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一种说法叫“执笔无定法”,学书法有正确姿势吗?
优质回答:
上图为正确(传统)的执笔姿势
正确的执笔姿势为:大拇指,二拇指和中指握紧笔杆,无名指背靠下与中指巧妙配合,手心里能塞下一个鸡旦,书写时主要靠腕力表达动作而不是用指力表达动作。这种执笔法适合初学书法者。
上图为书法老手用随意执笔法创作行书作品的小视频(本图源自网络)
学书之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就可以尝试“执笔无定法”啦!也就是说,临帖或创作书法作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执笔方法,想怎么执笔就怎么执笔,无论怎么执笔都行。
上图为书法创作者的另一种执笔方法(本图源自网络)
用毛笔临帖练字或者是书法创作,我是一向主张用传统的执笔姿势,不主用张花里胡哨的执笔姿势写毛笔字,但是,我曾尝过用“卧锋执笔法”写过书法作品。卧,就是将毛笔处于平放位置,用笔肚写毛笔字。卧锋即中锋。
上图是答主用“卧锋执笔法”(笔肚)创作的隶书作品:神州春早,万象更新。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书法,确实需要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书写内容、书写习惯来灵活应用和调整。
* 林散之先生 *
执笔方法的基本的目的
无论如何执笔,基本目的都是使毛笔大致垂直于纸面。
好的执笔姿势可以在书写中保证灵活的提按、运笔、使转。
学习和借鉴古人所总结的好的执笔方法
* 萧娴先生*
执笔的高低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实践证明书写小楷,执笔须在笔头以上一寸;书写中楷或行书,须在笔头以上二寸余;书写大楷和草书,则须在三寸以上,至于写特别大或特别小的字,执笔的高低,就按实际的需要加以调整。
指实掌虚
手指与手掌的关系在书写时互相为用,古人的总结是指实掌虚,或称为“拳虚”。意思是说,在执笔时手指要着实,即执笔沉着稳定,手掌则要空虚,掌虚的话,运笔变易灵活,指实掌虚是古代传下来执笔的要诀之一。
* 高二适先生 *
五指的配合
古代所传的执笔法有两种:一种叫双勾,一种叫单勾。
双沟是五指执笔法,单勾是三只执笔法。五指执笔法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方法;三指执笔法基本已被淘汰,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
腕法、肘法、身法对书写的影响
想写好字除了正确的执笔方法,腕法、肘法、身法对书写效果的影响皆不可小觑。
* 游寿先生 *
身法注意点:保持目光注视毫端,无论坐姿还是站姿,集中注意力将一身力气,运达于毫端。
腕法注意点:枕腕、提腕、悬腕的选择。
写小字或小楷,可以枕腕;但写行书或草书,应该提腕或悬腕。悬腕时,腕松利于使转,尤其是一寸以上的中大字,运笔主要靠腕,而不可能靠手指。
肘法注意点:根据字的大小和字体不同,以及坐姿还是站姿来选择提肘还是悬肘,悬肘是最难的,需要花相当大功夫练习,但是一旦娴熟使用,就可以应付自如,如虎添翼。
执笔无定法,只有正确的姿势下,手指、手腕、手肘共同配合,找到能写出理想书写效果的方法和习惯是最重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
初学书法现常以“五指执笔法”为主,但不代表除五指执笔法之外的执笔法都是错误的,苏轼曾经说道:“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使掌部虚而宽即可,所以以后见到不一样的执笔方法不要就全盘否定别人的书法,要记住执笔法是为了执笔,而不要执念这个问题,但对于学习之初以“五指执笔法”作为执笔方法,这也是历史发展得来的最适合的方法。
唐代书法家韩方明曾经在《授笔要说》中提到“五指执笔法”的益处:“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此句前指出”单苞法“的缺点力不足而无神气,点画所作不当,后句指出”五指执笔法“的使用特点需腕平、掌虚、指实。
“单苞法”
后元代书法家陈绎曾的《翰林要诀》中对“五指执笔法”的执法已经动作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第一 执笔法 擫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钩。
捺 食指著中节旁。此上两指主力。
钩 中指著指尖钩笔下。
揭 名指著指外爪肉际揭笔上。
抵 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 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运转。
导 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 小指送名指过左。 此上一指主来往。
这是其对“五指执笔法的”的执笔方式细节说明,其中手指顺序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前五者为握笔方式,后三者为具体方向动作负责手指说明。
”五指执笔法“又称”拨镫法“
执笔要领
在上面的唐代书法家韩方明曾经在《授笔要说》中说到三则要素分别为平腕、掌虚以及指实。
其实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也在其后说到执笔要素:“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其中管欲直与腕平为同等意义,腕平则管直,心欲圆为笔心要圆,意思为笔的主锋要圆。心欲圆为用笔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再谈。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其书法论《笔法决》中对这三点要素做了说明,道:“大抵腕竖(腕平)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
腕平:平腕的目的是为了正锋,锋为竖,则四面可行笔势。
实指:指力均平,其中力的作用并非是给笔管以力,古人在这方面也作书论加以说明过,其中唐代林蕴在《拨镫序》中道:”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指实指的不是紧握笔管,而是要不紧不松,其原因有三:一为力于锋,气力应用于笔锋,作用在书法技法中;二为手指活,如手指去紧握笔管,则手指不能灵活运用,则书写出的线条亦不灵活;三则为腕不死,此因由于指死会带动手筋,连动腕部一起僵硬,则腕部也无法灵活运用。
掌虚:掌虚是为了手指的运用方便,此要素林蕴在《拨镫序》也有说道:”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意思为掌虚,所以指头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运动,上下东西的运动都不会有什么阻挡。
作用力要领
在上诉中说道,指实不是对笔管紧握用力,而是气力于下,除了指部的错误用力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用力,那就是常见腕部抵桌书写,错误的将腕部当做支点,力量向下,这样所做的缺点有二:一为腕部无法活动,促使一些笔法无法正常产生其运动轨迹,二为错误的用力方式将大部分气力转移到腕部,促使书写线条疲软多肉。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因为不经意间的错误将其进行到底,后知后觉,肌肉记忆性习惯会很难改正。