负,当一方换了一个水平不高的统帅,马上就分出了胜负。看似这个锅要赵括来背着。赵括也确实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后来者。但真正应该背锅的是赵王。当赵王立下了主动出击的进攻策略时,就已经给赵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再无对手,为日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之前,薛岳打赢了万家岭战役,而冈村宁次最终攻陷了武汉,两人堪称当时中日双方各自的主力战将。实际上《长沙保卫战》反映历史最为真实的,也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两个名将打成了平手,确实是抗战时期的经典战役。

纠正军事爱好者一个误区,在1944年之前,日寇第11军从来没有过攻占并且长期占领长沙城的战役目标,第11军的任务和兵力都不允许它继续扩大占领区。“中国派遣军”必须保持这个兵团一定的机动性,寻歼第五和第九战区的“重庆军”主力,以便在军事上继续对国民政府施压。

冈村宁次则认为不占领长沙在战略上收获不大,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解释说,他没有富余的兵力去长时间维护岳阳到长沙的补给线,命令冈村仍以摧毁九战区主力为目的。但是在机动作战中顺势占领长沙并破坏之,确是第11军历任司令官所追求的。

而长沙作为西南大后方的门户和第九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又成为战略相持阶段的成败标志,从第一兵团总司令擢升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始终要面临一个两难的决择:那就是既要守住长沙,又不能在作战中过多消耗野战主力 ,否则就有违长期抗战的指导思想。

第九战区集中着最能打的一批部队,如果都拼光了,蒋介石就失去了和日本人继续周旋的本钱。《长沙保卫战》的开篇,蒋介石要求薛岳放弃长沙转进衡阳,那是真的,骂薛岳“拿我的家底去拼”也是真的。

为了劝说薛岳南撤并依托衡山组织防御,白崇禧和陈诚专程飞往长沙传达军委会命令是真的,薛岳抗命坚持不弃城也是真的。当然,敢摔蒋介石电话倒是假的,那他这个战区司令长官就不用干了,陈诚也保不了他。

1939年9月23日,武汉会战后休整一段的第11军终于动手了,冈村宁次兵分两路钳击长沙周围的九战区部队。一路从赣北西进,第106师团不到20000人担负牵制作战任务;一路从湘北南下,包括中路第6师团、奈良晃支队,左路第33师团,同时以右路上村支队经鄱阳湖登陆营田实施偷袭。

冈村老鬼子的战役部署还是很完善的,不过薛岳此战也很清醒,决心先击破赣北之敌,再全力对付湘北之敌。结果罗卓英、卢汉、王陵基三个集团军居然没能兜住第106师团,无奈之下,薛岳祭出杀手锏,第74军驰援赣北再战106师团(电视剧里换成了第10军)。

抗日铁军名不虚传,很快把中井第106师团按在地上摩擦,鬼子也很强悍,主力还是拼死突围了,赣北告捷。而湘北第33师团和上村支队被川军分别堵击,于是中路第6师团和奈良支队成为了一支孤军,前线总指挥关麟征则摆开六个军与之激战 ,从赣北腾出手来的薛岳也开始调兵北上。

战至10月1日,中国军队虽伤亡亦重,但冈村宁次情知夹击战术已经破产,湘北中路50000人马随时有被切断包围之风险,且粮弹两缺,遂下令返转,在第九战区各部队的追击下(虚张声势了,中方也精疲力尽),日军各部纷纷退至新墙河以北出发阵地,第一次长沙会战落幕。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张学良到蒋介石,之前都或多或少有些“恐日症”。虽然不需要过于抬高薛岳的军事能力,但是“老虎仔”敢打敢为富有主动性的指挥风格,应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其他网友回答

辽沈战役,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名将对决的经典战例。

共产党方面: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总指挥。兵力,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还有地方武装30万。

国民党方面: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国民党二级上将),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等。兵力,国民党军整编为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另有一些地方保安团队,总兵力55万人。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在战役中,林彪元帅的大兵团指挥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机智沉着,判断正确,出兵迅捷,围长春,打沈阳,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两党的兵力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了300万,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